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在解读《红楼梦》中,最大的失误是对薛宝钗的误会,认为她“处心积虑”想嫁给宝玉,甚至说得理刻薄,说她是“处心积虑想做宝二奶奶”。

我不能否认宝钗是个务实、善谋、心眼多的人,也不能否认宝钗对宝玉有点感情,更不能否认虽然同列四大家族,贾家的地位是高于薛家的。但是,宝钗真的那么想当宝二奶奶吗?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首先是“金玉姻缘”之说。有人认为,这是薛家自己编出来的话,目标就是嫁给宝玉。但是玉是贵族常见的配饰,贾琏有“九龙玉佩”,送给了尤二姐;探春有碧玉佩,送给邢岫烟;更不用说北静王系着“碧玉红鞓带”了。要说相配,宝玉的玉是胎里带的,宝钗的金锁却是后来打造的(不是和尚给的,和尚给的只是两句吉祥话),怎么能够相佩?如果就能相配,那么湘云的金麒麟不也应了“金玉”之说了吗?但是除了黛玉多心,谁也没有想到这层。

和尚给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两句话,是很普通的吉祥语。薛家之所以重视,并不嫌麻烦打造金锁,宝钗也重视,虽然嫌重还天天带着,关键是和尚的告诫(不是预言):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分析这话,不是说有玉的得了金锁就会有福,而是金锁必须选择有玉的才能婚配。如果认真分析下去,贾家完全可以拒绝:是你需要嫁个有玉的,并不是我需要娶个有金的。我虽然有玉,为什么一定要迁就你的需要?这样一来,薛家完全把自己放到主动高攀的地位,会是温柔敦厚“有身份”的宝钗的姿态吗?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薛家强调金玉之说,其实是强调宝钗的择偶条件。贫寒的岫烟(虽然也有自己的小丫头)是没有玉的。玉是身份和地位的代表。

以薛家寄居的情势,贾家对她的婚姻有一定的决策权,至少也是有相当的建议权。就像邢岫烟与薛蝌定婚,就是贾母“硬作保山”。如果贾府同样给宝钗提亲,而对男方不满意,岂不是糟糕?严辞拒绝,岂不是很尴尬?有了“金玉”之说,表明了态度:宝钗必须嫁“有玉的”,也就是地位高的,就可以避免这些无谓的尴尬了。

第二,宝钗逗留贾府,是为了接近宝玉、培养感情吗?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答案:纯属胡说。如果宝钗真的想嫁宝玉,她就更不会时时和宝玉接近,更不会有“培养感情”的想法。当时社会,婚姻的选择条件是门第,有时也会考虑当事人的相貌品行(比如贾珍选秦可卿做儿媳、李守中选贾珠作女婿),但绝不会把婚娶双方的感情考虑在内。

相反的,如果婚前恋爱,在贵族阶层,甚至是非常大的丑闻。袭人进谗王夫人,一提到让宝玉搬出园子,王夫人马上“吃一大惊”,问宝玉“和哪个作怪了”。在此之前,王夫人亲耳听到宝玉挑逗金钏,也知道彩云和贾环恋爱,这是听说宝玉和哪个丫头恋爱,不会引起她“吃一大惊”。让她吃惊的,“作怪” 这个词所指的,只能是宝玉和主子小姐的恋爱。

恋爱有多可怕?袭人下文说了:“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竟影响到一辈子的声名品行!正如黛主接下两块旧帕子,就想到“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令我可惧”,也可见当时对恋爱的态度,恰如洪水猛兽。那么,王夫人再喜欢宝钗,薛家再想宝玉做女婿,会让二人自由恋爱、毁了两个人“一生的声名品行”吗?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薛家长期住在贾府,是为了给宝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薛蟠已经练废了,宝钗是薛姨妈唯一的希望,她当然希望宝钗有个好前程。不仅是希望,而且不惜一切代价,为宝钗争取这个好前程。

