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動物的天堂

肯尼亚:动物的天堂

角馬和斑馬衝過馬拉河支流。

肯尼亚:动物的天堂

在肯尼亞桑布魯國家公園,斑馬淡然地從車前跑過。 韓 敘攝

當“禁塑”成為世界環保新趨勢時,有個非洲國家走在了前面,這就是肯尼亞。

在肯尼亞,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袋均被定性為違法行為,違者據說會被處以最高4年監禁,還可能面臨數萬美元罰款。當然,禁令對於遊客還是相對寬鬆的,只是要求不要帶塑料袋入境,至於食品、護膚品包裝等沒有硬性規定。

筆者此前對肯尼亞的瞭解並不多,只是有個大致印象,比如經濟比較落後,很多年輕人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就業率也不太高,可他們的環保意識這麼超前,著實讓筆者大吃一驚。

後來才發現,“禁塑令”僅僅是個開始,真正精彩的還在後頭。對於肯尼亞人來說,保持純淨的生態,與動植物和諧、平等相處,與其說是目標,不如說是習慣、文化和最基本的價值認同。

抵達肯尼亞當天,我們決定在首都內羅畢休整,於是便從機場驅車直接前往酒店。坦率地說,路況確實不太理想——土路很多,一陣風吹過塵土滿天飛。但在1個多小時的行程裡,筆者幾乎沒有看到垃圾,動物糞便除外。牛、羊、狗、狒狒,間或還有野豬,就在路邊旁若無人地遊走著。當地人對此早已習以為常,該趕路趕路,該聊天聊天。更有意思的是,每走上幾公里,就可以看到路邊豎立著一塊大牌子——“動物有路權”。

剛剛抵達酒店,驚喜迎面而至。在前臺,除了幫助筆者辦理入住手續的工作人員外,赫然站著一隻孔雀。工作人員介紹,這隻孔雀本來是誤闖酒店,可能是看到這裡的環境不錯,於是便“定居”下來,成了酒店前臺“助理”。

進入房間後,長尾猴尾隨而至。這是一種身體只有一尺來長的小猴子,尾巴也差不多一樣長度,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窗外,嬉戲打鬧,有時還會敲窗子討要吃食。當然,聰明的小猴子絕不會讓遊客失望,每每飽餐一頓後,便會擺出各種“妖嬈”的姿勢,供大家拍照留念。

筆者一行人的司機是一位人高馬大的當地人。在從內羅畢趕往馬賽馬拉大草原的路上,途經一個小小的休息站。筆者買了一筐水果,順手分給了旅伴和司機。司機也不含糊,大手一拍,水果裂成了兩半,司機很自然地將一半遞給一隻聞味兒而來的狒狒,一大一小、一人一獸,就這樣並排蹲在牆邊吃起來。

真正來到馬賽馬拉大草原,震撼接踵而至。成群結隊的角馬、斑馬在車旁安安穩穩地吃草,間或有角馬寶寶笨拙地摔倒在車前,司機會一腳剎車,耐心地等待小傢伙自己爬起來追上媽媽;不遠處,長頸鹿優雅地舔食著金合歡樹的葉子,偶爾還會有幾隻“好奇寶寶”將頭探進筆者乘坐的敞篷車,聞聞每個人的頭髮,然後一臉無趣地晃晃腦袋走了;各類羚羊似乎時刻保持著超高的警惕性,老遠看到汽車駛來,立刻跳躍著散去,流線型的身體在空出劃出一條條優美的弧線;至於獅子,永遠霸氣側漏,尤其到了正午時分,這些“大貓”總是懶洋洋地躲在樹蔭下睡覺,即便車已經開到身前,也只是抬頭看看,便繼續做美夢去了……

肯尼亞的美很狂野,也很溫暖。在這裡,你會看到一群群角馬集合在一起,在頭馬的帶領下衝過馬拉河,可總有幾隻被埋伏在水中的鱷魚捕獲,絕望的叫聲伴隨著越來越無力的掙扎最終湮沒在水中;在這裡,你能看到獅子撲殺了羚羊後大快朵頤,血肉橫飛,幾米外,鬣狗已經虎視眈眈,禿鷲也撲撲啦啦地落下來,等待著兩大“巨頭”剩下些殘羹剩飯。

同樣是在這裡,至今依舊生活在大草原深處的馬塞族人會熱情地把你迎入村裡,拉著你的手歡快地跳起迎接客人的舞蹈,還不忘在你離開之前再三用蹩腳的英語提醒,“保持安靜,不要打擾野生動物”;還是在這裡,各種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動物常常會跑到營地裡來“探險”,有時甚至會把膽小的遊客嚇得不敢出帳篷。工作人員並不會暴跳如雷地驅趕,只是輕手輕腳地靠近,然後用木棍有節奏地敲擊地面,發出讓動物感到迷惑的聲音,等待它們自行離開。

這一切的一切,散發著一種味道,這種味道叫作尊重。

客觀地說,這樣的方式固然是為了保護遊客,畢竟人類既無尖牙,也無利爪,跑也跑不快,“血條”又不夠長,在大草原上就是活脫脫的食物鏈最底層。別說獅子、獵豹、鱷魚這些猛獸,真幹起仗來,八成連只羚羊都打不過。

可同時,這也是一種尊重,尊重野生動物的存在,尊重它們的習性。按照營地工作人員的說法,大多數野生動物其實並沒有那麼強的攻擊性,除非是因為飢餓主動捕獵,或是受到驚嚇甚至攻擊被迫反擊。不過,在大遷徙期間,前一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發現,平時在《動物世界》里老是一副兇悍嘴臉的鬣狗,看到人們竟會遠遠跑開,一副不願招惹是非的和善樣子;長著一口“拉風”獠牙的野豬也會乖乖讓路,轉眼消失,只有跑動時高高豎起的尾巴在草叢中若隱若現;至於河馬這種號稱“人類殺手”的大塊頭,是純素食,沒急眼的時候是完全不會理人的。

在肯尼亞這個動物天堂裡,人類不是旁觀者,更不是侵略者,只是最普通的參與者,或者說是它們中的一員。人類可以與動物分享大自然的美好,也需要共同遵守大自然的守則。

不來肯尼亞,或許你永遠都不會明白,保護的最高境界不是隔絕,而是融入。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真正意義或許就在於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 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