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MC飄飄


農民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這話是針對農村生活習慣和水平而言的。大家都知道,農民是生產糧食的,不是創造財富的,無論糧價高低,完成春種秋收,就是使命。所以歷來農民的收入都是社會最低的。

為生存形成了完全不同於城市的生活習慣,如,利用秸稈,生火作飯,燒炕取暖。既處理了生產垃圾,又達到了生存目地,如養豬積肥,改良土壤,養鳮下蛋,調劑生活等等。雖然很辛苦,但也很實惠。一個個看起來簡單粗糙,卻都是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生態圈。

加上生產時農具的交換使用,閒暇時嘮的家長理短,紅白喜事的問暖噓寒,無不情景交融,其樂融融。

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做特定的工作,是農民的特點。

我想說,農民如果住進樓房,這些還都在,將是多麼幸福啊!


春天垂楊


講一個我身邊的故事吧。在我們老家農村,現在適齡男青年如果想相親,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在縣城有一套樓房。必須是商品房,農村自建的樓房不算數。如果沒有,連幫忙說媒的都沒有。在男多女少,矛盾日益凸顯的當下,農村男青年打光棍的情況越來越多了。

農村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娶上媳婦,就必須咬碎了牙在縣城買一套樓房。縣城房子最小面積在70平米左右,單價在8000左右,一套房子至少也要五十多萬。對於靠種地和手藝吃飯,家庭年收入只有三萬左右的農民來說,這也是要花光所有積蓄,甚至揹負上鉅額的負債。

留在農村的孩子,不論是種地還是上班,收入其實也很微薄。再加上剛結婚、買房、生小孩,手頭都很拮据,償還債務或者貸款的重擔很多都落在了父母頭上。而且農村普遍都不是獨生子女,父母可能要揹負好幾個孩子的債務,甚至一直要忙碌到閉眼的那天。

我們家附近賣豆腐的和蒸饅頭的都是三個兒子,這兩家的老人都是天天起早貪黑、全年無休為孩子們償還貸款,五十多的人看起來像八十多。而且按他們現在的償還能力,恐怕真的要等到八十多才有可能把貸款還完。

所以老話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住樓的是孩子,好日子到頭的是老人們。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


夕榮Siron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城市樓房比一般的農村平房配套設施完善很多。樓房有天然氣,做飯更清潔。有上下水,用水更方便。有座便器,不用出屋就可以上廁所。而且,北方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生活更舒適。農民朋友們住進樓房裡,應該感到十分幸福才對。可是為什麼有人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呢?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

有書君覺得,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什麼呢?

一、農村人住了樓,往往要面臨著債務或者貸款,生活壓力增大。

農村人在城市買樓房,可能是因為做生意賺錢了,想改變一下家庭居住環境和條件。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經濟實力,而是為了兒子能娶上媳婦,才不得已買的樓。

在農村,由於男女比例失調,農村小夥子娶妻難現象特別突出。而且好多農村的女孩子出嫁,講究要“一動不動”。“一動”就是要男方買汽車;“不動”就是要男方在城市買樓房。

現在全國樓市的價格都普遍偏高。就是一般的縣城,樓房的價格也在每平米七、八千左右。這樣,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要七、八十萬塊錢。這對於農民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

一般農民家庭,單靠種地根本沒有多少盈餘,主要還是出外打工的收入。但是農民朋友們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下來最多也就掙五、六萬塊錢,就是10年不吃不喝也攢不夠一套房子的錢。何況平時還有一家人吃穿用度的消費呢!但是為了兒子能娶上媳婦,好多人家砸鍋賣鐵也得把樓房買上。於是他們把不多的積蓄全部拿出來,還要東挪西借,才能湊齊首付,好多人還辦理了商業貸款。

要想住進樓房,還要裝修,買傢俱、家電等。接下來還要交物業費、電梯費、公攤電費等各種費用。

揹負著如此重的經濟壓力,農民朋友們就是住上了樓,生活肯定捉襟見肘,可不就是一時半會兒沒有好日子了嗎?

