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鎮海吼」,重約40噸,有「獅子王」的美譽,爲鎮海嘯而建造


河北滄州鐵獅子鑄於後周廣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採用“泥範明澆法”鑄成,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寬5.35米,身長6.30米,身高6.6米,體寬3.0米,重約40噸,素有“獅子王”的美譽,一千多年來,它飽經滄桑,在古滄州,它曾被當成神物供奉,享盡了香火;在烽火連天、哀鴻遍野的戰亂年代,又經受了刀戈的砍殺,在獅體內外斑痕累累。

鐵獅子採用泥範明澆法鑄造而成的,鑄造時在身上留有很多銘文。它的鑄造比美國和法國的鍊鐵術早七八百年,所以鐵獅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打開世界冶金史就有滄州鐵獅子,由於滄州鐵獅子具有較高的科研、歷史和珍貴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鑄造技術、雕塑藝術、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資料。

由於體魄宏大,造型雄傳,文物價值甚高,但因年代久遠,歷經滄桑,鐵獅子腐蝕嚴重,多處破損,獅身下沉,新中國成立前,曾建亭保護,未能根本改觀。1984年11月將鐵獅子向北移位8米,抬高近4米,經稱量鐵獅子重40噸。

鐵獅頭頂及項下各鑄有“獅子王”三個字,頭內有“竇田、郭寶玉”字。左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鐵獅腹腔內滿鑄有《金剛經》文。然因年代久遠,字跡多漫滅不全。在鐵獅子右項及牙邊皆鑄有“大周廣順三年鑄造”字樣,可以斷定鑄造於五代後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掌握這樣精巧的塑造藝術。河北滄州鐵獅子根據獅身上的銘文可知,滄州鐵獅子鑄造於後周廣順三年。

其用途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一說是後周世宗北伐契丹時,為鎮滄州城而鑄造的鐵獅。另一說則認為鐵獅位於滄州開元寺前,腹內有經文且揹負蓮花寶座,故應為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有人根據鐵獅的別名“鎮海吼”,推測是當地居民為鎮海嘯而建造的異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