李自成和洪秀全,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浩劫?

學文


對明清李自成,洪秀全兩個農民起義領導人的評價,歷來有爭論,這也是正常的。這涉及到對這兩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評價問題。我認為應該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認識:丨這2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是廣大受壓迫的勞苦大眾反抗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為了爭取生存權而掀起的以推翻政權為目標的武裝鬥爭。給予當時政府予沉重打擊,前者直接導致明王朝滅亡,後者即嚴重打擊了清政府,動搖了整個國家架構,從而引致西方列強入侵,最後導致清朝崩潰,引起辛亥革命,清朝滅亡。從歷史前進的角度來看,這二場農民起義是有加速歷史進程的作用的,這就是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積極意義所在。2由於農民階段的侷限性,並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所以這兩場運動對當時社會經濟基礎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作用,也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殘酷的戰爭摧毀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活動,使人民陷入戰火的動亂之中。所以,農民起義並沒有解放生產力,反而破壞了整個社會經濟架構,這也是農民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所以,這二場農民起義並沒有達到解放受壓迫人民的目的,反而導致民眾面臨更多的動亂,社會生產力更加下降。這就是農民起義對社會產生的嚴重破壞作用,對國家是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的。這就是我對李自成,洪秀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評價。


陳生203709473


關於農民起義的評價問題,經過一百多年,其博弈已經翻過好幾遍了,人們對此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不斷深入。在清代的時候,以“君權神授”為核心的舊時史觀來看,李自成、洪秀全就是“賊”,並圍繞他們反對帝王道統的“謀逆”大罪,抨擊了他們枉自殺戮、毀滅儒教,造成生靈塗炭、文化覆滅的一些行為,這種觀念也一直延續至民國。

新史學興起後,各種思潮進入中國,很多近代社會科學的理論、觀念被用於歷史的研究,此時在唯物主義史觀的引領下,對於農民起義的看法有了巨大改變。馬克思主義史觀提出了“農民起義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這是站在非常宏觀地立場上對歷史的一種總結,是以“生產力”為核心價值的一種考量。但這種史觀是一種考察大歷史的認識,在實際微觀歷史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不免機械地套用了這一理論,並且教條地認為農民起義因為在宏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所以就無一不好,在加之一個歷史時期“左”的思潮,更使在一階段中,農民起義成為了不可批評的領域,李自成、洪秀全也成為了歷史進步的帶頭人。

進入新時期以後,歷史的研究更趨於全面深入,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更趨向於以“人”為核心,也更加客觀冷靜。從現象上看,農民起義確實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人口銳減,經濟崩潰,大量古蹟文化毀於一旦。但反過來說,農民起義的主力同樣是百姓,尤其是明末、太平天國這樣的大規模起義,主力軍必然是吃不上飯的農民,能夠安穩度日,誰又願意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只能說是中國古代的人禍,但人禍的起因又是極為複雜的,牽扯到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從現代史學的觀點來看,每一場農民起義都是一場悲劇,他們不代表歷史進步,他們又“造反有理”,他們只是歷史的一部分。


紅小豆館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們就幻想一下,如果洪秀全勝利了會怎麼樣。

第一,驕奢淫逸

在太平天國困在江南,朝不保夕的時候,洪秀全就已經在驕奢淫逸。

他的妻妾眾多,他的兒子說有88個母后,另外還有數百宮女。

知道當時滿清皇帝有多少個老婆嗎?還沒有洪秀全一半的一半多。

在看看天王府,規模龐大,內飾奢華,要知道當時清軍南北大營距離天王府也就不過十幾公里距離。

此時不過割據江蘇、浙江、安徽各一塊,尚且如此。

試問,如果洪秀全勝利了,佔領了全國,又會如何?

第二,內訌連連

還是上面那句話,被滿清四面包圍,局勢困難。

勝利距離還很遠,這邊已經無限制內訌。

楊秀清和洪秀全的鬧劇,說穿了就是爭奪領導權。

楊秀清認為他才是實際的領袖,沒有他就沒有太平天國,洪秀全只是精神領袖而已。

有意思的是,洪秀全寧可被楊秀清大罵甚至勒令下跪,卻絕對不會放一點權力。

最終,天京事變,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跑路。在滿清重兵圍攻的情況下,搞出這麼大的內訌,死傷的就有幾萬人之多。

最終,洪秀全雖然徹底從楊秀清手中奪了權,但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必敗無疑了。

再說後期,李秀成為了奪權,見死不救,導致陳玉成兵敗生死。

而李秀成和洪秀全也互相猜疑,最終洪秀全寧可死在城內,也不願意在李秀成保護下突圍,說白了,就是不信任他。

此時尚且內訌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如果掌握國家大權又會如何?