二、農村人住了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或者小生意,日子會更加艱難。

農民朋友們雖然種地沒有多少收入,但是他們種的糧食、蔬菜,可以做到自給自足,起碼這些不用掏錢去買,就可以維持日常生活。

但是到了城裡就不一樣了。在城市,一天不花錢,日子也難以為繼。吃喝拉撒都需要錢,沒錢真是寸步難行。

而且,有的農民朋友們在地裡種了一些經濟作物,比如北方有些地方,種植苗木、花卉等,一年下來也有不少的收入。如果住到城裡,照管這些都不方便,只好把土地承包出去,這部分收入就微乎其微了。

而且,有的農民朋友們可能在村頭開個小賣部,或者修理店之類,甚至有的趕集出售自己家的農副產品,都可以換點錢。住進樓房以後,這些原來可以貼補家用的小生意,可能就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農民進城後,開源的種種措施都較難開展,所以說日子相對來說更加艱難。

三、農村人住了樓,會有“窮家難捨,故土難離”的傷感。

農村人住進城裡的樓房,原來農村這些較為笨重的傢俱、農具等,根本派不上用場了,於是不得不送人或者扔掉。

而且,原來農民朋友們自己家養的雞,下的蛋可以供給一家人吃。自己家養的豬、羊等,也可以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殺了吃肉。如果搬到城裡的話,這些家禽、家畜都要處理掉。這些對於農民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損失。

再者,在農村,大家可以互相串串門,或者湊在街頭巷尾,說說家長裡短。鄰里之間有個大事小情,也好有個幫襯。但是農民朋友們進城住以後,誰也不認識,感覺就像一棵生長了多年的老樹被連根拔起一樣,沒著沒落的。

離開了熟悉的院落,以及熟悉的鄉里鄉親,他們心裡肯定是有些失落的。

四、農村人住了樓,不熟悉城市生活,感覺與城市格格不入。

原來在農村生活多年,一下子搬到城裡住樓房,好像生活習慣上也很難適應。

穿著上:以前在農村,穿著隨便,哪怕破破爛爛也沒人笑話。因為天天去地裡幹活兒,大家穿戴都差不多。進了城以後,出門就得衣著整潔,否則會讓人笑話。

進城以後,吃的所有東西都要去買,天天得去菜市場。不像在農村時,自家院子裡就種著茄子、黃瓜、豆角等,想吃什麼摘下來,從採摘到上桌也就十幾分鐘的時間。

城市的樓房一般最多三室,而且有的還是一個廁所。一家三代人居住,十分不方便。倒不如住農村的平房,寬敞大院,男女廁所分著,也沒有兒媳婦在洗澡,老公公急著上廁所的尷尬。

在城市,車多人多。人們上街,還要走斑馬線,看紅綠燈。否則會十分危險。倒不如在農村時,走在小街小巷上面,沒有車水馬龍,心裡更踏實。

綜上,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確實是比較有道理的。因為住了樓,農民以後要揹負沉重的債務負擔,有經濟壓力;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等,可能就要轉包給別人,收入銳減;他們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心理上也很不適應;他們對於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有許多的介懷。

其實,城市相對於農村來說,優勢還是很多的。城市的醫療條件好,尤其是人上了歲數,有個急症發作的話,還是住在城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及康復;城市教育資源相對優質,孩子可以有一個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城市配套完善,休閒娛樂的場所比較多,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

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農民朋友們不用搬離原來的村子,就會住上漂亮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樓房。到那時候,“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可能就過時了。

有書君期望,我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幸福!"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是真的。

農村農民,不種地,搬城市樓房住,電費,水費,物業費,冬天曖氣費,可以說上一次側所,不花錢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家人都上班掙錢,可能家裡開銷還能緩解,要是象在農村一樣,四五囗人就靠一人打工掙錢,根本難生活。

農村農民打工,沒啥技術本領,一月也就三四千元,想吃兩顆蔥,三個土豆你都得花錢才能吃上,哪象農村,鄰居家菜,打聲招呼,就能提回一藍子,好幾天都吃不完。城市樓房,進門得敲門,不象農村,端個飯碗還能串門。這種隨便行為,城市人叫沒有禮貌,一次行,再二再三沒聲氣了,你自已也很無趣是不?

