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的冷
眾所周知,用戶隱私信息的洩漏後果非常嚴重,從斯諾登的“稜鏡門”事件到希拉里的“郵件門”事件,從iPhone豔照門到蘋果與FBI鬥法,從徐玉玉被騙致其自殺案到清華教授被騙案,個人隱私遭洩露導致的悲劇已數不勝數,並且隱私洩露導致的損失數額愈發增加。
前不久,某知名酒店集團旗下的5億條用戶數據全部洩露,在暗網上被售賣。甚至此前有消息稱,孟加拉國在美聯儲的存款也因隱私數據遭洩露而不翼而飛。此次順豐疑被捲入數據洩露事件,更是讓多數人心頭一顫,用戶的住址、電話、往來信息要被犯罪份子知曉,潛在危險不容想象。
數字智能時代,用戶隱私應怎樣被保護?媒體訓練營認為,對互聯網時代下用戶隱私的法律保護有以下幾種對策:
1、加強立法保障和行業自律。
目前《網絡信息安全法》已正式頒佈,但細節不夠完整,需要頒佈各種法律、司法解釋以及行政法規來加強其施行力度。
互聯網企業應該更加自覺地遵守相關公約嚴格約束自己,進一步提高行業內各公司的法律意識。《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第八條規定:“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守用戶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作出的承諾無關的活動,不用技術或其他優勢侵犯消費者或用戶的合法權益。”
2、提高企業用戶隱私信息管理水平。
企業或政府等主體在使用用戶的隱私信息時,應當對於涉及其個人隱私的信息進行模糊化處理,如手機號只顯示尾號、身份證號模糊化等。
每個人的信息都是數據的集合,如果在大公司對數據進行處理應用的過程中應消除其個體用戶隱私的附著,而只顯示宏觀所需數據。比如,當以計算每一個路段車輛的數量情況來顯示出道路的擁堵情況時,可以避免顯示具體的車輛情況及車牌信息,而是僅僅表示該路段的擁堵情況顏色。這既合理的保護了用戶隱私,又為公眾很好地提供了服務。
3、作為用戶,要避免成為網絡透明人。
互聯網用戶要提高自身保密意識與相關法律意識,可以通過自覺學習相關法律,做到懂法,守法。主動了解最近施行的法律對自己的影響,特別是《網絡信息安全法》對用戶的信息的保護方面的規定及權威法律解釋。
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儘量不要註冊一些來歷不明的程序,在其中填寫自己的聯繫方式,住址等隱私數據。在註冊一些賬戶及填寫單據時,隱私數據非必要填寫項的時候儘量不要填寫。
儘量少地接觸一些未知來源的應用軟件或網站網頁,降低填寫自己隱私數據而洩密的風險。在自己的隱私數據被洩露後,要主動採取措施補救。在能發現洩露源的時候主動進行投訴,起訴,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最後,在國內消費者對隱私權這一基本人格權利保護意識覺醒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正確對待科技互聯網公司們為了提供服務而獲取部分智能手機權限的行為,對其是否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需要進行正確區分。
個人認為,消費者為了獲得相應的服務功能,應當適度允許應用提供方獲得相應的權限,當然應用提供方需要妥善保管用戶相應數據,消費者對於科技互聯網公司獲取諸如數據權限的行為,無需過度擔心而患上被迫害妄想症,這一點對於數字時代特別是當下這個人工智能時代而言,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