第三,莫名其妙的大軍營制度

太平軍經過的地方,一掃而光。

雖不是見人就殺,但確實見人就抓。

抓住以後,就編入太平軍的大營,由此老百姓就編入軍隊,成為軍事化的老百姓。

父母子女、夫妻都不能見面,男的和男的住一起,女的和女的住一起。

人為的,將所有的家庭和倫理打散。

而且無論吃喝拉撒都奇差,還要做苦工,也就勉強活命。

最低程度,清軍經過的地區最多是抓夫,尚且沒有到這種莫名其妙的地步。

如果讓他們掌握了全國,又會怎麼樣?

第四,所作所為比皇帝還誇張

皇帝的命令,大家要聽,但也有反駁的餘地。

洪秀全的命令則不同,他是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弟弟,下達的命令就是神諭,誰敢不聽?

說白了,洪秀全是比皇帝還要獨裁和專制的人,因為他乾脆是政教合一的領袖。

不但中國老百姓要聽洪秀全的,甚至這群無知的太平天國官員還這樣告訴洋鬼子:所有信仰上帝的人,都必須聽從洪秀全的命令,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

就憑這句話,洋人當掉褲子也要和洪秀全拼命。

第五,無視人民死活

在太平軍常年征戰的地方,到處都是一片荒蕪。

老百姓無法耕種,沒有收成,太平軍則不理不管,這些人只能餓死。

一般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期間,6個飽受戰火的省份,高達7000萬中國人死亡,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的總數。

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滿清最為富裕的江南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杭州、蘇州、南京等地都被徹底破壞,一些地方片瓦無存。只剩下洋人掌握的上海,尚且還算 完好。


個人認為,太平天國和滿清除了民族不同以外,一丘之貉而已。即便他們上臺,也和滿清一樣愚昧,而且本質和滿清沒有任何不同,一群野心在野派為了榮華富貴打仗奪權而已。

這樣一個政權,哪裡能夠讓中國復興,早晚還是列強的玩物。


薩沙


這裡分析幾個有趣的邏輯點。

第一,諸如李自成、洪秀全這種徹頭徹尾的農民起義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解放貧苦百姓?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XX主義崇高理想?其實都不是。他們是因為自身生存利益收到威脅時的產生的行為,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的有了爭天下的野心。其動機很單純,屬於馬斯洛理論最初級階段需求。事實是他們建立了割據政權,也跟他們所痛恨的王族將相行徑一樣,甚至更為惡劣。直白的描述,他們的目的就是從求生存的農民到求權貴的皇帝過程,利益是唯一需求貫穿其中。後世對其過分解讀就像現今看《大話西遊》的人解讀著周星馳自己都不懂的"後現代主義"一樣滑稽。

第二,因為生存權力受到威脅而造反值得肯定行徑、歌功頌德、大加褒揚的話,那麼這個邏輯適不適用於今天?會不會遭到鎮壓?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看看西方歷史文獻,後世很少對類似的起義戰爭進行立場論述,大多會使用"rebellion"(叛亂)或者"civil war"(內戰)而不多使用"insurrection"或者"uprising"(有點類似於起義的中性詞)。耳熟能詳的斯巴達克斯起義也多被稱呼為"The War of Spartacus"(斯巴達克斯戰爭)。因為動機單純,也缺乏民眾支持。只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種被後世認可正當需求和具有劃時代變革意義的、有利於人類歷史發展的戰爭

才被稱為"Bourgeois revolution of Britain"。

第三,如果真是給人類歷史帶來推動意義的起義戰爭,就不可能會失敗。古代戰爭的真理仍然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結果來看就是人多欺負人少就容易贏。至少在李自成和洪秀全起義的過程和結果來看,當時吃瓜群眾不認可其行徑的還是佔了絕大多數,簡稱不得人心。這跟王莽篡漢時期的綠林赤眉起義和元末起義轟轟烈烈的全民參與活躍度比起來,差了不少。

第四,李自成起義至吳三桂叛亂結束時期,中國人口從一億銳減到1400餘萬;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中國人口由4.3億銳減至2.3億。一場太平天國運動中直接的死亡人數逾7000萬,要知道這跟二次世界大戰總死亡人數差不多這不是浩劫難道還是過節?問題死了那麼多人,並未帶來任何有意義的結果或者穩定政權,也並未流傳下任何有傳承價值的信仰和思想,僅僅是因為他們以一個更封建的王朝反對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就代表正義了?

