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

cizck22979


朱元璋能从乞丐做到皇帝可见他并非常人,非常人总会做出一些非常的事情,比如朱元璋不把位子传给朱棣就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普遍遵循的原则,这样可以确保政权稳定延续,保江山永固。朱元璋最初也是按这个制度来的,1368年,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是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皇太子之位出现了空缺。这下朱元璋犯难了,到底该把位子传给谁呢?

按前代惯例来说,朱元璋应该在其他嫡子中选择一个。马皇后一共生有5个儿子,分别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关于朱棣生母问题存在争议,但我认为朱棣是嫡子,这里不做讨论)

朱标去世后,按理说老二朱樉应该是最合适人选,但是朱樉在藩国多有过失,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痛骂了一顿,于是被排除。老三也因为在藩国多有过失,被朱元璋叫到南京责骂,也被排除。而老五朱橚的爵位则在朱标去世前因为擅自离开封地被朱元璋发配到了云南,也被排除。

这样一来,没有犯错的朱棣就成了嫡子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朱元璋应该选朱棣为接班人。可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儿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孙为接班人。

太子朱标有5个儿子,分别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标去世时不到7岁。所以15岁的朱允炆和14岁的朱允熥就成了选择对象。而朱允炆是庶出,朱允熥是朱标嫡子,按理说朱元璋应该立朱允熥才对,但朱元璋最终选择的是却是朱标的庶子朱允炆。

朱元璋既然可以立皇庶孙为接班人,也就可以理解他为何不立嫡子朱棣为太子了,因为朱元璋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

但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史书记载,朱允炆“纯孝”,是他的孝心打动了朱元璋。但从朱允炆继位后对叔叔们大开杀戒看来,朱允炆并非是个善茬。另外,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如果立14岁的嫡孙朱允熥为接班人,朱元璋害怕将来常家会夺了朱家的位子,所以选择没有背景的朱允炆为接班人。

而朱允炆继位后也因为自己的庶出身份不安,所以对威胁到自己位置的叔叔们进行削藩,并囚禁他们。朱棣被逼无奈,发起靖难之役,


石头说历史


朱元璋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看到了朱允炆的优点。

朱允炆才识过人。当时朱元璋的儿子除了皇太子朱标以外,都被封了王,安排在全国各要害之地。目的是屏潘皇室。这些亲王既享有优厚的待遇,又手握重兵,特别是在北方边境地区的亲王,在于北元的作战中还可以牵制诸军。这些手握重兵的人都是朱允炆的叔父,人人都做着皇帝梦,根本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一天朱元璋问朱允炆:“备边抵御外敌,交给你的皇叔们,只要边境没事,你可以安心做你的太子,怎么样?”不料朱允炆说:“如果皇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呢?”朱元璋沉默良久,问道:“那你看怎么办?”朱允炆答道:“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无效就削弱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只有更换他们的封地。兴兵讨伐是最后一条路。”朱元璋听后,觉得孙子成熟而又有谋略,可以继承大统。



二,朱元璋的统治太过严酷,而朱允炆处理政务则以宽大为本。立他为皇太孙正好可以缓解一下国内的矛盾,而朱棣杀戮成性,不利于长治久安。

三,朱允炆不但明德,而且明断。常州有子杀父一案,朱允炆认为是继母诬陷儿子,朱元璋不信,便据拿了犯人的邻居,奴婢进行审问,果然朱允炆判断正确。原来案中抱病多年的父亲死于庸医误诊,继母非常恨这个儿子,便力证为其子所杀。还有一次,朱允炆怀疑被巡逻的士兵抓住的七个强盗中,一个人于其他人不同。一审问,果然,这是一家田主的儿子,六个佃客为盗,劫持其同行。朱元璋对此很是惊奇,问道“你从何处看到不同?”朱允炆答道:“《周礼》中谈到色听,这个双目炯炯有神,神态端详的人肯定不是强盗。”朱元璋听后,说道太孙仁德明断,我可以无忧矣。”



1398年,朱元璋在休息的时候逝世,遗诏上写到“皇太孙朱允炆,性情宽厚,处世聪敏,讲究孝道,众望所归,当继大统。”


