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鑽!」深中通道橋樑工程在廣東全面實施!

9月6日,在珠江口開闊海域上,大型船機蓄勢待發,只待一聲令下,便要將深中通道橋樑工程主墩樁基如“定海神針”般扎入深海岩層。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主墩樁基同時開鑽,標誌著深中通道橋樑工程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正式开——钻!”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在广东全面实施!

超大直徑主墩樁基鑄就堅固橋塔基礎

“現場注意!正式開——鑽!”9月6日上午10:30,隨著現場作業人員通過對講機傳達作業令,鋼便橋上超大功率KTY4000型迴旋鑽機施工發出轟鳴聲,在預先打設好的鋼護筒中往下深鑽,開鑽直徑達3米的超大鑽孔灌注樁。

鑽孔灌注樁是橋樑工程常用的一種深基礎形式,承擔著橋樑上部結構的重量,具備穩定性好、承載力高、沉降量小和抗震性能良好等多種優點。作為橋樑的重要隱蔽工程,樁基工程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橋樑的耐久性、安全性及使用壽命。與常規陸域段橋樑樁徑大多為1.5至2米左右相比,深中通道海域段橋樑採用3米超大直徑的超大鑽孔灌注樁,具有更大的承載力和剛度。

其中,伶仃洋大橋東、西索塔基礎均採用群樁基礎結構,索塔基礎為56根鑽孔灌注樁,兩塔合共112根,呈梅花形佈置,入中風化花崗岩持力層,具有樁徑大、入巖深度深、地質條件複雜(西索塔塔基須穿越風化破碎帶,最大樁長達140米)、鑽進難度大等特點。中山大橋主塔基礎佈置28根鑽孔灌注樁,兩塔合計56根。鑽孔完成後將連續進行下放鋼筋籠、混凝土澆注等工序,全部樁基工程計劃於2020年9月完成。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放表示:“為保證順利施工,橋樑主墩樁基採用超大功率KTY4000型迴旋鑽機施工,最大扭矩300千牛/米,能夠高效保證深中橋樑主墩超大直徑樁基的順利鑽進,對於不良地質情況的鑽進速度、泥漿製備指標、鑽頭配備等均提前做了充分準備及質量控制措施。”

“正式开——钻!”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在广东全面实施!

全球最大跨徑最高海中大橋面臨諸多挑戰

深中通道由廣東省交通集團承建,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長約24公里,包括6.8公里海底隧道、17.5公里跨海橋樑,雙向8車道。作為超大規模、複雜結構集群,項目橋樑工程不僅跨越了珠江口多條高等級主航道等,同時受到深圳機場航空限高影響,加上所處位置地質情況總體較差,橋址區域颱風頻發、季風期長,海面風浪大,施工環境惡劣,並且施工區域環保要求極高,對項目橋樑工程建設的施工組織、協調管理、風險管控等多方面提出了嚴苛的要求,項目建設是我國交通建設史上的又一次巨大挑戰。

“橋樑工程是深中通道項目建設的重點、亮點、看點、難點,其中關鍵線路為伶仃洋大橋。”潘放表示,伶仃洋大橋位於珠江口伶仃洋開闊水域,屬於颱風多發區,主孔跨徑達到1666米,為世界最大跨徑海中懸索橋,主塔高270米,通航淨高76.5米,橋面高達91米,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建成後將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橋。“伶仃洋大橋抗風安全問題突出,主橋是全離岸結構,兩個巨型錨碇都在海中,如何在深水區、深層軟基上確保圍堰結構及島體的穩定,國內尚未有工程實踐,可借鑑參考經驗少,對我們都是很大的挑戰。”

“正式开——钻!”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在广东全面实施!

最高海中大橋引領特大跨徑橋樑工程創新

為克服重重困難,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海上施工風險,深中通道項目提出了“品質工程、智慧工地、智能建造、智慧梁場”等一系列要求,充分利用大數據、二維碼、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打造高標準鋼筋配送中心、高標準混凝土輸送中心,採用全球最優模板系統,推動智能建造、提升項目管理水平。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陳偉樂表示,管理中心組織各參建單位加強科研攻堅,科學組織施工,確保工程建設安全可靠。同時,為落實交通運輸部行業質量提升行動要求,參建各方將遵循品質工程的建設理念,在原材料品質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控裂技術研究等多方面著手,打造“智慧工地”,在多個領域引領橋樑建設工程創新,真正以品質過硬的珠江口百年門戶工程為珠江口兩岸經濟發展做貢獻。

據悉,為保證伶仃洋大橋的安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組織科研單位,做了100多次的風洞試驗,不斷改進設計,使該大橋的最高抗風能力達到橋面風速80米/秒。

“正式开——钻!”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在广东全面实施!

打通“任督”二脈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據悉,深中通道橋樑工程計劃於2023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全線計劃在2024年建成通車。深中通道通車後,中山市民駕車去深圳機場、前海等地,將由以往繞行虎門大橋上百公里變為跨江直達,車程由2小時縮減為20分鐘。這將真正打通珠江下游東西兩岸“任督”二脈,大大減輕上游虎門大橋等跨江通道的交通壓力,徹底改變陽江、雲浮、茂名、湛江等廣大粵西地區乃至廣西等地民眾往來深圳等珠江東岸的交通路徑。

作為我國邁向交通強國新徵程的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將是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之間的交通紐帶,有效釋放目前交通路網的沉重壓力,還將在未來,與建成的虎門大橋、珠江黃埔大橋,在建的虎門二橋、港珠澳大橋及蓮花山通道,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的跨江“大通道”、經濟大動脈,將區域內高密度的港口、機場、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貫通連接成為暢順對接的立體化交通體系,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注入新活力。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李妍 通訊員 嶽路建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劉桐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