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又是一年开学季。入读大学是年轻学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近年来,出国留学成为增长最迅猛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海外求学。

但是,如今海归文凭贬值,竞争力缩水,留学生纷纷选择裸归,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8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股“出国潮”,怀抱梦想的中国青年争相出国学习、工作。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大都会,相当于当时的淘金地、梦乐园、“北上广”。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然而,20多年后,这样的潮流翻了个有趣的个儿:80、90年代年轻人“宁愿端盘子打黑工也要出国见见世面”的光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国像串门一样方便”的当今海外留学生,都选择回国。

为什么海外文凭会出现贬值?留学生不选择在他乡拼搏,纷纷回国的原因何在?留学家庭又应该如何理性的看待这件事?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裸归

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的数据,73%的中国海外留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而到2016年底,中国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265.11万。

不同于“裸婚”、“裸辞”刚出现时的观念爆炸,“裸归”几乎是在暗流涌动中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出国很稀罕的年代,他们的经历几乎自带滤镜,在口耳相传中罩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芒。

然而现在,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出国的老同学,除了已经听腻歪的“性开放”和美妆潮品代购之外,“留学生变loser”的桥段成了能吸引注意的最后传说。

对于回国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

“国外月亮比较圆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啊。”

“我现在的学历,再不回国就没光环了。”

“我在国内长到20岁,不可能在国外待几年就定在那儿一辈子的,不管工作还是创业,人脉和资源肯定是国内更好。”

“我是独生女,即使爸妈没说话,我肯定也要回来的。”

“不行不行(摆手),国内的好吃的我真的放不下。”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恰当的理由,让这场百万人参与的集体回归不可阻挡。

为何留学生们不像前20年出国的前辈们一样落地生根,就地发展呢?归根结底,无外乎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僧多粥少,名额有限。

在澳大利亚,教育产业是国家的第三大出口行业,领先于旅游业,英国也是同样状况。

如今任何一间大学课堂上,放眼望去都是黑压压一片亚洲面孔。2015年,中国赴美留学人口达到14万,获得美国工作签证(H1B)的中国学生约7千人,只占留学人数的5%。

第二,独生子女需赡养父母。

调查样本显示80后海归占比42.3%,90后海归上升至53.3%。海归中独生子女占比七成。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照顾父母、家庭团聚等因素也成为留学人员中的独生子女归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工作难觅,好工作更遥不可及。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中国海归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虽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还有雾霾、拥挤、职场不规范的困扰,但相比全球其他地区,还是“有利可图”的。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留学离阶层跃迁越来越远?

漂泊海外的游学浪子,回归熟悉的环境,本来是好事一桩。然而却有人给他们来了个当头棒喝:“海归”和社会底层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指出,受访者普遍对薪水不满意。此外,有约30%的受访者认为所学无法应用于工作。

根据调查,起薪在6千元的海归最多,占40%,与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持平。6千到8千元者占22%,8千到1万2千元者占20%,3万元以上的只有3%。

在北上广深,生活成本高于欧美一般城市,1万元的薪水也不过是混个温饱,远低于海归们的预期。从80年代的众星拱月,到本世纪初的待价而沽,再到如今的折价出售,海归已然不复往日风光。

与此相对的是,出国留学的费用一年比一年高,一年花费三十万是起步价。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那么,为什么留学的投入和回报相差如此之大?

原因很简单。第一,留学生的人数太多了,素质良莠不齐。第二,中国跟西方的差距在缩小,国际视野日趋成熟,外来的和尚不那么吃香了。

2000年,唐骏凭着西太平洋大学的证书混得风生水起。也是那一年,十八流育儿著作《哈佛女孩刘亦婷》大卖150万册。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回头了,如今别说是野鸡大学,就算是藤校的噱头也不那么好使了。

改革开放初期,海外留学人才曾出现严重逆差。2000年左右,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比为7∶1。也就是近7个人中,只有1人归国。

正是在那个时期,李彦宏创建了百度,李国庆创建了当当,张朝阳创建了搜狐,梁建章创建了携程,沈南鹏创建了如家。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海归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是时代的弄潮儿。

此后,归国人员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为 3.27 : 1;2010年,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为2.11 : 1;而到了2016年,出国与回国人员比例近乎1:1,归国人数达到43.25万,与近800万的应届大学生同分一杯羹,惨烈度可想而知。

更种因素叠加,海归不再奇货可居,左右逢源,就业已转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自然回归理性。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留学生到底该何去何从?

看到这里,一定会生出许多疑惑:这样的境遇,留学生自己身上有没有原因?如果面对的是这样的境况,为什么还要选择出国?

下面给出关于留学的三个建议,希望对有子女留学计划的家庭有所帮助。

第一,文科和商科是性价比较低的专业

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因为尚未找到兴趣点以及对职业没有很好的规划,从众而选择商科的人数最多,约占留学人口的一半。

本科出去大部分人进不了top15的大学,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在投行圈定的target school,成为华尔街之狼的可能性锐减。

那么,哪些专业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呢?

调查显示,在就业行情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为IT、通信、电子、互联网、金融,占比分别为15%、14%、10%、9%、9%。

此外,与2015年相比,IT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业,从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长10个百分点,反映出大势所趋。

第二,留学的回报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会分为短期套利和长期价值。

总体而言,留学费用短期赚不回来是很正常的,否则巴菲特会把所有钱用来上学的。就算对于美国当地的学生,大学学费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需要十数年甚至半辈子才能得以还清。

当年乔布斯从里德学院退学而选择旁听,正是因为他发现6个月的大学生涯消耗掉了父母毕生积蓄实在太过昂贵,不是一个蓝领之家可以负担的起的,尽管以他的才智,完全配得上这样的教育。

一个中产家庭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问陈丹青“出去学习应当注意些什么”,他回答:“不要太在意学习,关键是多四处走走,看看。”

如果大家能把眼光放远一点,则会认同留学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维的开拓和视角的转换。这种能力只有在达到超出基础工作的较高层面,才会发挥作用。

作为投资,留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回报。去到不同的地方,见识不同的人生,让你知道,人不只有一种活法。留学的重点除了学历之外,更在于世界观的重塑。

第三,中产阶级当谨慎高攀名校

在教育上,国人总认为应该攀爬第一,进入哈佛、耶鲁意味着人生巅峰。然而,在教育产业多元化的西方,“适不适合”远比“最好”更为重要。

2015年,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的美国少女韦斯申请普林斯顿和耶鲁遭拒后,在网上发长贴抱怨。韦斯的学术成绩相当优秀,大学入学试SAT分数高达2120,虽然最终被多家州立大学录取,但爬藤失败的她气愤不过,称:名牌大学的录取规则同标准教育背道而驰。

事实上,名校的宗旨从来就不是培养中规中矩的学术人员,而是搭建圈子,孕育各行各业,甚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以发挥改变世界的影响力。

学费100万,月薪仅6000,留学还能否完成阶级跃迁?

留学只能保证我们增加阅历,但不能保证我们成功。留学生的心态应该去“成功学”化,客观制定自己的预期。

不管海归还是“土鳖”,最终决定一个人市场价值的永远不是文凭,而是经验、能力以及价值创造。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由头条号鹊说财金编辑整理,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请读者仅作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涉及其他问题,请立即告知,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