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伙在肯亞建鐵路:跟著中國師傅學 不再打零工填不飽肚子

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新聞網站)北京9月5日電(記者 謝青 見習記者 張冰清)“以前我總是打零工,經常填不飽肚子,這是我以後的希望!”肯尼亞小夥馬利姆興奮地指著手中的證書。這個大眼睛的非洲小夥兒笑得開心,他的“希望”不僅是手中的這張證書,而是他從“蒙內鐵路人才培訓基地”裡學到的一技之長。

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家會議中心出席中非領導人與工商界代表高層對話會暨第六屆中非企業家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同邁向富裕之路》的主旨演講,強調中國支持非洲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願同非洲加強全方位對接,打造符合國情、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共同走上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之路。

在支持非洲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道路上,境外第一個全部採用我國設備和設計標準的鐵路項目——肯尼亞蒙內鐵路作為東非鐵路網重要組成部分,蒙內鐵路不僅帶動了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更是“一帶一路”南線的橋頭堡,它為肯尼亞插上經濟騰飛的翅膀,被肯尼亞人民譽為“世紀工程”。

非洲小伙在肯尼亚建铁路:跟着中国师傅学 不再打零工填不饱肚子

蒙內鐵路沃伊站全貌。通訊員李群 攝

技傳東非,授人以漁

肯尼亞人馬利姆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張“畢業證書”。

馬利姆的第一張畢業證書還是14歲那年沃伊鎮小學頒發的。他與肯尼亞的許多年輕人一樣,貧窮的生活與落後的教育環境使他們很小便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肯尼亞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其中,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這是片遼闊美麗的國度。但與非洲的大多數國家一樣,貧窮、疾病與落後的社會基礎設施束縛著它前進的步伐。

蒙內鐵路是肯尼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鐵路,這也是非洲大陸第一次對接中國鐵軌標準。這是擅長奔跑的肯尼亞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打響的“發令槍”。作為肯尼亞最大的基建工程,480公里的戰線長度更意味著數量龐大的參建人群。

在建設高峰階段,需要3000名中國工人。而這背後,肯方員工的需求數量更是他們的十倍,達到三萬人次。

非洲小伙在肯尼亚建铁路:跟着中国师傅学 不再打零工填不饱肚子

整裝待發的蒙內旅客列車乘務員。通訊員李群 攝

如果說蒙內鐵路是針對肯尼亞經濟的“一劑良藥”,而對於失業率達到40%的肯尼亞來說,工作的機會,才是當地百姓的“強心劑”。

2015年6月30日,蒙內鐵路人才培訓基地在一航蒙內項目部內揭牌成立。培訓基地以三個月為一期,用上述培訓體系培養出眾多鐵路施工、測量、試驗的專業人員及掌握大型設備操作的高級技師。

這一天,馬利姆幸運地成為了首批42名學員中的一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說鐵路是肯尼亞發展的“硬件”,那麼中交人帶給了這個國家,則是知識與技能並重的“軟實力”。

非洲小伙在肯尼亚建铁路:跟着中国师傅学 不再打零工填不饱肚子

在蒙內鐵路人才培訓基地,來自中國的技師與肯尼亞當地學員進行實地授課。通訊員李群 攝

中國駐肯尼亞大使劉顯法在陪同肯尼亞總統視察沃特大橋時曾表示:“每次來工地現場,都能看到更多的肯尼亞人尤其是年輕人在參與建設。通過合作,中肯雙方不僅能把這條鐵路建好,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年輕的肯尼亞人,為肯尼亞及非洲鐵路發展、為整個非洲經濟發展奠定重要基礎。說到底,人是最重要的。”

“這條鐵路會開啟我們國家的新時代。我在這裡學到的,也將讓我的孩子不在飢餓貧苦中艱難求生。”在畢業儀式上,馬利姆動情地說。

肯尼亞鐵路工人:“孩子會永遠記住你們”

在中交集團在非洲肯尼亞建造蒙內鐵路的過程中,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經歷了四個月的旱季後,東非草原急需雨水的到來,這是草原在新一年裡煥發綠意的開始,可肯尼亞女孩巴塔卻討厭雨季。11歲的巴塔在肯尼亞誇萊郡的瑪格拉尼小學讀四年級。

往年,一到雨季,雨滴便穿過教室形同虛設的屋頂,打在她的頭髮與書桌上。她用塑料袋小心翼翼保護自己的書,與同學們一起用盆盆罐罐接漏下的雨水。

但這個雨季,巴塔坐在了嶄新的教室裡。她說,聽雨滴打在彩鋼瓦的屋頂上,就像聽家鄉節日裡敲擊的鼓點,她不再討厭下雨了。

瑪格拉尼小學新校舍由中交集團蒙內項目部建設。相比工程量浩大,國際意義影響深遠的蒙內鐵路,援建一所當地小學,這看似細小的舉動,卻映射出了項目部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為贏得當地社會認可,提升品牌美譽度所作的不斷嘗試與努力。

非洲小伙在肯尼亚建铁路:跟着中国师傅学 不再打零工填不饱肚子

肯尼亞瑪格拉尼小學少年眼中的鐵路。通訊員李群 攝

“學校資金短缺,從1989年建校後就沒有修繕過,直到你們來到這兒。我代表學校的625名孩子感謝你們。”瑪格拉尼小學校長斯坦女士不無感慨地說道。

因事關學生開學,從收到當地教育部門與鐵路局邀請,到選址開工,再到完成校舍建設,項目部僅用時兩個月。而從工期緊張的鐵路前線抽調大型設備與施工人員,更顯示出項目部履行社會責任的決心。

“從項目開始至今,我們在當地共履行了42項主要社會責任。”外聯部負責人王利飛一邊翻著臺賬一邊說道:“內容包括僱員培訓、社會公益活動、人道主義救援等。”

除了援建瑪格拉尼小學外,項目部還積極邀請附近女子學校、技術學院師生前來工地參觀交流,協助附近村落安裝巨型水罐,走訪慰問馬賽村莊,慰問當地孤兒院,修繕道路等。正如肯尼亞政府郡代表哈姆瑪所說:“以前我們常談起中國人,我們只知道你們要來這兒修一條鐵路,直到看見你們的種種善舉,才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人帶來的溫暖,感受到了兩個國家、兩國人民之間的情誼。”

在公益事業中,當地百姓感受到的是人文關懷,而社會救援,卻展現了項目部的責任與擔當。

遠處的蒙內鐵路,無疑是這個國家的經濟騰飛之路,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當地社會的公司蒙內項目部,也在建設鐵路的同時,搭建了一條互通彼此心靈的真情之路。

巴塔微笑著在新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條鐵軌。她說,這是蒙內鐵路。童真的畫筆下,鐵路在蒼茫草原中延伸,一同延伸的還有巴塔笑容裡的溫暖。在她心中,這條鐵路是繁榮與富強,也是責任與情誼,更是美好,還有希望。

一位肯尼亞學生家長激動地說:“我在鐵路上工作,中國人不僅給我帶來了工作機會,還給孩子們修建了新學校。我感謝你們,你們對肯尼亞當代及下一代的發展都功不可沒,我的孩子將會永遠記住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