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吃飯就大汗淋漓,怎麼回事呢?

Anne_心語


一般來講,人體主要是通過一下兩種途徑來進行排毒,一個是排尿,而另一個則為出汗。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大家可能會發現,有些人只有一吃飯,就會有大汗淋漓的情況出現,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眾所周知,正常的出汗對於機體的健康是比較有益的,其可以調節人體的體溫,排除人體內的廢物,保證人體陰陽的平衡。所以吃飯的時候,人體消化食物導致體溫升高,適量出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是出現異常的大量出汗,大家此時則應當要警惕是否是相關疾病的病發所致,比如多汗症,甲亢等多種內分泌疾病。

中醫上則考慮氣虛血虛所引起的症狀。一般建議此類人群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嘗試喝些紅糖枸杞水,也可以嘗試服用人參歸睥丸,其對於改善機體不適的情況所具有的幫助是比較大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要注意鍛鍊,在飲食上多多攝入蔬菜,補充足夠的維生素,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中醫認為汗血同源,如果出汗過多的話,則容易傷血、傷元氣。此外,頻繁出汗的人,還容易出現心臟早衰的情況,對身體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由此可見,在吃飯時大汗淋漓的話,此時切勿立即喝水,特別注意不要喝冷飲,對於情況比較嚴重的,則應當要儘快到醫院就診。

從事臨床內科工作20餘年,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醫聯媒體


汗本身是一種調節體溫、散熱的一種方式,比如勞動、運動、情緒激動、緊張之後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

中醫認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記載。人與人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會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會少一些,這都屬於正常範疇。

出汗一定要分出來是生理性出汗還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總體概括起來就所謂自汗就是無緣無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並不炎熱也沒有運動的環境下。

盜汗醫學上認為就是在夜間睡著了時候出汗,而睡醒了後汗就止了。當然其它還有很多出汗的情況都有分類。自汗和盜汗有一部分在醫學上是病理性的,是合併在某一些疾病上的。有時是由於體內中樞神經紊亂有關.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關係,比如一些高熱性的疾病如發燒、肺炎、風溼熱等疾病。

另外還有一些內分泌紊亂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綜合徵,還有一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還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況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狀態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狀態。其它還有藥物引起的出汗如吃

阿司匹林等。因此自汗的原因還是很多的。

人都會出汗,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洩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人都會出汗,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洩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還有一種可能是缺鈣,和維生素.


中原學宮


人體可以通過皮膚來調節體溫,出汗是人們因為太熱了,而降低體溫的一種方法。當自主神經功能正常時,出汗的部位和出汗的量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患有神經病變時,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了。

如果吃飯的時候手和腳出汗少,面部和軀幹出汗很多,可能就是因為患有自主神經病變的患者不能正常通過手和腳部位的皮膚排汗,面部和軀幹卻出汗過多,從而使體內排出大量多餘的熱量。四肢的周圍神經因受到損害,導致這些部位不出汗,而面部和軀幹則會增加出含量以代償。

糖尿病大家都很熟悉,這種疾病有一種與神經損害有關的併發症,被稱為:“味覺性(進食性)出汗”。糖尿病病友因為進食會突然出汗,這種出汗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十分明確,但可能與長期高血糖有關。

另外,巧克力、奶酪或紅腸是最常見的引起出汗的食物,此外,泡菜、酒精、醋、新鮮水果和醃製的食物也可能引起。已有多種治療方式用來解決這一問題,並且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療效。儘管有的病例會自愈,但是還應該儘可能保持血糖接近正常和避免特殊食物的刺激仍很必要。

如果還未發現的糖尿病患者,建議及時就醫,查驗血糖。

另外,也可能是腮腺外傷、感染及手術後發生的併發症之一,叫做味覺出汗綜合徵又名耳顳神經綜合徵或Frey’s綜合徵,發病機理是損傷的副交感神經分泌支與皮膚汗腺和淺表血管的交感神經支錯位再生連結,當刺激唾液分泌後表現出相應皮膚出汗與潮紅。

參考文獻:

王玉珍. 為什麼一吃飯就出汗?糖尿病之友. 2003(4):12.

