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伏瞻:改革開放是實現農村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智庫動態

本報記者 範思立

在中國農村改革4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建所40週年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表示,我國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改革開放息息相關,改革開放是實現當代農村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由之路。

謝伏瞻表示,40年前,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為標誌,我國農村改革揚帆起航,同時也開啟了改革開放事業的偉大征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推動我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巨大變化,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跟著我們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對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黨的十九大宣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向新時代,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農村改革,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繼續書寫追趕與超越的歷史新篇章。

謝伏瞻表示,40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與改革開放同行,始終緊隨農村改革鼓點,呼應國家重大關切,跟蹤國際學術前沿,奮力前行,不辱使命。在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鄉鎮企業、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農村組織制度創新、農村反貧困、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業稅費改革、新農村建設、城鄉發展一體化、鄉村振興戰略等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點上,都有其積極參與的印記。

謝伏瞻認為,黨的十九大確立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農村農業發展理論專業人員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他進一步指出三點希望。

第一,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為人民做學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還很多,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農村發展研究所開展的各項研究,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在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踐,不斷創造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理論創新成果。

第二,圍繞新時代的國家戰略需求,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今年3月8日,他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又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目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已經印發實施,《鄉村振興法》已啟動立法相關程序。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要把“三農”問題放在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和時代進步的根本要求框架內,開展前瞻性、針對性、戰略性、綜合性研究,提出具有總體思維和全局眼光的對策建議,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圍繞出頂尖成果和拔尖人才的目標,打造國際一流名所。科研是研究單位安身立命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這個中心。要按照院黨組的統一部署,守正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科研生產力,瞄準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拿出真正能夠體現“三大定位”的標杆性重大成果。要下大力氣抓好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全面提升科研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逐步形成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精幹高效、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隊伍。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改善科研人員成長環境,為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創造寬鬆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