关山明月779


明朝的传位制度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人,实际上在太子朱标病逝后,在储君的问题上朱元璋确实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多子多福的朱元璋本来可以选择在他剩下的十几个儿子中找一个立为储君,但最终还是没有打破常规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朱标生于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还在龙凤政权底下东征西讨,朱元璋对于长子的出生可谓喜形于表,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后就立朱标为王世子,并派宋濂,刘基等人为老师悉心栽培世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历史上对朱标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方孝孺称他“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通”,朱标不像父亲那样严苛无情,他温文尔雅,礼贤下士,慈仁殷勤,德行端正,友亲爱弟,所以深得朝中文武的拥戴和喜爱,朱元璋也是深以慰之,故而竭尽全力培养这个未来的大明天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即因风寒而病逝,人已风烛之年的朱元璋痛失皇太子,心情悲愤交加,久久不能从失去太子的阴影中走出来,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这个舔犊之情是极为深,这是朱元璋其他十几个儿子所不能比的,这也是后来促使他下定决心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需要找一个以宽政见长的接班人。一生杀伐不息的朱元璋久历征战,破张士诚,驱方国珍败陈友谅,直至最后灭元朝,身为一代枭雄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以严猛治国,为了给太子朱标扫清继位路上的障碍,也为了防止功臣势大行乱,动摇国本基石,朱元璋开始大兴诏狱,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连退休在家七十多岁的李善长也没放过,朱标的岳父徐达也在这期间不明不白的死去。经过这一连串的残酷杀戮,这些追随朱元璋一路打下江山的功臣元老也被杀的差不多了,没有人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皇权了,那就没有必要再选一个像他一样以猛苛治国的接班人了,老皇帝让自己背了屠杀功臣无情冷血的骂名,就不会让他的接班人再走他的老路,这是朱元璋最终选择和朱标性格极为相似的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的又一个原因。



三:朱元璋对诸子缺乏信心,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除了几个儿子早夭之外,活到成年的有十几个,但能活的比朱元璋长久的却没有几个,他的晚年是在一次次送走儿子中度过的。再加上诸子之中堪称治世之才的很少,比如蜀王朱椿醉心吟诗作对,悠游山水,对治国毫无兴趣,秦王朱樉轻佻浮躁,到处惹是生非,能力比较突出的像燕王朱棣,晋王朱綱,宁王朱权朱元璋不是没想过,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1年)年仅四十岁的晋王朱綱在出征回来后不久便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再一次陷入丧子之痛,晋王朱綱能文能武,才行高亮,朱元璋对他的喜爱仅次于长子朱标,朱綱死后朱元璋便不再寻求从皇子中甄选继承人,经过九个月的艰难选择,1391年秋朱元璋正式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立储大事就此定决。

平心而论朱元璋立朱允炆作为接班人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因为经过洪武年间几次充满血腥暴力的屠杀后,朝廷上下急需一位宽仁敦厚的储君作为皇位接班人,对于性格和父亲朱标极为相像的朱允炆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朱元璋生前为了巩固皇权让诸子在自己封国自领军队,这无疑为他死后藩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而年轻的小皇帝朱允炆在销藩过程中又履犯错误,最终酿成了叔叔夺侄子皇位的人伦悲剧,朱元璋泉下有知应该会为他当初的决定后悔不已吧。


大国布衣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绝对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出身上,更体现在他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

作为一代帝王,朱元璋有很多英明君主的一面,最起码在生儿子这一方面,朱元璋同样非常厉害。

朱元璋精力非常充沛,和康熙大帝不相上下。

朱元璋有成群的妻妾,精力充沛的他,一生养育了四十多个儿女,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闺女。

在这众多的子女中,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他为朱标找大明最好的老师,让他享受当时最好的教育。

而且朱元璋也早早的就历练朱标,让他管理国事,朱标也非常贤明,在朱元璋的培养下,他一定是帝国未来非常优秀的继承人。

然而,朱标命不好,他英年早逝了。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

朱元璋还有一个儿子,他也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带兵上,此人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如此优秀的朱棣,其实是可以当帝国继承人的,而朱元璋也考虑过燕王朱棣。

当时朱元璋还找大臣商量,朱元璋问大臣,燕王的英武和朕差不多,你们感觉让他当皇帝怎么样?

