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亞

【國名】肯尼亞共和國

【面積】582 646平方千米

【人口】4846萬(2016年)

【民族】基庫尤族占人口的25%,其餘為盧希亞族、 卡倫金族、盧奧族、康巴族。

【語言】國語為斯瓦希里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

【宗教】3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6%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印度教。

【首都】內羅畢

【國慶】12月12日

【貨幣】肯尼亞先令

肯尼亞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瀕臨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接壤,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肯尼亞人口約4679萬,一共有42個民族,分成班圖、尼羅和庫施特三大語系,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斯瓦希里語。全國分為47個郡縣,首都為內羅畢。肯尼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之一,農業、服務業和工業是國民經濟三大支柱,受基礎設施投資及私人消費增長的影響,肯尼亞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14.1億美元,經濟增長率達5.6%。肯尼亞是聯合國、非洲聯盟、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和東非共同體成員國。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及聯合國環境署(UNEP,又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設置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

肯尼亞曾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東非大裂谷將肯尼亞分為兩半,恰好與橫貫全國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亞因此獲得了“東非十字架”的稱號。

【自然】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沿海為平原, 其餘大部為高原,高原東北部是半荒漠地區,東非大裂谷的東支縱切高原西部。基里尼亞加峰海拔5199米, 是全國最高點。河流、湖泊眾多。沿海氣候溼熱,西南部高原多屬亞熱帶森林氣候。

肯尼亞河流、湖泊眾多,塔納河是肯尼亞最長的河流,全長800公里,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阿西-加拉納河為第二長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達7萬平方公里。另外,埃瓦索恩吉羅河是肯尼亞北部地區的主要水源,最後流入東非大裂谷東部的納特龍湖。納特龍湖水深少於3米,湖水蒸發令湖泊有高濃度的礦物質。維多利亞湖位於肯尼亞以西,面積68,870平方公里,僅次於蘇必略湖,是非洲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肯尼亞的主要礦產有石灰石、純鹼、鹽、寶石、螢石、鋅、硅藻土及石膏、石油及天然氣等。奎樂縣(Kwale county)富含鈮礦和稀土礦,已進行商業開採。根據眾多國際勘探機構的估計,肯尼亞境內仍有大量未開採的自然資源,包括鈦金屬和煤礦等。

肯尼亞曾為狩獵天堂,每年的六月中旬至九月份會有上百萬只羚羊、角馬、長頸鹿、水牛、斑馬、大象、獅子、獵豹、河馬等動物從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草原橫渡馬拉河來到馬賽馬拉保護區,其數量之驚人,種類之豐富,規模之龐大震撼著世界。1977年肯尼亞政府宣佈全面禁獵,並設立了40多座國家公園及動物保護區。成立於1946年的內羅畢國家公園,是肯尼亞第一個國家公園。由於食肉動物通常不進行遷徙,遊客可在肯尼亞四季觀賞到種類繁多,數目龐大的野生動物。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歷史】人類發源地之一,曾出土約26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192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12月12 日宣告獨立。一年後成立肯尼亞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1963年12月14日與中國建交。

【經濟】農業,服務業和工業是經濟的三大支柱。除純鹼和螢石外,多數礦藏尚未開發。森林覆蓋率15%。工業以製造業為主,門類齊全,是東非地區工業最發達的國家。茶葉.咖啡和花卉是農業三大創匯項目。 旅遊業發達,有聞名的東非大裂谷和蒙巴薩海濱。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

該國政府被普遍認為鼓勵投資,頒佈若干監管改革,以簡化外國和本地投資,建立出口處理區域,將在未年十年因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長。非居民匯款是該國外資流入日漸重要的來源,主要來自美國、中東、歐洲和亞洲。與鄰國相比,該國有發達的社會和實體基礎設施,被認為是除南非以外,大型企業進入非洲大陸的地點。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農業:肯尼亞土地總面積的15%有足夠肥沃度和降雨用作耕種,只有7%或8%可以歸類為一等土地,但農業繼續主導經濟。農業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第二大組成部分,次於服務業。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園藝品和咖啡,而園藝品和茶葉是主要的增長行業,也是最有價值的出口產品。肥沃的高地出產茶葉、咖啡、劍麻、除蟲菊、玉米和小麥,是非洲最成功的農業生產地區之一。該國北部和東部的半乾旱稀樹草原以畜牧業為主。地勢較低的地區出產椰子、菠蘿、腰果、棉花、甘蔗、劍麻和玉米。

