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压全唐?是不是有点过了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压全唐?是不是有点过了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句清新优美,把春、江、花、月、夜等景象写得静谧美好,全诗连用十四个“月”,丝毫不显重复和单调。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所谓“孤篇压全唐”由此而来。

它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张若虚只有两篇诗作流传下来,其一就是《春江花月夜》,千古绝唱,所以后人对其有“孤篇压全唐”之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压全唐?是不是有点过了

《春江花月夜》能让人看出盛唐时代的气势,能让后人有多层次的理解和探索,理越辩越明,这首古诗超越个体意义上的离别愁恨情感的抒发,进而从更高层次诗意的观照人生,也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所以有人认为孤篇压全唐。

全唐诗是多少首描写了多少地区,职业和生活,有多少是写政治的,历史的和战争的,我看古代人比现代人实际啊,阶级斗争比现代人厉害多了,文盲比法盲多一直是中国即便不教育识字也屹立不倒的原因啊。

其实这里有一个时间先后问题以及时代背景问题。

第一,这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具体年份不知道,但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这是唐朝诗歌达到盛世顶峰之前,比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杜甫(712年-770年)等后辈还是要早挺多年的呢,李白出生的时候张若虚大概都四十多岁了。这首诗写得早,作者也没机会看到盛唐的那些诗作,诗歌发展的程度还没到盛唐以后那么成熟,对格律、平仄选字、意象等各方面还没那么严谨。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苛求古人,这是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条重要原则吧。

第二,时代背景问题,六朝遗风影响很大,宫廷浮艳,脂粉气重,辞藻华丽,这就是遗传下来的特点,张若虚当然也受这方面影响,但他在继承六朝特点的同时,脱离了那些又小又窄的格局,一扫那些靡靡之音,单纯明净,澄澈空明,他把主要注意力放到了对人生,时间,世界的思索与感慨,在诗歌意蕴、思想和艺术上为同时代的人和后辈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启发了后辈诗人的视野。

另外,绝句和律诗尽量不重字这个是当然的,长诗重字是很正常的事情,还是那句话,不以词害意,不能因为怕重字就影响到把自己想表达出来的东西说出来,

再有就是你说和《琵琶行》相比,个人觉得还是《春江花月夜》稍胜一筹吧,足够视野开阔,哲思深刻。《琵琶行》要从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来说当然显得更有批判性和积极意义,但白居易这篇说白了就是牢骚诗,文人不遇的悲歌罢了,思想性差得不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压全唐?是不是有点过了

就像那些抽象派的画一样,炒成天价并不等于它能对生产力发展做出匹配其价格的贡献。

所以那些所谓的民国文豪徐志摩大师之类的互相吹捧的马屁,你就当它们是个屁放过就是,虽然实际上它们屁都不是。

而任何能在客观现实中验证的东西,这些文化人就玩不转了……武术家可以把它们打个半死,科学家能用实验抽它们的脸,数学家能用定理和证明烧糊它们的脑袋,工程师能用产品堵死它们的嘴炮。

其实理性一点,文无第一,这种唯心的东西吹捧起来毫无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