贾府能为宝钗提供的,不光是美奂美仑的大观园,也不仅限于众多聪明活泼年纪相仿的女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接触上层的机会。从省亲时的皇妃,到宴会时的北静王妃、南安太妃,都是薛家平时接触不到的。而与他们的接触,给宝钗通过婚姻进入上层,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个问题:宝钗爱宝玉吗?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宝玉有时候会去找宝钗,也曾为她美丽的臂膀深深陶醉过。但宝钗去找宝玉的次数更多。当然,宝钗这样一个广求友谊、恨不得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朋友的人,她去看望别人的时候多,等别人来找她的时候少。但是以下两个细节,是无论如何不能撇清的。

一个是宝玉挨打之后,宝钗来探望送药。每个人都来探望宝玉,不来反而奇怪(就像黛玉不敢公开来看,惟恐被人看到,才显情弊),宝钗探伤是光明正大的。但她不小心说了一句话:“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这话没有说完,但情意已经表露,弄得她自己不好意思,宝玉却深深感动。

宝玉午睡,袭人坐在旁边绣花,手边放着苍蝇刷子。宝钗进来说了两句话,袭人走开一会儿,宝钗“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想想吧,夏日的午后,一个年轻男子躺在床上睡着了,一个年轻女子坐在他旁边绣花,还预备着苍蝇刷子赶蚊虫——这画面不要太美好。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这一坐一躺的位置,本来是宝玉和袭人的,他们是男主人和妾的关系(从前是私下的,现在马上要公开了,就在这天上午,王夫人下令给袭人涨月钱),但是女主角换成了宝钗——你说她对宝玉没有感情,你自己会信吗?如果没有潜意识里的爱恋,一向端庄的宝钗会“不留心”坐到袭人的位置上吗?

于是,第四个问题出现了:宝钗既然爱着宝玉,为什么又说不想嫁给他?

无可置疑的,宝玉的地位(国公之后,衔玉而生,祖母宠爱,连北静王也乐于结交)是很吸引人的。但说到婚姻,尤其是日常相处时间久了,了解到宝玉只喜欢调脂弄粉“为诸丫鬟充役”,和“从不爱花儿粉儿”的宝钗,未免太志趣不投。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宝钗一心想着“立身扬名”,宝玉则最恨“国贼禄鬼”,这两个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有着根本的分歧。爱情有时,是不受客观条件束缚的,它要发生就发生了。就像张爱玲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到《年轻的时候》中的潘汝良,都是一不小心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但是为了爱放弃世界观,不顾一切去迁就爱人,这可不是冷静的宝姐姐能做出来的事。

宝钗一向含蓄,不肯轻吐心声。就连一个茶叶好不好,她也不肯明白说,却绕弯子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但是她也有偶然峥嵘一露的时候,别人都感慨柳絮飞舞、春意阑珊,她却兴致勃勃地吟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词句。

填柳絮词,发生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故事发展到现在,悲剧色彩已经相当浓重, 前面的情节是二尤的相继自杀,接下来的情节是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司棋被逐、芳官出家,一向最智慧的贾母已经预感到大厦将倾,无可挽回,只有及时行乐,夜深了还赏月不肯睡去。众姐妹填词,也都笼罩着浓重的伤感。只有宝钗“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以宝钗的聪慧,她不会感觉不到贾府的败落,尤其薛家已经经历过这一番了,她就曾直言不讳地告诉邢岫烟:“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而面对贾薛两家的相继败落,宝钗高调地喊出“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哪里是想嫁宝玉、与贾府共进退?

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哪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其实是重大失误?

宝钗进京选秀失败,是她面对的第一次打击;对宝玉有情而眼见宝黛的深情,是她经历的第二次人生打击。但宝钗心理强大,善于调整,到七十回左右,她不仅摆脱了爱情失意的挫败感,而且获得了黛玉的“金兰契”,可以说,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是以成功为主的。所以她能保持昂扬的斗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才会“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只需要一阵好风,就可以登上人生的巅峰了。

宝钗的人生巅峰,当然是通过婚姻来实现的。但婚姻的对象,绝不会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到八十回之后,家族巨变,败落加剧,“金玉”不是良缘,而是退而求其次、无可奈何的妥协。无论是宝钗,而是宝玉,这婚姻都是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