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城市魔方 04

-------------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三国人物穿越到现代,

都得这样自我介绍:

“我是包头(九原)的吕布。”

“我是石家庄(常山)的赵云。”

“我是保定(幽州)的张飞。”

“我是临沂(琅琊)的诸葛亮。”

城市改名,向来是吐槽的比称赞多。但城市改名后的命运,却不是一句简单的吐槽就能下定论的事儿。

中国文化素来讲究“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仿佛一个好名字是自带魔力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不,1994年,湖南省大庸市凭借辖区内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自然风光,更名为张家界市,大打旅游招牌,建机场 、通火车,赚了个盆满钵满。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眼看张家界市一改成名,很多城市也坐不住了,纷纷酝酿着改名,希望通过改名来改变城市的命运。就这样,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更名热被掀起,20多年来从未冷却。

但城市“改名”,就真的能改命吗?这其中,大有考究。

城市为什么要改名?

--------------------

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的建城时间不尽相同,但城市命名的讲究,却有规律可循。

一个地名,乍看小巧,却内涵丰富——或揭示某地位置和范围,或指代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或彰显乡土风情。特殊情况下,还依据古代帝名年号,像景德镇、秦皇岛。

一般来说,城市一旦命名,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更改。除非,当政者搞事情。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蓟、渔阳、北平、涿郡、范阳、幽州、南京、燕京、大都、京师,这些全都是首都北京的曾用名。

在古代,城市改名易称,主要出于君主的个人喜好、朝代变革等政治因素。大多数也都是因为汉字的避讳,避皇帝名人的讳,也避恶人的名。认真起来,连形似字和同音字也要一律改掉。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为了避讳隋炀帝杨广的“广”字,几十个地名被更改,其中广饶县改东海、广安县改延安、广都县改双流、广化县改河池。

但因杨广暴政,不得民心。这波被易名的城市,大多数在之后恢复了原称,只有少数沿用着新名字。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建国以后,政府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地名清理工作,凡是不雅、不健康、不积极向上的地名,都被整顿和更改。一些带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名,被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名称。

改革开放后,城市改名,避讳的少了,但冲着经济效益,也改出了个层出不穷。

80年代,都江堰市、武夷山市、黄山市相继改名;90年代,湖南省大庸改名张家界,四川省南坪县改为九寨沟县。

进入21世纪,云南省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县,云南思茅改为普洱市,湖北襄樊改回襄阳,云南潞西市改成芒市。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而近10年来,改名成功的城市明显少了,但这并非意味着,城市都打消了“改名换命”的念头。相反,眼巴巴排着队的城市,数量依然不少。

总的来说,当下城市改名有三大法宝:啃老、吃山、傍大款。

“啃老”打的是历史牌,挖掘城市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华上下五千年,越出名的历史,“啃老一族”越不放过。

光是一个“赤壁之战”的归属地,就有多达7个地方跳出来,抢着说自己就是历史上的“赤壁”。最终,湖北省蒲圻市脱颖而出,抱得“小乔”归,成功更名为赤壁市。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历史上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地名,也成为了城市之间争夺的对象,比如被用来形容成无知、自大的“夜郎国”。新晁、赫章和水城,都争着想改名为“夜郎市”。

大概是熟知当今社会粉丝营销的套路,anti-fans也是fans,分分钟有机会黑转粉。不过这场名字争夺战,胜负尚未见分晓。

“吃山”,顾名思义,打的是风景名胜的招牌,充分挖掘城市的旅游资源。一改成名的张家界、九寨沟、都江堰、武夷山,全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成功典范。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至于傍大款,指的是争取贴上知名招牌。这是三大法宝里,最冒险的招数了。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和平之地“香格里拉”,成为了穷游爱好者趋之若鹜的文艺圣地。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只不过,文艺青年们在前往香格里拉打卡的同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在2001年之前,这片故土原来的名字叫做中甸。而远在四川省的稻城县,也争着认自己才是“香格里拉”。

但又有谁真正在乎呢?城市改名,只要走红,就是胜利。

名至,能否实归?