採礦和礦物:近年該國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之一是馬加迪純鹼擴建計劃。除了純鹼外,主要礦產有石灰岩、黃金、鹽、鈮、螢石和化石燃料。

工業和製造業:工業活動集中在三大城市中心內羅畢、蒙巴薩和基蘇木,主要是食品加工行業如碾谷、啤酒生產、甘蔗壓榨和製造消費品如車輛套件。該國有一座煉油廠,把進口原油加工成為石油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市場。此外,非正規經濟龐大和擴張,小規模生產家居用品、機動車輛零件和農具。工業投資有大約一半來自國外,其中英國佔一半,美國是第二大投資者。

能源業:肯尼亞的最大電力供應來自塔納河上游大壩的水電站,以及西部的特克韋爾河峽谷峽谷水壩。其餘供應來自沿岸的石油發電站、內羅畢附近的地熱設施和從烏干達進口的電力。

北部半乾旱的圖爾卡納地區在經過幾十年的間歇性勘探後,最近發現一些油氣儲量,而勘探在該國海岸繼續進行。與此同時,該國目前進口所有原油需求,石油佔國家進口金額的20%至25%。肯尼亞石油煉廠是政府與幾個石油巨頭擁有的合資企業,各佔一半擁有權,經營該國唯一的蒙巴薩煉油廠,目前只滿足當地石油產品需求的六成。2004年石油消耗量估計為每天55,000桶(8,700立方米)。蒙巴薩煉油廠的大部分生產經由蒙巴薩-內羅畢油管運輸。

旅遊業:肯尼亞的服務業以旅遊業為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3%左右。現時旅遊業是該國最大的外匯收入行業,其次是花卉、茶葉和咖啡。2006年旅遊業收益為8.0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99億美元

金融服務:肯尼亞是東非和中非的金融服務樞紐。根據市值計算,內羅畢證券交易所(NSE)在非洲排名第4。該國銀行體系由肯尼亞中央銀行(CBK)監督。2004年7月底,該體系由43家商業銀行(低於2001年的48家)、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抵押貸款公司、四家儲蓄和貸款協會和數個外匯局所組成。在四家最大的銀行中,肯尼亞商業銀行(KCB)和肯尼亞國家銀行(NBK)部分由政府擁有,其餘兩家是多數外商擁有(巴克萊銀行和渣打銀行)。大多數規模較小的銀行由家族擁有和經營。

對外經濟關係:自獨立以來,肯尼亞是不結盟國家,擁有大量外國投資和發展援助金額,來自俄羅斯、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外國仍然擁有六至七成工業。近年來,該國的發展援助來源變得多樣化,中國的重要性相對西方國家變得日益重要。英國提供的資金份額顯著下降,而多邊機構如世界銀行和歐洲發展基金(European Development Fund)則增加。目前中國是最活躍的投資者。

該國在區域貿易集團內表現活躍,如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COMESA)和東非共同體(EAC),其中東非共同體由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組成,目標是建立仿照歐盟的共同市場,早期走向融合的步驟是建立關稅同盟,以消除成員之間的商品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

出口:肯尼亞的主要出口產品是園藝品和茶葉,2005年總價值為11.5億美元,價值是第三大出口產品咖啡的10倍左右。其他重要出口產品有石油產品、魚、水泥、除蟲菊和劍麻。主要的進口產品有原油、化學品、製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非洲是肯尼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其次是歐盟。

該國的出口目的地主要有英國、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荷蘭,而進口則主要來自中國、印度、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和南非。銷往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服裝。肯尼亞是烏干達(出口12.3%,進口15.6%)和盧旺達(出口30.5%,進口17.3%)的主要貿易伙伴。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中非友好國別介紹——肯尼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