馬超,等. 味覺出汗綜合徵1例. 臨床皮膚科雜誌. 1999,28(1):55.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大多數人都會有吃飯出汗的經歷,尤其是在夏季,特別是身體較為肥胖的人。有些人只是微出汗,而有些人則是大汗淋漓,這種情況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由於天氣過於乾燥悶熱的原因,其實,這也有可能是我們身體發出的一些問題信號。


中醫認為,人體內有五液。所謂五臟化五液,指的是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等。也就是說,汗、淚、涎以及涕都是人體正常的精氣所化生,指的是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在一定條件下化生的五液,這其中包括汗液,汗就是津液一種表現表現形式。如果某一種液體表現不正常,比如汗,短時間大量的流出,那也就反映出了身體問題。


心臟對應汗,一吃飯就大汗淋漓,說明心臟的功能虛弱。要想緩解出汗多的症狀,就要增強心臟的功能,減少流汗,還要補津液,因為津液以汗的形式流失太多了,就要補回來。一吃飯就大汗淋漓大都是偏胖的人,當然瘦的人也有,每個人都會出汗,或多或少。大家看到的出汗可能都差不多,但在中醫大夫眼裡,汗預示著很多東西,可以從汗的形狀、量、分佈看出很多門道。


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汗出,這就預示著他素體表虛或者說是氣虛。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出問題,一吃飯就大汗淋漓被中醫稱為飲食汗,飲食後隨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之證,因正虛胃熱所致。《證治匯補·汗病章》:“飲食汗者,因正氣空虛,反為飲食慓悍之氣所勝,故食入汗出。”治用安胃湯、二甘湯等方。如何避免飲食汗,氣虛患者要用中藥調補虛弱之氣,如果是因為脾胃有問題,就可以用中藥調理。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我們的體溫一把都保持在37℃左右,由神經系統的溫度調節中樞控制,如果身體產熱較多,中樞就會下達排汗的指令,也就是說出汗是我們正常的生理現象。

平常我們吃的食物比較熱時是會出汗的,比如說吃麻辣燙、熱麵條時,但如果吃溫的食物也出汗,還出汗很多時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出了問題,也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內分泌調節失衡。如果是小孩子,那可能是佝僂病的表現。當然對於一些比較肥胖的人來說,他們相對於正常範圍體重的人會容易出汗。

如果平常特別容易出汗,而且還有味道,這一般是一些疾病前兆或已經得了某些病,比如汗液有輕微芳香,可能是糖尿病,汗液有輕微腥味,可能是肝部疾病。

不管有沒有身體疾病,吃飯大汗淋漓時不要立刻喝冷水降溫,以免對胃腸造成傷害。

希望春雨醫生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歡迎關注頭條號【春雨醫生】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喲。


春雨醫生


出汗這是再普通不過一種生理現象吧!機體就是一臺非常精密儀器,我們身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做新陳代謝,代謝時就可以產生熱量。這些熱量需要散熱,如果不散熱,我們機體就因為高溫出現了問題(這和機器一樣)。代謝也可以產生一些物質,也就是代謝產物。機體最主要散熱渠道就是通過皮膚散熱,汗液蒸發就是散熱一個渠道,汗液蒸發,也可以排出一些代謝產物。我們皮膚一直或多或少分泌汗液(正常人24小時內不知覺蒸發約600~700毫升水),以調節體內溫度。

當出水大於汗液蒸發量,也就是我們說的“知覺發汗”,有的人由於比較多,就出現大汗淋漓現象。有很多人就產生疑惑,為什麼一個桌子吃飯,同樣溫度、同樣喝水及同樣環境,怎麼有的人就大汗淋漓?

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具體作用機制非常複雜,感覺用一個詞語回答比較合適,也就是“個體差異”吧!也就是每個人新陳代謝不一樣,有的人新陳代謝旺盛,需要大量散熱,就容易出汗;有的人對食用某些刺激性的食物敏感,如辣椒、大蒜、生薑、可可、咖啡後引起的多汗,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所以不必治療,只需忌口;有的人精神性出汗,由於高度緊張和情緒激動造成,因為交感神經失調所致,當它越控制自己出汗,越緊張,尤其一塊吃飯人多,越容易出汗;有少數是由於疾病引起,內分泌紊亂、發熱及全身其他疾病引起身體虛弱,可以大量出汗。

總得來說,這個問題就當它是一種生理現象吧!不要過度解釋,大多個體差異有關。有少數可能疾病引起,如果疾病引起,還有其他症狀,結合檢查,應該可以明確診斷。


耳鼻喉科高醫生


02

吃飯出汗的原因

  • 熱量攝入過多

一些肥胖人群在日常的飲食攝入中,由於熱量攝入太多,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進而引發體溫升高。身體內部需要使人體的體溫降下來就促進了排汗現象。特別是在夏天炎熱之時,吃飯就更容易出汗。

建議:注意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入,尤其是在夏季多吃些清熱食物,保持清淡的飲食習慣。保持適量運動,讓熱量通過運動的方式得到合理消耗。

  • 陰虛

陰虛的人體質虛弱,虛火旺,常表現為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體質消瘦口乾舌燥。由於陰血虧耗虛火內盛,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上火”症狀,會迫使津液外洩,所以會出現出汗的現象。