------------------

只不过,同一种改名套路,放在不同的城市,效果也有着天壤之别。眼看张家界靠着“吃山”一路走红,原来想借着“黄山”火一把的徽州,却只能自食其果。

1988年4月,徽州地区正式改名为黄山市之后,争议随之而来:人们要求黄山市复名徽州。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当时,作家李辉就在《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文章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徽州,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区域性文化的一个经典之作”。

但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一口吃掉”。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粉墙青瓦、木刻砖雕的徽派建筑成为了我国南方建筑式样的典型代表之一。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无徽不城镇”、“徽商遍天下”道尽了徽商的昔日风光,这里还有徽剧、徽墨、徽学等,“安徽”二字也取自安庆之“安”和徽州之“徽”。

更可惜的是,徽州更名成黄山市,并没有让黄山成为更多人的向往之地。

比起那些吟诵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却已在地图上找不到徽州的人更尴尬的是,外地游客也无法接受更名这件事。

那些奔着黄山而去的游客,在“黄山市”下车之后却是一脸懵逼,来到黄山市却不见黄山。因为黄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离风景名胜地黄山还有79公里的距离。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虽然城市易名,“吃山”是一项关键法宝,但拿着距离自己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山水来命名,这操作恐怕太溜了。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统统用一个名字,混乱无比,导致很多外地游客跑了很多冤枉路,体验极差。

交通部门怕引起纠纷,只好在列车或航班到达地点“黄山”后括注“屯溪”,比不改还麻烦。

这是丢失文化传承之外,黄山市更名后的又一尴尬所在。原本想去黄山的游客, “被骗”走了一趟黄山市,自然要对景区体验大打折扣。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再加上黄山市成立之后,将山上(黄山风景区)和山下(小黄山市)一分为二,分制领导,各自为政,到头来两败俱伤。黄山旅游业也因此下滑,上山游客由1986年160万人次猛降到1999年119万人次。

种种迹象结果,都让人看不明白,黄山的改名,到底改对了什么?

反观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的的布法罗市。虽为游客前往尼亚加拉瀑布区必经的交通中转站,但布法罗并没有一味地更名贴合尼亚加拉瀑布,而是将瀑布脚下的小镇更名为“尼亚加拉瀑布城”。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布法罗市既保留了城市名称的固定性和延续性,游客去往瀑布区也不至于乱了手脚,辨认不清。

相比较而言,上世纪90年代靠“吃山”改名成功的张家界市,算是给城市更名做出了极好的表率,每一步都堪称城市更名的指南。

城市到底应不应该改名?

------------------------

张家界,原名大庸市。在更名之前,这座城市就如“大庸”这个名字一样,平庸无奇。这个当时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小县城,曾被笑称“抽一根烟就可走遍县城”。

但人们不知道大庸,却不代表不知道张家界。张家界以中国第一国家森林公园的美誉,早已享誉全球,闻名遐迩。这也是大庸吃定“张家界”这张王牌的理由。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但改名后的张家界市,并没有因张家界景区的名气固步自封,而是围绕张家界旅游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推广,将城市的形象与景点牢牢地打包。

既然选择蹭景点的热度,不妨一蹭到底。不管是景区还是城市,只要一提起“张家界”,城市的名气也跟着往上蹭。

毕竟,与黄山市不同,张家界是每个游客去往景区必经的城市。城市的形象包装做好了,对游客体验来说,都是加分的项目。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尽管长期以来,城市依托景点的尴尬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常常分不清一个地名,到底是一个景区,还是一座城市。

或许有人想说,城市地名,不过是天地万物沧海桑田的一个代号。改了名字,效果不好,再改回来不就得了。可城市改名,从来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哪有想的这般容易?

一座城市一旦更名,上至市、县、区、乡、镇、村、居,凡涉及到原名称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都要更名,下至学校、医院,各类户籍、身份证、毕业证等也都要变改。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一个人口约150万的城市更名后,仅重新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这一项,就需要花费约2000万元。这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分分钟耗资过亿,而绝非改变一个名字那么简单。

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旅游经济效应,一窝蜂地改名字,到头来只会落得一个“赔本赚吆喝”的荒唐下场。

城市名字,是人们识别、记忆一座城市的第一符号,好比一个品牌打的第一句广告语,直接刺激人们对其的定位。

一个城市面貌的改变,绝不是靠改一个名字就能决定的。一个城市不会因为仅仅改变一个名字,就迎来发展的质变,也不会因为改回了有源可溯的名字,就真的找回了城市的根和文化的魂。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现代地名学家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纪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纪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纪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纪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城市可以“不作为”,像文物一样保守,放着辖区内的资源视而不见,绝口不提“改变”二字,这本身已是一种失责。

城市不是不可以更名,只是更名不是一劳永逸之举,更不是决定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根本。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吗?

城市寻求更名,不过是想出名的第一步,是城市营销的一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城市更名能否带来滚滚财源,是判断更名成败的强有力说明。

但城市更名后,如果只是一味地圈地赚钱,而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形象建设,忽略了游客的需要和体验,热度过后,一切又将打回原形。

想去张家界看风景的,依然会去到张家界市,想去黄山看山色的,也“被骗”去了一趟黄山市,只是然后呢?

走套路,更要有配套。城市改名,唯有留“美名”,才能真正改命。

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也被改过名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