農村人住了樓房,窗淨房間亮,環境衛生上了擋次,衣服不可能到處扔,鞋子得收拾個樣子,洗澡刷牙習慣得養成,總之,錢到生活質量就上擋次。

農村人種地自由貫了,想閒轉就去閒轉,想不幹活就不去幹活,天天打牌玩個麻將,住上樓房,你首先得考慮好每天吃穿住行生存開資哪裡來?買油,買面,買菜,買水,買電,買氣,買一家人吃喝拉撒,還得準備明天的繼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象在農村一樣,一天只管三頓飯吃飽,在城市,是不可能的,要不,那麼多農村老人咋不願隨兒女來城市樓房上生活呢。

住樓房有住樓房的好處,高大上的前題是你手裡得有票子,買啥都得有錢才行,不想幹,不想拼命幹,住在樓房裡也不自在,因為好日子是苦出來的,住樓房都是人家辛苦打拼來的。

只有經歷了風雨,你才能收穫踏實的新生活,不是嗎?

感謝大家支持!


開心151933790


乍一聽這“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好像不是什麼好話,誰不希望好日子源源不斷沒頭沒盡,這“到了頭”可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但實際上在農村人的眼裡,能住上樓房這就是好日子來了,沒有比這更好過的時候了。


因為在我們傳統觀念裡,農村人能上城裡去買樓還是很不容易的,雖然說現在的房價已經比較穩定了,但是即使在我們這個二三線小城市也得1萬左右一平,買個百八十平的房子就要100萬,哪個農村老人能承擔的起,他們一輩子在黃土地上耕種,住的是農村的平房,如果能搬到城裡去住樓房,冬天也可以享受無比溫暖的地暖,那肯定是好日子了。

其實在農村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就是現在40歲往上的人,也是個個都吃過苦頭的,別說住樓房了,爺爺奶奶輩的那些人連被子都蓋不上,我還記得老媽給我講,她小的時候去她奶奶家住,晚上跟姑姥姥搶被子,一個小小的土炕睡著四五個人,被子也不夠,幾個人蓋著一個小被子,根本就蓋不過來,凍得瑟瑟發抖,互相搶被子蓋。那個時候他們一定不會想到一人能蓋一床暖煦煦大棉被,也想不到住上乾淨整潔的平房,甚至是樓房。所以在他們看來能夠住上樓房,那真的是過上最好的日子了。



只不過現在住樓房沒啥稀奇的了,很多村子進行舊村改造,村改居也都住進了電梯樓房,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現在不管農村還是城市,生活條件都提高了一大截,人們不需要為了挨餓受凍而擔心,也沒有什麼想吃又捨不得買來嚐嚐的東西,尤其是這大過年的,家裡年貨備的滿滿的,豬肉排骨29一斤,都幾十斤幾十斤的買,雞翅二十六十一斤,一會功夫一兩千塊錢造進去了,這還不是好日子嗎,當然現在的年輕人們是不會有這種體會的。

經常聽姥爺說,現在過的日子真的是,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哪裡能想到現在汽車滿大街都是,豬肉海鮮管夠吃,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樓,好像是過上了“神仙”的日子,他們很是滿足,過的也格外開心。


一品小十六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晏子出生於農村,生長於農村,雖然如今住在小縣城的城郊結合部,但經常還是要回農村的老家看一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晏子所在的地域是北方農村,農村住房多是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築。但近年來經濟條件好的村莊,經常可以看到一拉溜的二層或三層小洋樓,也有的村子集中蓋起了城市市的樓房,村民們集體搬入樓房居住。