建議:陰虛人群平時要多吃一些補腎食物,如:綠豆、黑木耳、銀耳、豆腐、百合、山藥等;少吃煎、炸、烤之類易上火的食物,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也少吃;另外,需保持穩定的情緒,學習釋放壓力,轉移不良情緒。

  • 氣虛

氣虛的人身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供應不足,身體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明顯低於身體健康的人。

氣虛者不管是活動還靜止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出汗,在吃飯的時候也特別容易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建議: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三餐規律,定食定量,少吃生冷、過甜、高脂或高鹽食物、飲料等;儘量不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柿子、香瓜等,會影響機體的血液循環,加重氣虛現象,平時多吃些補氣食物,如糯米、牛肉、雞肉、大棗等;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體力或腦力勞動過重。

  • 脾胃異常

一吃飯就出汗,對此中醫還有一種情況——飲食汗,就是指在飲食之後隨即伴有出汗現象,甚至會汗如雨下,多由正虛胃熱引起。

建議: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小米、紅棗、山藥等食品,性寒的食物要少吃,注意三餐規律,避免暴飲暴食,保持足夠的休息,與良好的精神狀態。

03

警惕這4種類型的虛汗

不健康的“汗”大多都會伴隨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所以,對於這4種汗要特別注意:

盜汗:盜汗是我們最常聽說的一種,入睡後汗出,醒來汗止,常伴有煩熱、兩頰潮紅、失眠、口乾咽燥等症狀。

盜汗大多是由於陰虛內熱、陰津外洩而為汗,這是人體虛弱到一定程度的表現。針對盜汗的情況,需使用補漏洞加滋養腎精的方式。

多汗:很多人即使沒有運動,即使是在冬天,也會出汗。多汗和自汗的人,往往預示著氣弱氣虛。

自汗:不熱、不運動還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時常感到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就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

黏汗、黃汗:汗液黏膩,發稠發熱,通常是一種病汗。可能是患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燒,服用解熱退燒藥後,身體仍有溼熱不清之症。如若汗色變黃,可能是因大汗後涼水衝浴,寒溼之邪入內或因寒溼鬱遏所致,也與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溼熱有關。

什麼樣的“汗”才算健康?

汗水中除了水分,還有一部分脂肪酸和蛋白質,因此出汗後衣服上會出現淡黃色的“汗漬”。

其實,汗水本身並沒有任何氣味,但在空氣中開始分解並遭到細菌攻擊時,就會散發出酸性的氣味。


PiPi健康


對於出汗這個問題,並不全是在排毒,汗腺的確是一個人氣排毒出口,單僅僅是正常排汗是在排毒。什麼是不正常排汗呢?

其實出汗也是有分類的,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比如現在夏天來了,在外面走動的時候,稍微運動一下就會出汗,或者是吃熱的飯,吃著吃著就出汗,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出汗;而病理出汗也就是咱們說的不正常出汗,常見的有盜汗和自汗,盜汗多是指發生在夜間睡眠的時候不自覺出汗症狀。自汗多是指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出現的出汗。

這兩種出汗現象就是不正常的,主要原因多來自身體虛弱或患大病之後。中醫說這個是由於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所以應該從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主。

改善自汗和虛汗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服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以培土生金、益氣斂汗,或嚼服西洋參、人參等,也可選生脈散和玉屏風丸

湯藥可以選用經驗方: 黃 芪15g 白 術10g 防 風10g 麻黃根10g 浮小麥10g 生牡蠣20g 水煎服,每日2次。

平時飲食療法:可用瘦豬肉50g,浮小麥30g, 黑豆30g。 瘦豬肉洗淨切塊,加人浮小麥與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湯,每日1劑,可以輔助治療自汗。


寶貝別鬧


一吃飯就大汗淋漓,你還當是在排毒嗎?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一動筷子吃飯,還沒有吃兩口就會大汗淋漓。通常來說,有的是人中冒汗,有的是額頭冒汗,有的是整個頭部嘩啦啦直冒汗,兩三包紙巾都解決不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要了解一下,人為什麼會出汗?

中醫將出汗分為很多種類,其中有盜汗、自汗、手足汗出、頭面汗出等,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通過出汗來迅速調節體溫。運動或者汗蒸的確能夠加速血液循環、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人沒有不出汗的.因為人的體溫是恆定的,一般保持在37℃左右,由神經系統體中的溫調節中樞控制,使身體產熱和散熱保持相對平衡。

而吃飯出汗,不要以為是在排毒,其實有可能是三陽經(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中的陽明經出現了問題,吃飯的時候,水谷之氣進入胃中,胃氣變充足,此時衛表之氣又不足,所以就導致了頭面汗出。在中醫大夫眼裡,一個人如果動不動就汗出,一般來講這個人就比較容易感冒,因為這預示著他素體表虛或者說是氣虛。



一些人吃飯時就出汗是什麼原因?