最後要說的是,能跟電影電視劇媲美的娛樂媒介,莫過於教科書。


熊貓白黑


李自成和洪秀全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其一生充滿了波瀾壯闊的功業。但兩個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差異極大,並不是能夠單純的相提並論、同日而語。

李自成崛起於明末極度激化的社會矛盾所引發的農民暴動,歷史為他提供的機遇,與中國2000年曆代封建王朝的興衰定律並與二致,都是土地兼併、財富單向流動、貧富兩極分化、外族入侵等封建王朝末期的社會通病。成功了李自成就是另一個劉邦、朱元璋,被史書大書特書;失敗了他就是陳勝、吳廣之流。其實李自成的際遇更像是與朱元璋爭天下失敗的陳友諒,只不過大順推翻了大明,偏偏沒能立穩腳跟,恰恰又讓女真異族的滿清八旗摘了桃子,讓兩億漢人都極不情願地剃了“豬尾巴頭”。由此,成王敗寇的慣例下,漢人罵他,滿清妖魔化他,李自成的一番打土豪分田地的功業自然也被扭曲成了明朝末年的災難。


而洪秀全則不同,1850前後的清朝,已經在鴉片戰爭英國人的堅船利炮下極不情願地與世界“接軌”,天朝上國的“大清朝”降級為了全球體系中的一分子——“大清國”。在面臨資本主義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入侵的“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同時,滿清王朝也逼近了300年盛極而衰的王朝週期律,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動亂一觸即發。洪秀全在此時發揮他強大的整合能力天賦,將西方世界的基督教與中國傳統的宗教組織作用結合在一起,走的基本上還是東漢道教黃巾起義、元末明教紅巾軍起義的老路。

李自成的起義,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原地踏步,成與敗無非是封建的大順與封建的大清誰當老大的區別,老百姓還是照樣過日子。但洪秀全卻不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碾壓封建主義的歷史變革中,太平天國運動本身就是一場“跟不上形勢”的傳統農民運動。十幾年的戰亂,給江南半壁河山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巨大破壞和人口損失。在太平軍統治的地區,傳統典籍、建築遭遇一場浩劫。不中不洋的“天父天兄”教義強行剝奪民眾財產,男女分營的社會管理模式不顧“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基本人性,分隔父女、姐弟、夫妻天倫。

可以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只是簡單的封建社會內部洗牌。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制度變革的新形勢下的歷史浩劫。

*竹山的清溪澗*堅持原創!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感謝您的關注和點贊評論!


竹山清溪澗


農民起義不是請客吃飯,必須矯枉過正

1、農民起義的合理性

其實看《豫變紀略》、崇禎聖旨就會發現,許多是官逼民反,地方土豪、惡霸勾結官府剝削農民,農民在宗教、社會結社等情況下對抗。在非常時期,災荒之年,對抗就會達到一個極端。

當時孫傳庭在陝西進行清軍清屯,就是把以前屬於國家的屯田清理出來。在經歷層層困難、阻礙後,孫傳庭感慨“

豪紳甚於流賊”。對於王朝的高級官員都知道真正破壞國家基礎的是這群侵吞國家財產,剝削農民的中間層。那農民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人民流離失所)

2、農民起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反抗剝削的精神還在,讓統治者深深忌憚。

(農民起義讓統治者保持收斂)

清朝入關後,多次強調減免錢糧,照顧百姓,嚴格軍紀:

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召買等項,悉行蠲免
曉諭各處莊頭,凡民間什物,不許攘掠。
至各莊田土,尤須勤力耕種,毋致失時荒蕪。、
民隱堪恤,請特恩蠲租一二年,與民休息,再查薊州地處荒殘。

這樣就減少農民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嚴格對士紳的錢糧徵收。比如1661年的江南:

江寧巡撫朱國治疏言,蘇,松常,鎮四府屬並漂陽縣,未完錢糧文武紳衿,共13517 名,應照例議處,衙役人等254名,應嚴提究擬。
得旨,紳衿抗糧,殊為可惡,該部照定例,嚴加議處。
如此義正一反,清代的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3、帶來的一些災難