住進樓房裡的村民,往往都非常自豪,因為他們告別了過去的三大堆,告別了髒亂差,用上了統一的自來水,集體供上了暖,靠近城區的供上了天然氣,日子過得舒舒服服,除了個別老人不愛爬樓,從來沒聽說住了樓房後悔的,更沒聽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樣的所謂農村俗語!所以,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用以抵制新農村建設的,咱不說其險惡之心,但起碼這個人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到位,心裡有牴觸。

什麼是農村俗語?就是農村民間流傳的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這裡面有三個條件,一是流傳時間久,二是流傳範圍廣,三是通俗上口好讀好記。“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 這句所謂俗語的創造者,利用了俗語通俗上口的特點,但是,由於農村樓房建設是新生事物,這句所謂俗語顯然沒有達到流傳時間久和流傳範圍廣的特點,所以這是一句偽俗語!


有些答主,站在所謂農民的立志上,從”農民“的角度考慮,給出一些說法,說農村人上了樓,不能燒熱炕了,不能養豬養雞了,農具沒地方放了,不能種樹種菜了,等等等等,儼然是站在農民立場上,替農民說話。但是,這些人顯然沒有綜合考慮問題,而只是偏面的、局部地認識問題。

在我們膠東農村,世世代代是平房式建築,一家一戶都有獨立的院子。但是,在清末民初,有些外出經商發財的商人,回農村老家建起了二層小樓,民間都稱做小洋樓。這些小洋樓,無疑都是被人羨慕的。時至今日,在農村能蓋了樓房的村民,也都是日子過得好的村民。而集體統一規劃蓋樓的村莊,都是集體經濟比較發達,村民幸福指數非常高的村莊。比如我們這裡有箇中國黃金第一村,集體在城市蓋了樓房,每戶農民都分了一棟樓房,村民白天回農村工作,晚上到城市居住,享受城市市民一樣的文化娛樂及其便利的生活。難道這些村民,好日子到了頭?何況,南方一些地方,農村住房一直是樓房式建築,難道他們的好日子都到了頭?

什麼是樓房,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區別於平房。並非一提起樓房就是高樓大廈。農村建樓房,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一般的是建設二層或三層別墅式樓戶,每家每戶都獨立成院。偶爾有建四五層以上的多層建築的,每戶也都會在一層分到面積不少的儲藏室。所以,農民捨不得扔掉的舊東西,或者農活需要的基本農具,都放在儲藏室裡。

至於有人說農民住樓不能養豬養雞了,請問,現在農村哪戶人家,還在自己院落裡養豬養雞?至於說農民住了樓不能種樹種菜了,種樹是為了綠化,如果村集體統一蓋樓,樓區都綠化的非常好,還用你自己種樹嗎?

農村別墅式的樓房,一般都還是獨門獨院,院子裡種棵樹也好,種點菜也好,都是完全可以的。何況,農民除了承包的土地,往往都會分一點菜園,即使住了樓,誰會剝奪你種菜的權力?我們這兒所在的農村,集體分的菜園,現在都很少有人種了,多數是放上了豐產樹,農民種菜,都是果菜間作或糧菜間作,種點就吃不了,晏子每年都會去親戚的果園裡拿菜吃,從沒看到他們種在院子裡或者菜園裡。

我們看待事物,都要一分為二的看,更要看主流。新農村建設集中建設樓房,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可以節約土地,也可有更好地美化農村,統一供水供氣供暖,更好的改善農民生活,這些好處也是顯然易見的。何況,組織農民上樓居住,肯定會考慮到農村的農機等問題,許多存莊都有專門的農村存放場所。有些人一時認識不到,或者習慣了住平房不願意上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編造出“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樣的俗語,就有點挑事的意味了!而做為三農問題的答主,我們遇到問題,也應該好好地分析,不能為了迎合或者媚俗,而隨意解答問題。


齊東晏子


我覺得這更像是一句氣話,形容的話,俏皮的話,調侃的話,那麼我說句心裡話,不是農民不想住樓,不想讓生活環境變得乾乾淨淨,而是存在著很多的矛盾。

比方說,讓廣大農民住樓,這樣可以省出大量的土地資源,換句話說,起高層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地皮,因為我們國家的地皮還是很緊張的,用寸土寸金來形容毫不過分。