这些大臣也非常聪明,他们知道,这时候是不能下定论的,因为个个王爷都是手握重兵,一旦燕王当不上皇帝,谁现在拥护朱棣当皇帝,事后很可能身首异处。

后来一个叫刘三吾的学士出来说话了,他说如果燕王当皇帝,秦王和晋王怎么办。

朱元璋不知道说什么了,当时朱元璋还为难的哭了,史书记载“大哭而入”。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无奈,是因为封建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了,就得按顺序来。

后来很多大臣表了态,要立皇长子朱允炆,他们不选择朱棣,是因为大臣认为朱棣杀气太重,以后在他手下办事不太容易。

而朱允炆也确实是比较仁慈的,有一次,因为大明律中的刑罚太过残忍,朱允炆便说服朱元璋修改了,这一点也是大臣站在朱允炆这一边的原因。

朱元璋不选朱棣,他还考虑到朱棣的脾性,他认为朱棣上台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兄弟手足下手。

最后朱元璋权衡各方面,选择了皇孙朱允炆。

为了让皇孙坐的比较安稳,他用各种罪名,把昔日的大臣全部清洗了。

不过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最后朱棣还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将自己侄儿的皇位抢占了。


史家吟唱


【与你分享历史故事,也陪你看清历史真相,小二在评论区等你~】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生战功赫赫,治理国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谓是千古一帝,但是在朱元璋晚年却选择了能力一般的朱允炆为太子,没有选择有魄力、有思想的朱棣,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年老糊涂还是另有他意。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根本不愁立太子的事情,因为在朱标13岁的时候便被立为太子,据说这个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孩子,朱元璋很喜爱这个孩子,为朱标聘请宋濂等人做他的老师,从小就培养朱标,希望他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在朱元璋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身上突然长了个大肉瘤,不久便去世了,为此朱元璋伤心了好久,28天不上朝。

太子死后,朱元璋就要开始寻找新的太子,在朱元璋心里朱允炆和朱棣都不错,可是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具体因为以下原因。

  • 朱标生病的时候,朱允炆日夜守在父亲身边,在朱标死后,朱允炆把3岁的弟弟照顾的也很好。朱允炆这个人性格仁柔、善良心软。

  • 朱棣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地位不够,而朱允炆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的儿子,爱屋及乌吧。

  • 朱棣脾气暴躁,而朱元璋想选择一个宅心仁厚的人继承帝位。

  • 朱元璋在位期间,已经为子孙铺好路,只是需要一个可以延续下统治的子孙就够了。

  • 隔辈亲,人老了更加喜爱自己的孙子。

  • 大臣反对,大臣们都希望有个仁慈的君主统治自己,而朱棣太过残暴

  • 朱棣可以与其他藩王达到权力平衡的现状,如果立朱棣为太子,其他藩王会反对。

综合各种考虑,最终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

现在看来,朱元璋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朱棣各方面都比较杰出,更适合做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不会圆满,从朱棣可以看出来,不管什么,更相信的实力。

【我是小二,95后双子座女汉纸一枚,其实我有个建议,建议你关注我~】


小二说历史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朱标生的早。

如果穿越回明朝,其实朱棣并不起眼。朱元璋不重视这个儿子,把他封到了边境,请问谁会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到边境去?

朱标是长子,立长子也是明朝的规矩,这个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但是竟然说了,我们就请两位来比一比。

朱标同志宅心仁厚,朱元璋非常喜欢,从小就重点培养,在朱棣和蒙古人拼杀的时候,朱标正在读书呢。另外朱标有一个好儿子,就是朱允炆,这个孙子也是朱元璋非常喜爱的。

反观朱棣同志,本就不是马皇后生的,又是老四,大哥死了也轮不到自己。当了燕王却在边境和蒙古人打个没完,自己比不过就算了,自己儿子也不争气,朱高炽又是个残疾,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后来朱棣立朱高炽也是因为朱高炽有朱瞻基这个好儿子,所以孙子辈的较量朱棣也不是对手。

其实朱棣并不比朱标差,他更像朱元璋,就好像朱高煦更像朱棣一样,可以伦理纲常是个不可逾越的限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你出身不好,你运气很差,想成功就只能靠自己。


