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農民命運的6個預言

很多人都感受到最近幾年,農村的形勢變化之快,但說到未來10年到底會往什麼方向發展,也很難說得清。不過,結合目前的一些國家政策,以及市場趨勢,我們大致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並不一定能夠完全命中,但對大家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①“種地”成為一種投資項目

過去幾千年,種地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種家庭勞動。但這種局面很快就要改變了,今後的農業生產講究現代化、規模化、機械化,只有擁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才能運作好一個種植項目。小農經營不會徹底消失,但很難參與市場競爭,只能保持自給自足。

②承包地、宅基地成為可變現的資產

以前農村的土地是不能亂動的,想用來貸款銀行也很少會受理。但自從國家提出“三權分置”之後,“土地流轉”的興起讓農村土地可出租、可貸款、可變現。對於農民來說,多了很多選擇餘地,如果不想種地就可以出租給別人,自己收租金;想創業的話也可以用土地來抵押貸款。

未來10年農民命運的6個預言

③農產品直達消費者

目前,絕大部分農產品到達消費者的餐桌之前,都有中間商在賺差價。這一方面導致農民的利潤很小,一方面又讓消費者抱怨農產品貴。未來幾年,互聯網和物流的進一步發展,有望實現讓農產品直達消費者。

④城鄉福利統一,“新型農民”成為吃香職業

我國現在已經逐步取消農業戶口,下一步就是要推動城鄉一體化,特別是社會福利方面的一體化。由於農業戶口取消,所以今後“農民”將不再是一種固有身份,而是一種可選擇的職業。並且,這個職業需要拿證競爭上崗,有技術、有管理能力的人,才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⑤農村人口進一步老齡化

未來,青壯年勞動力仍然會往城市聚集,而待在農村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有錢的城市老人,因為看重農村的自然資源,到農村的康養基地生活;一種是承包大型農業項目的人或者是農場主,這些人的年齡通常也偏大。

⑥農業生產者更注重市場,而不是補貼

補貼對於農業固然重要,但如果全國大多數農業生產者選擇項目時,主要是盯著國家補貼,也從側面說明農產品市場行情還不夠好。未來10年,我國的農業很可能從以政府調控為主,轉向以市場化為主,能否賺錢,全憑能力和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