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边陲,隶属南平市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7°37′-118°19′,北纬27°27′~28°04′,面积2813.9 km²。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总人口23.04万人(2010年),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市内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武夷山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省林区重点县市、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2013年,武夷山市生产总值达到109.89亿元。

福建省武夷山市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武夷山风景区

武夷山市属闽西北高峻山地地貌区的一部分。地势总体为北、西、东部较高,三面环山,略呈向南开口的盆地,年均降水量1884.9 mm,最大年降水量2731.6 mm(1998年),主要集中于汛期(3-8月),一般可占年均降水量的80%,降雨随地势上升增多,岗山周围年降水量在3600.0 mm以上,为全市多雨中心。境内水系密布,溪沟发育,主要有梅溪、东溪、黄柏溪、九曲溪、潭溪等。崇阳溪是境内河流主流,属建溪水系。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武夷山市发育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本次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66处,其中滑坡55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8处,泥石流点1条。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8.5万元。

境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程200~600 m范围内的低山丘陵区。多发育于各类岩石风化后形成的残坡积土体中。滑坡是境内主要灾种,占灾害点总数83.3%,绝大多数为浅层土质小型滑坡(崩塌)。人类建房切坡、开荒种果、渠塘渗漏、采矿等工程经济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总数已占全市地质灾害总数的89.4%。其中分布最广,活动最频繁的是房后切坡造成的灾害,共有53处,占灾害总数的80.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于松凹一黄墩、红星一洲头、田尾一典村等地,面积72.6 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2.6%。区内地质背景条件复杂、岩土体结构条件差,岩石以中元古界大金山组的变粒岩、片岩和侏罗系下渡组火山岩为主,岩石风化强烈,残坡积土层较厚。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人口密度较大,土质松散,地表水易于渗入、浸蚀,软化土体,导致岩土体稳定性差,易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于后山一枫溪、红园一洋墩、长滩伐木场、黄村一黎前、翁屯一吴齐一带和翁墩一澄溪等地,面积511.6 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18.2%,区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构造较为复杂,岩土体结构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大部分地区,面积1358.9 km²,占全市面积的48.3%。区内各种地形地貌均有不同程度分布,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山坡破坏程度较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轻微。其特点是面积大,灾害点较稀疏、规模小,但危险性却较大。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樟村一西际、香炉山一白塔山和虹桥一南岸等地区。面积870.8 km²,占全市面积的30.9%。主要分布区属高山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比较闭塞,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本区无地质灾害点分布。

福建省武夷山市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武夷山市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次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66处,其中危害程度重大级2处、较大级55处、一般级9处。共计威胁人口2512人,威胁资产达554.5万元。调查组协助地方政府对首阳材长栋头滑坡等25处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初步建立了武夷山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