戰爭或許有理性起點,但一旦訴諸於暴力,就會進入野蠻狀態,在其中生活的百姓、官僚、皇帝都是一場災難。

“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崇禎的宿命)


一枚明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只所以失敗就是沒有一個為人民打天下的正確指導思想。一個沒有以人民為中心的不管什麼組織最後下埸一樣,以失敗而告終。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最後勝利,就是以勞苦大眾為基礎,團結大多數,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老李1197944255610


這倆都是流氓,沒一個好東西。

李自成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最後把自己都給搭進去了。有人說如果不是吳三桂投靠了外面兒的滿人,這大順的江山說不定還真能立住呢,這就是屁話。既然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事兒,你幹嘛不去未雨綢繆先收了吳三桂呢?淨顧著在京城裡搶東西玩兒女人登基加冕了,這是正經人麼?就算吳三桂替你守住了山海關,那個無惡不作的張獻忠能讓你消停?做夢吧。你們倆早晚是要在戰場上見面的,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婦孺皆知,用不著誰來教你。得了江山沒地方擱自己的屁股,在中國的歷史上恐怕沒人能及你李自成了吧。

洪秀全就更沒人樣了,來個審時度勢的簡單道理都沒弄清,滿腦子的帝王將相後宮佳麗山珍海味,得了南京此生足矣的一副野狗找著了骨頭的做派。大半個中國還沒在你手裡呢,滿清的軍事存在還一點兒都要怎麼著呢?表面兒上看你太平天國已經席捲了大江南北,其實你也就是臨時佔據了兩湖兩廣。打仗你不懂,建設國家能就更是個外行,玩兒女人你是無師自通,皇帝的一日三餐你是門兒清,皇家的驕奢淫逸你是信手拈來,如果你要是成了精,後邊兒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會風起雲湧的一浪高過一浪。

李自成是毀於“闖王來了不納糧”,都他媽不納糧了你喝西北風麼?

洪秀全是毀於邪教都的承諾,眼前看不見的東西你拿什麼兌現。韋昌輝的殺人是別有用心,石達開的出走是寒心無奈,唯一剩下的親王李秀成又你洪秀全又信不過,所以這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就被洪秀全毀在了自相殘殺的路途之中。

腐朽沒落的統治階級最怕什麼,一怕新的國家理念的誕生,二怕廣大的人民群眾知道事兒了,法國革命如此,中國革命也是如此 。

李自成、洪秀全根本就沒有從中國的最底層瞭解中國,流氓都認為要先打服了對方才能說一不二,才能牛逼天下。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中國人的本性是“有教無類”四方來朝。


土牛大哥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從宏觀和微觀,主觀與客觀幾方面辯證看待。

首先,是封建社會階級矛盾激化的必然性,毛主席的名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是高度精煉的總結。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的產生,最終推翻其統治,但由於歷史的侷限性,無法對生產關係進行超越時代的改變,最終歷史又重演了一遍王朝的替換,革命者變成新的統治者,被壓迫人民再次推翻統治者。

其次,是統治者本身腐朽和腐敗,導致國家機器運轉效率降低,社會生產力落後,社會方方面面陷入死結,在龐大的背景掩蓋不了其腐朽的內核,必然導致迅速的崩潰。

同時,應該看到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過程,加快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的過程。

最後一點,農民起義具有其階級限制,起義多數是失敗的,即使成功,如果不能處理好國家管理的事情,也會陷入失敗,甚至是被其他地方階級篡奪了勝利果實。

太平天國只是出現初步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雛形,但由於其階級侷限性,很快陷入了危機。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肯定,即便是重演一遍王朝替換,如果不改變社會制度,不改變生產關係,仍然會失敗的。


鹿繁修


頭條上老是提這些問題。農民起義不是小孩過家家,這玩意兒不是憑興趣想幹就幹。一個好的統治者會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既能御外也能安內。人民雖不敢說豐衣足食,最起碼也要填飽肚子,能夠活下去。如果日子能過下去,沒人想去造反!那玩意兒是要殺頭的!無論農民起義是創造還是毀滅,都是歷史的必然因果關係。與其餓死,不如起來搏一把,興許還有生存的希望。它無論是帶動歷史進步,還是歷史退步,都只能是結果。要是不願意看到這種結果,作為統治階級,就應該勵精圖治,以民為本,以國為本!凡是被農民起義動搖的統治階級,不是太殘暴,就是太無能!他們也早晚會註定成為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