所以能蓋高不蓋矮,能不設計院子,儘量不設計院子,網名叫“齊東晏子”的這位答友,在配圖當中使用了帶個小院子的樣板房,但像這種全國能有多少?佔的比例應該非常小,雖然院子不大,但有這麼一方小院,生活就方便得多了,衛生間可以設計在小院子裡,小院子裡可以放點農具什麼的,平房上面還可以曬糧食。

那如果沒有院子,蓋那種七八層、十幾層、甚至二三十層的電梯房,交物業費不說,雜七雜八的往哪放?那麼幾個平方的地下小棚能放開嗎?

就算能放得開,就算有的農村已經脫離土地了,不靠這個吃了,那麼貧窮偏遠的地區呢?好多貧窮落後偏遠的地區,現在還指著養點“雞鴨鵝”下蛋吃,養點“豬牛羊”賣錢花,那麼住上樓以後,這些東西怎麼養?只能放棄了。

如果這方面考慮不周到,顧前不顧後,後續保障跟不上,甚至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那就怪不得農村居民反對呢,因為他們能找出很多反對的理由,而且句句在理,頭頭是道。總不能如前幾年新聞報道,有的地方農村規劃之後,農民扛著大鐵鍁,坐著電梯上樓了,總不能這樣式吧?!


海島鵝卵石


農村人住了樓,這句話說的是農村人在城裡買了房住進了高樓大廈。為什麼會有“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種說法呢?那我們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們分以下幾點來說明一下農村人住了樓房不方便之處。

1.幹活工具沒地方放,農村院子,工具到處都可以放;現在住上樓房了,工具放在樓房裡,本來房子就不大有點不合適。下地幹活不方便,農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幹活,拿著工具上下樓梯很不方便,有電梯還好,如果沒有電梯,幹完農活還要爬樓梯,那是一個累呀。

2.農民豐收糧食沒地方放,糧食豐收的時候又要發愁了,住在高樓裡,糧食放哪裡呢?騰出一間房子放糧食,也有點不合適,就算把糧食運到屋子裡也是一個問題。



3.在農村生活習慣了,住上樓房會很不適應。在農村都是獨門獨院,房子又大又寬敞。吃菜自家地裡種的,糧食也不用發愁了,吃都吃不完。農閒的時候還可以串串門、吹吹水,日子人雖然不怎麼富有,但是過得舒坦。 可是一旦進城住進了樓房,生活成本就高了,住得也不稱心。在城市買什麼都要錢,如果有錢還好,沒錢那可就愁死了,農民也沒有穩定的收入。



4.感到孤獨寂寞,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在農村生過了幾十年,進城住進了樓房,找人說話的地方都沒有,連對門都不認識,時間一長,就會感到孤獨寂寞,這日子過得憋屈,這也就是好日子到了頭。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很多農村人還是適合“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


農人伯伯


農村人最愛的是什麼?是高樓大廈嗎?不是,這些看著漂亮可是太不方便,一些住上樓房的鄉親們,很快就後悔了,甚至總結了一句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啥這樣說呢?下面我們一起聊聊這個問題吧!

一,農具無法擺放

我們知道我們的農民以土地為生,收割小麥玉米肯定要用到一些農具,像什麼鐮刀、鋤頭、犁子等等,這些農具放到樓房裡面嗎?放到套房裡面也不方便吧!每天下地犁地難道要扛著幾十斤的犁上下樓嗎?這很不方便啊 !其中的難處是不事農耕的人無法體會的。



二,無法養護家禽家畜

我們農民幸福來自哪裡?不管有錢沒錢,可是我們可以吃上一些純天然的雞蛋、鴨蛋什麼的,可以養一些雞鴨,小狗什麼的,小院子裡有幾隻小動物,每天可以撿幾個雞蛋,這是一種快樂啊。如果住了樓層,呵呵,餵雞餵鴨,養狗,養幾隻羊,這不是夢想嗎?