正白旗都统


1.朱棣后来篡改了史书,所以马皇后到底有没有儿子我们不清楚,但是朱标很可能是马皇后唯一的儿子。要不然就是李贵妃的儿子。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一直把他当接班人培养,连他的儿子朱允炆也很喜欢。这是出于感情还是嫡子继承的缘故,我们不知道,但是要知道,朱元璋心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儿子。其他的儿子,不过是传宗接代的产物。

2.朱棣是很能打仗,有点像后来朱棣的儿子朱高煦的情况,朱高煦还救过朱棣的性命,那又怎么样呢?不是能打仗就可以当太子的。李渊当时也是封李建成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搞的李世民要政变。

3.朱棣的母亲不是汉人,是朝鲜人或者蒙古人,血统上是有很有问题。而且他生母地位低微,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杀死的。这确实是个问题。

4.不过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从未考虑过朱棣当继承人。他生前应该也没想到朱棣会是最终篡位成功的那个。

5.朱元璋最后想的是,如何让朱允炆的江山长治久安,自己的其他儿子就在封地好好呆着吧。李世民还曾经在三个嫡子之间犹豫过,但是朱元璋从未犹豫过,一直就是朱标和朱允炆。

6.打江山是靠武力,但是治理江山是靠综合实力。朱元璋一直用帝王的准则在教育朱标和朱允炆。当时江山已经稳定,朱元璋将有可能压制住朱允炆的臣子也都杀的差不多了,只是自己的儿子,就算他再残暴,也不忍心处理掉。王朝稳定,朱棣这种会打仗的没什么作用了,只能好好当王爷,保卫朱允炆的江山,抵御蒙古人。

这只能说明,朱元璋再残暴,对待自己的子女还算有点亲情。否则朱棣这种狠人,如果臣子,早杀掉了。

朱元璋的希望是,其他儿子封国就藩,帮皇帝抵御外敌,江山就永远是朱家的,世世代代。


实梦阁


  1. 朱标一直是群臣甚至兄弟们公认的太子,所以朱元璋没准备第二继承人。

  2. 朱棣据说是个早产儿,因此他亲娘好像一直都被质疑有外遇,死的老惨了!

  3. 朱标的早夭让朱元璋非常伤心,但是庆幸是朱标已经有子嗣,所以从情感上来说,朱元璋也愿意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元璋估计想着早晚都是他的)。

  4. 朱棣其实不是太被朱元璋待见,估计还是因为他早产的问题吧。

  5.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轮回的刻度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册立自己和马皇后的长子、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

也算是对马皇后这个贤内助有个交代,让她吃了个定心丸。朱元璋并且聘请当时朝廷最有学问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为和朱元璋的政见不统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儿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标每天都在对父皇极度惊惧中度过,日久天长他慢慢变得郁郁寡欢,最终熬坏了身体,英年早逝。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来说有如五雷轰顶一般,丧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了20多年的帝国继承人突然说没就没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过多少磨难才从一个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个大明朝,内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没有办法,泪水过后生活还得继续,朱元璋不得不开始重新选择继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没有几个,最后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纨绔子弟、喜欢玩弄文字没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和没有才华和地位的,就剩下儿子燕王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了,关于这两个人朱元璋权衡了很久,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他对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忧,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会施仁政治理天子,这对于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们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起码不会出现尸山血河的局面,但转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对于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 的长女,20岁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 33岁,正当青春年少。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 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蓝玉 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 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安营扎寨 ,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 ,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成吉思汗 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经过权衡再三,最终朱元璋选择了立他的孙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标,只因朱标与他政见不一,并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导致太子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后朱元璋非常后悔,而朱允文需朱标各方面又很相像,出于感情上的补偿,就想立朱标的长子朱允文。其二、朱标做太子多年,背后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会更加稳定,让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万代。如果让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贤不立长,那后人就有更加正当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还是是少数民族,古代讲究立皇后的儿子为储,名正言顺。其五、为了确保朱允文的能够顺利延续大明王朝,朱元璋几乎除掉了他认为有威胁的猛将和权臣,结果他没想到的是却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 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这应该是朱元璋当时万万没有想到。


