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高國家戰略能力

中央電視臺曾播出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對荷蘭、英國、西班牙等國在歷史上的“崛起”經歷進行了一番梳理。大國的興起或復興有無限榮耀,但這只是歷史事實的一個方面。《大國崛起》裡那些曾經崛起的大國,後來大多都退出了大國競爭的舞臺,而沒能做到持久興盛。在過去的一兩百年間,一些大國已經在歷史長河中煙消雲散: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中國清朝、蘇聯……曾被人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美國,也曾在19世紀60年代差一點一分為二。歷史提醒人們,不僅要看到大國的風光,更要看到其興衰成敗的歷史規律。

相比規模較小的國家來說,在領土、人口、族群等方面有著較大體量的國家,維護國家的穩定存在更為不易。小國通常是脆弱的,威脅主要來自外部,大國卻是個複雜系統,內部融合不佳就可能會有大麻煩。英國曆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因此認為,大國的結構更像白蟻穴,而非金字塔。中國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曾提醒治國者:“治大國若烹小鮮”。

“千里長堤,潰於蟻穴”式的蝴蝶效應,對大國比對小國更易引發困擾,不少大國都是在看起來形勢不錯的情況下,出人意料陷入沉淪的。這也提醒人們,需要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大國在走向崩潰、解體或衰敗的時刻,出現了什麼問題?如果能夠把握大國向下沉淪的緣由和成因,並從中發掘出紓解之方,大國的生存風險不就可以降低,興起的根基不就更加穩實嗎?一個在任何時候都足以應付非正常事態、得以避免沉淪的大國,才能真正長久享有興盛繁榮的光榮和喜悅;反之,所謂的繁榮就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遇到危機就會大廈傾塌。

大國的崩潰、解體或衰敗,是國家不再有能力維護自身生存的反映。這種能力可以稱為國家生存的底線能力,也可稱為國家戰略能力。一個國家如果連自身的生存都保證不了,那顯然不能說其還有什麼戰略能力。簡單地說,國家戰略能力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國家內部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和持續存在的能力。衡量戰略能力的有無,要看國家在非常狀態下的表現,包括:第一,在非常狀態,比如發生戰爭、國內動亂時,國家保持政權穩定的能力;第二,在非常狀態,比如發生戰爭、國內動亂時,國家保持社會穩定的能力;第三,在非常狀態,比如因戰爭或其他原因而使自身的對外貿易、特別是外部資源供應鏈條被敵對力量切斷時,國家仍能保證基本的經濟運行以及國內民眾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等等。

國家戰略能力所要保障的,就是使國家在非常狀態下還能夠保持正常運轉、生存不受到根本威脅。對主權國家來說,國家安全還表現在其維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上,沒有發展就不能生存。故此,國家戰略能力,又是國家籌劃自身長遠發展,以及為保證安全和發展,進行相關準備以防止國家存在和發展被外界因素阻斷的能力。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不断提高国家战略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