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省级贫困村“逆袭”的背后

初秋的陕北大地,燥热已经退去,一场秋雨后的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山风从坡梁沟峁拂来,倍感凉爽。站在山顶俯瞰全村,交错散布的基础设施,红的,黄的,绿的,点缀着土褐色的黄土高原,一幅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五星级村党组织、美丽乡村示范村、党建强产业兴示范支部、“文明家园”建设先进集体……在村荣誉室,一张张奖牌无言地诉说着赵家峁的辉煌。可谁曾知道,5年前的赵家峁,和许多陕北小山村一样破败,萧条,死气沉沉。

一个省级贫困村“逆袭”的背后

2018年6月,榆林市委组织部授予赵家峁村党支部“五星级村党组织”荣誉称号

“领导重视,支部出力,村民响应。”谈及赵家峁成功“逆袭”的秘诀,榆阳区余兴庄办事处副主任叶武利这样概括。

“三空”村的重大转机

耕地撂荒,人口外流,村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庄“空壳”、发展“空心”、居民“空巢”的“三空”问题突出,这是赵家峁村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土地分散,农户自行耕种,产出低,这个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在2013年相继迎来转机。

当年初,外出创业的能人张春平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赵家峁村从此有了“主心骨”;当年9月,榆阳区委书记苗丰深入该村调研,将解决集体经济滞后、主导产业薄弱、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等问题,纳入到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之中,上升到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的战略层面。

按照苗丰书记的思路,赵家峁村开始探索改革,并成立了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两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60亩,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到公司和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好消息不断传来,2014年,省农业厅将赵家峁村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榆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该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工程,并多次到村上调研,专题研究解决问题,并为村上争取到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190万元,下决心要为全区农村改革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从单家独户到抱团发展

每天上午,58岁的张春米都会准时开门,为一天的营生的做准备。他的“营生”,是做农家乐,凉粉,黄馍馍,农家小吃,游客喜欢吃啥他卖啥。

一个省级贫困村“逆袭”的背后

张春米在农家乐里做陕北特色小吃

老张的儿女们都成家了,农家乐由他和老伴平时打理。“去年卖凉粉赚了三四万,今年照这生意看,到年底挣个五六万没问题。”记者问他收入,老张笑着说,打工有今儿没明儿的,还辛苦,现在开农家乐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也不出房租,咋说都比打工强。

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鼓点,赵家峁村修建了十几家农家乐,供村民免费使用,连桌椅板凳都是集体提供的,村民们基本没花啥大本钱。

张春米和他的农家乐,只是赵家峁村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实施“三变”改革后,赵家峁村人人是股东,人人按股分红,不仅有股份分红的收入,还能在入股后的园区和旅游区务工挣钱,增加工资性收入。“有劳动能力的,只要在家想干活的,干一天至少挣100元,还管两顿饭。”叶武利说。

赵家峁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形成了连股、连利、连心的“三连”利益共同体,通过连股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变单家独户为抱团发展脱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经过几年发展,贫困户从2013年的90%减少到2016年底的3%, 2017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五个好”的工作机制

赵家峁村华丽转身的秘籍是什么?叶武利总结出“五个好”:一个好班子,一条好思路,一套好机制,一批好产业,一股好村风。

一个省级贫困村“逆袭”的背后

余兴庄办事处副主任叶武利介绍赵家峁村产业发展情况

一个省级贫困村“逆袭”的背后

叶武利展示赵家峁村自产的葡萄酒

返乡能人张春平为代表的的村班子,有人脉,有思路,有凝聚力,也有魄力,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班子硬;榆阳区委书记苗丰指导确立了“党建引领、改革先行、产业融合、精准脱贫、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发展路径,实现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将赵家峁模式提升到了榆林全市乃至全省层面;赵家峁村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关系,构建“村党支部+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和共享化发展;在产业上,赵家峁村发展种养加一体现代农业,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活动,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配建完善了农家书屋、村卫生室、老年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调动了村民发展的积极性,村民幸福指数高。

记者述评

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赵家峁村的华丽蝶变,有力印证了“只要支部和村民心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办不成的事。”

赵家峁村的发展,离不开榆阳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支持,更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和村民被激发出的“内生动力”;建大棚,搞旅游,经营农家乐,一系列长久的产业项目,不但降低了贫困人口脱贫后再返贫的风险,还达到了既“治标”又“治本”的目标,同时改革盘活了农村生产资源,将单家独户变成抱团发展,走市场化、集约化和共享化发展,这对榆林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记者李云峰 常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