Trafalgar18051021


【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朱元璋愿不愿意传位给朱棣,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首先作为嫡长子的朱标继承皇位无可厚非,但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死后,朱元璋就按照皇祖明训所规定的父死子继,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迅速任命朱允炆为东宫储君。

朱元璋的这一决定一方面是为断绝其他四位嫡子的争宠念头,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挑选继承人确定了规程。而朱棣为朱元璋四子,尚有兄长秦王、晋王在前,且晋王之能并不在燕王朱棣之下,朱元璋对于晋王的能力也是相当认可,倘若朱元璋真要传位于诸子,第一个该考虑的对象是晋王而非燕王。

至于朱元璋有意将王位传给燕王的说法则来源于朱棣对实录的篡改,因为朱元璋死前察觉到燕王有不臣之心,就曾命晋王挑选军马在藩国守备,以备不测之需。这也从侧面证实晋王和燕王在朱元璋心中地位并未一二之分。


此外,关于朱棣身世之谜我将此前所发表的文章转载如下,希望能凭此为大家全面澄清关于朱棣身世的谣言,还燕王嫡子身份一个清白!


明成祖朱棣画像

历史学界关于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事长期争论不休,自明中后期至清末民初,都未有定论。而后经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傅斯年、吴晗、李晋华等学者的认定,“朱棣为碽妃所生,高后所养”似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然而笔者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却更加坚定认可朱棣乃高后马氏所生。因此,通过对各类史料的逻辑对比和推证,希望在其他更多史料被挖掘之前,能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个不同的逻辑判断和分析切入点。

一、朱棣母碽妃谣传的来源

二十世纪初,比利时圣母心会的一位蒙古学者田清波神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了一本名为《大明永乐帝建造北京城的故事》的蒙文书籍。此书作者以及成书年份均不祥,但这位神甫将其翻译为法文后却引起中外轰动。

此书中所载汉人于八月十五中秋起义抗元,朱元璋攻克大都等事均流传甚广。而其中关于朱棣身世的记载更是被后世以讹传讹,大加引用和修饰乃形成如今“朱棣为碽妃所生,高后所养”的荒诞言论。

此书中写到,大明朱洪武皇帝大军攻克大都后,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仓皇弃城而逃,其已有身孕的皇妃被朱元璋纳为妾室,是为碽妃。此后为碽妃生下“真太子”朱标,“元太子”朱棣。其他后续之事更是荒诞不羁,在此不做论述。

明朝疆域势力范围图

后人所传朱棣生母为碽妃之事起源于此,而后更有传碽妃为朝鲜族,也有传其为李妃所生,从出现如此之多毫无根据的猜测便可知此碽妃之事大不可信。

而从时间年份上的出入便可以断定此事为后人所拟。据记载皇家家谱之事的《天潢玉牒》所载,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也即至正二十年。此时的朱元璋尚在江淮之地,正处遭受陈友谅、张士诚两面夹击的战略关键时期,直到七年后的至正二十七年才命大将军徐达挥师北伐攻克元大都。倘若朱元璋真将蒙元遗妃纳为妻室,也不可能生出已年满七岁的朱棣。

因此,现今所传朱棣为蒙元碽妃所生之事绝不可信。

二、逻辑出发点和实据

而后人对朱棣并非高后所生之事的猜疑出发点,来自于其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对《太祖实录》等大量史籍资料的编纂重勘。学者们认为朱棣在刻意美化其篡位的事实时,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确定自己嫡子身份,从而能绝天下之舌。

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种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而朱棣起兵之初便是打着遵循朱元璋祖训,以“清君侧”之名对抗朝廷,因此倘若朱棣非朱元璋嫡子,他便没有合法的继承权力。这便是许多学者笃定朱棣存在编纂自己嫡子身份的嫌疑的逻辑出发点。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此外,有了这样的逻辑推理,就需要足够有说服性的证据以为支撑。

笔者此前在成祖篡史一文中曾讲过,朱棣登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修改《太祖实录》以为篡位正名。而历经三次大修的《太祖实录》,以及转录实录记载的《明史》中却有这样一句话常被学者拿来证明朱棣非高后嫡子:建文帝大臣黄子澄曾对其分析削藩机宜,他认为“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翦燕手足也。”