有可能是氣虛,氣虛的人容易出汗,無論是緊張還是活動,甚至靜下來也會冒汗。氣虛的人飲食過程中會出汗。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脾虛出問題了,吃飯時候會出汗,中醫有個名字叫飲食汗。飲食後隨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之證。因正虛脾熱所致。


因胃與脾是相輔相成的,若脾虛,飯的熱氣一激發,加速了胃的運作功能,而脾卻‘難以消化’,所以人便容易流很多汗,這就是脾虛導致出汗。

建議:

1、保持睡眠充足,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多吃溫補食物,如大棗、牛肉、山藥、蜂蜜、茯苓,每天也可調杯枸杞蜂蜜水飲用。

2、 經常到戶外做做深呼吸,有利於鍛鍊呼吸機能,通過運動,溼氣就會通過汗排除體內,人也會精神氣爽。



3、除此之外,可以選擇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蓮子、薏米、紅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溼之品,中醫認為,薏米是健脾的第一功臣,同時也是“祛溼之王”和女性帶下病的剋星。薏米本性寒,所以若是腎虛者來說,少吃祛溼即可。我們吃的目的主要為健脾和祛溼,維護人體內的水溼平衡。祛除我們女性體內的溼熱邪氣,趕走帶下病,使身體健康。

享米紅豆粥

材料:享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

做法:將享米、紅豆等洗淨,紅豆、糙米、享米要提前浸泡1小時。

然後將所有材料盛入燉盅,放入適量的水,文火燉3小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為了更好的效果,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添加其它的材料。

享米蓮子粥

材料:享米和粳米各75克、蓮子25克、冰糖50克

製作步驟:將蓮子洗淨,泡開後剝皮去心,享米和粳米均淘洗乾淨,將鍋內倒入水,放入享米,粳米,燒沸後用小火煮至半熟,放入蓮子,待煮至享米,粳米開花發黏,蓮子內熟時,加入冰糖攪勻,即可食用。


皮蛋瘦肉享米粥

材料:皮蛋1只,瘦肉30克,享米40克,大米60克,清水2000ml,鹽少許

做法:豬肉洗乾淨後,用鹽醃至少一天,皮蛋去殼,切成小塊,享米和大米洗淨,加入清水,大火煮開後,放入瘦肉,再煮開轉小火煮大約30分鐘,放入皮蛋繼續煮15分鐘左右,放鹽調味即可。
提醒:飯時大汗淋漓,切勿立即喝水,特別不要喝冷飲,不要在冷氣下久呆。


幼兒園扛把子161928522


很多人平時到沒事,不出汗不怕冷,但是關鍵時刻,就是吃飯的時候,馬上就開始出汗了,有的是鼻頭出汗,有的是人中出汗,有的是整個頭部出汗,這些情況到底是怎麼了?

為什麼出汗?

中醫將出汗分為很多種類,其中有自汗、盜汗、頭面汗出、手足汗出等,具體來說汗出就是人體津液往外滲出,古人說“頭者諸陽之會也,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所以對於頭汗出,肯定是三陽經出了問題。

而吃飯汗出其實就是三陽經(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中的陽明經出現了問題,吃飯的時候,水谷之氣進入胃中,胃氣變充足,此時衛表之氣又不足,所以就導致了頭面汗出。

這種出汗是什麼證型?

水谷之氣加於胃中,然後汗出,這說明胃中有邪氣,胃中有熱,所以這種證型主要就是胃(陽明經)氣虛外加有邪熱,古人將此病叫做漏風症,並總結原因為飲酒中風,然後出現了食則汗出。

吃飯不宜出汗

對於以上證型,一般可以按照胃中有溼熱的方式治療,即用四君子湯加黃連之類的,或者半夏瀉心湯加黃芪、白朮之類的治療。

古人有一個專門治療此病的方,叫做白朮散,方書記載“漏風證, 主酒風,飲酒中風, 或汗多不可單衣, 食則汗出, 多如液漏, 久不治, 為消渴疾。治效白朮散主之”。

方劑組成: 牡蠣(二錢焙赤), 白朮(一兩一分), 防風(二兩半),服法及討論右為末, 每服一錢, 溫水調下,不計時, 如惡風, 倍防風, 白朮, 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對於吃飯汗出之人來說,脾胃虛有溼邪是肯定的,古人告誡我們如就不治療,很有可能發展成糖尿病,所以喜歡喝酒,又有吃飯出汗情況的朋友,還是要多多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