羊圈雞圈建什麼地方啊,農桑之樂沒有了,田園之樂沒有了,雞犬相聞,裊裊炊煙的意境沒有了。



三,種果樹種菜沒有了地方,燃料支出變多

我們農村人自己的小院子可以種一些菠菜,韭菜,無公害無汙染,多美啊!要是再能種上幾顆蘋果,葡萄,可謂是神仙之樂,被趕上樓房,小區內的綠化的不錯,可是沒有蔬菜沒有果樹的日子確實不快樂。

原來咱們的小院裡可以有間廚房,可以燒點木材,要是住了樓房,只能燒天然氣或者煤氣,雖說方便,可是咱們農村人缺少的是人民幣,這一筆支出一年上千元啊,看著很美,消費不起,還得消費,你說農民高興嗎?



五,小結

以上是農民不喜歡樓房的理由,大家說有道理嗎?本身是農民的,你們心裡是這樣想的嗎?

如果有什麼問題,記得留言我們一起好好交流,謝謝大家!


愛花草的農人


現在在農村流行這一句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主要的意思是說農村人如果住了高樓大廈,過著幸福甜蜜的好日子就像到了頭一樣,剩下的就是苦日子了。其實這句俗語說的是不對的,只是一個農村傳統小農意識的一種想法。現在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農民住樓房也屬於應該的事情。也許有人說住樓房就像一個鴿子樓一樣,在那面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或者是空氣不流通等原因的想法,其實這是一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想法是一樣的。



樓房不只是城裡人的專利,在農村住樓房的人現在越來越多了,特別農村蓋的二層小洋樓,城市裡的人叫別墅,也成了農村的一個比較特殊的專利了。因為在城市裡的別墅是非常的昂貴,而在農村蓋小別墅那就比較便宜了,至少地皮不要錢。我國正在推行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的大部分的模式,就像城裡的社區一樣,建設的那麼漂亮,那麼幹淨衛生,基本上也都是樓房的建築。農村的農民的的確確也住上了樓了,現在已經不稀奇了,但是農民的日子卻變得越來越好了,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農民的環境衛生也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一天一個樣,可以說現在農民的日子是更上一層樓。



我國正在推行城鎮一體化建設,就是鼓勵農民進城居住,以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現在農村人在城裡買房居住的非常的多,每個村至少有1/3上的農民已經在城裡購置樓房這不僅僅是為子女的教育問題,或者是因為工作需求的問題,正是因為現在城市的生活的確比農村要好一些,城市的交通也非常的發達,城市的醫療條件教育條件都非常的好,城市的娛樂環境更多一些。只有日子過得好的農民才能夠在城市裡賣樓房,而且在城市裡買樓房的人日子過得越好,並不是好日子到了頭了,尤其是在10年20年前在城市裡買了一棟樓房,現在可以說老家翻了好幾番成了百萬富翁,有的甚至成了千萬富翁。



也許有人質疑在農村蓋樓居住不適合,因為農村種地需要有一定的地方曬糧食,放一些耕種的器材、機械等等。但是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推廣和普及農民都住上了樓,也沒影響到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農民的利益依舊沒有出現撂荒的現象。因為現在小傳統的種植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在基本上屬於機械化種植,而且在農村合作社經營的模式在推廣,還有一些大型的機械。在農村也適應了種植一些人即便是沒有機械化,也可以花錢讓人家去種地,而且比自己購置機械要省很多,還省事省力。從此農民改變了那些髒亂差的形象,住上了乾淨清潔衛生的樓房,住上了現代化的小區。



總之,對於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收入增加了,尤其是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逐步的提高。現在農村住上樓房的人非常的多,不再是老觀念農民住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現在的農村住上了樓房基本上都是有錢人才能住樓房,而且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每一年都有更上一層樓的好日子。其實農村人住樓房更能夠節省土地資源,使得土地資源增加,便於發展農業生產,這樣更能增加農民的收入,並不像這句俗語所說的好日子到了頭的結局。時代發展了,一些觀念也必須改變了,所以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當代的農村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