许多学者认为周王朱橚与燕王朱棣为一母所生,与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㭎等为高后所生不同,因此据此三修之后所遗漏之语而断定朱棣非太祖嫡子。

三、朱棣三修实录的疑惑

《明史》所载黄子澄之言原文来自于永乐元年六月定稿的第二版《太祖实录》,然而这句历来被诸多学者提出作为断定朱棣非高后所生的例证,却有其先天性的缺陷。主修管解缙等人为讨好已登位的朱棣,在此版实录中将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均改为诸妃所生,唯独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为高后所生之嫡子。然后又借黄子澄之语来将此事坐实,断定燕王以及周王为朱元璋嫡子。

然而稍微知晓明初历史的人便能明白,懿文太子必为高后之嫡子,不然早已立下“立嫡不立长”训诫的朱元璋岂会倾心培养朱标二十多年?这种低级失误根本经不起后世推敲,这也为朱棣第三次修纂《太祖实录》埋下伏笔。

但是解缙等人将懿文太子诬陷非为高后所生可以力竭,为何也要连带上秦王和晋王呢?

这是因为“朝廷无子则兄终弟及”,倘若真按照祖训,朱标和朱允炆都死去的情况下,有权继位的应该是秦王,其次为晋王,最后才是燕王朱棣。虽然秦晋二王已于洪武年间去世,但为绝后患,解缙仓促修书时便一同将秦王、晋王排除在朱元璋嫡子之外。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南京城破后便不知所终

深知此理的朱棣怀疑解缙等人是有意为之,因此于永乐九年下令命心腹姚广孝再次修纂《太祖实录》。最终定稿的实录中还原了最真实的记录,将“二嫡子”之说修正为“五嫡子”之言。

以上所述,可知黄子澄之言并不能作为朱棣为庶出的证据,只不过是解缙为讨好朱棣刻意所为,然而此后三修之际又未能将此话改正,甚至被载入《太宗实录》,反将后世学者误导。

四、朱棣嫡子身份的铁证

此外笔者为朱棣实为朱元璋嫡子身份提供一个常被遗忘的证据。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对抗中央朝廷,建文于初次北伐之际下达征燕诏书,而这份诏书中却有一句话可以坐实朱棣之嫡子身份。

“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

这份诏书之中,建文帝亲言“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朱允炆自述齐王被废,湘王自焚,而唯独以燕王朱棣在亲属之中最亲,所以此前不忍对其治罪。

明成祖朱棣狩猎图

朱允炆于公布于三军之诏书中亲言与朱棣最亲,足以说明其父懿文太子和朱棣是一母所生,即高后马氏所生。而未言同为高母所生的秦王、晋王是因为此二王分别于洪武二十八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均已离世,再加上此前被废黜为庶人的周王朱橚,朱允炆在朱元璋五个嫡子之中只与朱棣最亲了。

由此可见,朱棣实为高后所生,其为朱元璋嫡子的身份并非篡改史料所为。且作为洪武三年第一批被封的藩王之一,朱棣所镇守北平是为北境之最为关键之处,倘若没有嫡子身份和雄才谋略,朱元璋是决不可能将此对抗蒙元之重任交由朱棣。

关于朱棣嫡子身份之争论并不会因一人之文而停息,在更多更具有可信度的史料被发掘之前,这场争论仍不会休止。

但笔者想通过此文想给历史研究爱好者提供一个不同的逻辑出发点和思路:朱棣虽对大量史籍进行过篡改,但并不能认为其所有的身份事件均是其造假所为。我们应采用详实可信的史籍资料去尽力还原当时的情景以分析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非从主观臆断的角度借助一些风言野史来成荒唐之语。

万幸朱棣之于明朝如同李世民之于大唐,凭其雄才武略、威德韬谋,再次将汉族王朝推向了新的高度。大明虽经四年劫难,但得此雄主,不亦幸耶!

参考文献:

[1] 《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天潢玉牒》[M].

[2] 杨永康.朱棣篡史述论[J].

[3] 杨永康. 《天潢玉牒》考论[J].

[4]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D].

[5] 吴德义.明太祖欲传位于燕王朱棣吗?[J].

[6] 陈昌旺.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思想研究[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