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流过滤踩到的坑与总结

滴流式过滤是个集成的过滤器,它将物理过滤与生物过滤合在一个过滤槽中,在此过滤槽中分成几层,(具体层数可以根据需要增减)过滤槽的上层为物理过滤室,主要放置有过滤棉、生化棉,下面几层分别放置生化球、藤棉、玻璃环、石英球、细菌屋等各种滤材。当水流通过时会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从而增加容氧量,为好氧性细菌提供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关于滴流过滤踩到的坑与总结

滴流过滤虽然有着占用鱼缸上部空间、影响美观、声音较大等缺点,但是在相同体积下它的物理生化过滤效率高于其他任何过滤形式,因此受到很多玩家的青睐,曾有老司机说过:各种过滤都是浮云,只有滴滤才是终极过滤!DIY滴流过滤是很多金鱼玩家的标配,但其中也存在不少误区,以下就来分析一下。

误区1:盲目决定滴滤系统规模,剑走偏锋。表现为滤箱很丰满,不是“联排别墅”就是“高楼大厦”,而滤材很骨感,毫无依据的在滤箱里或多或少地堆砌滤材。实际上硝化细菌的活性远比数量更重要,硝化细菌活性受到水泵流量的影响,建议水泵流量达到每小时水体的5倍以上最少。硝化细菌是异养细菌,其繁殖需要氨盐,而每天喂食固定,其能得到的氨也固定,也就是说硝化细菌繁殖并不是空间越大,繁殖越多,而是受到喂食的限制。因此盲目的大过滤毫无意义。

关于滴流过滤踩到的坑与总结

建议:体积在总水体百分之十到二十就可以。根据滤材的体积决定滤箱的规模。

误区2:水流量与滴流量不匹配,认为滴滤的过程就是水滴在滤材上流走的过程。表现为水泵送来水流量低于滴流的流量,水流只在滤箱的局部区域毫无停留地流入下层,造成不是所有滤材表面都参与工作,水流也不是“缓慢”地流过滤材而是找捷径穿越,不能与硝化细菌有效的“亲密接触”,无法实现生化过滤。事实上这样的系统里也培养不出硝化细菌。

关于滴流过滤踩到的坑与总结

建议:合理的水泵流量与滴流量之比为1.1:1。先用最大流量使滤箱中的滤材完全浸润在水中后,再用阀门调节水泵流量,使流入与滴出的水流量比为1:1(进出平衡)或稍有溢流。这样硝化细菌才能在充分浸润的滤材上生长,水流也有足够的时间流过所有滤材表面而被生化过滤。

误区3:单个滤箱没有溢流板和溢流通道,只在滤箱底部打孔后罗列起来。表现为不能充分利用滤箱的空间摆放滤材,无法将滴滤系统的水流调校到最有效状态。

关于滴流过滤踩到的坑与总结

建议:参照正牌的滴滤箱,设置溢流板和溢流通道。滤材可添加至溢流板的高度。最大限度装满滤材后,高效的滴滤水流应该是:第一层( 物理过滤)的水全部滴入第二层(生化过滤)并产生少量溢流,第二层流过滤材的水连同少量 溢流滴入第三层,同时也产生少量溢流。流过第三层滤材的水和少量溢流滴入第四层,允许少量溢流的目的是保证水体在每层滤箱里获得最长的过滤途径

误区4:滤箱滴流孔没有经过流量计算或者实验来确定孔径与数量,也没统一化一,仅仅为打孔而打孔。表现为各级滤箱的滴流速度不一样,会在某几个滤箱出现“误区2”的现象,导致滴流系统功效低下或者失效。

关于滴流过滤踩到的坑与总结

建议:各级滤箱的滴流孔,务必要根据设计流量确定孔径与数量 ,并做到布局、数量、大小一致,这是DIY滴滤系统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进而才能调试出一套流入/滴出平衡的滴滤系统。

误区5:替代物作为滤箱,滤箱与滤箱紧密相连。表现为滴流空间没有空气流通。 硝化细菌需要充足的氧气,每级过滤都要消耗水里的氧气, 上级的水流滴入下级时不能与新鲜空气接触,得不到补充氧气的机会,下级过滤可能就处在缺氧状态而无法进行生化过滤。这种状态就完全失去了滴流的意义,特别是那种摩天大楼似的多级滴滤系统。

建议:给密闭的滤箱适当开点通风孔。滴滤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利用滴溅方式扩大水与空气的接触,增加溶氧量以满足硝化细菌需要的大量氧气,并保持水体有足够的含氧量。

误区6:缺乏硝化细菌常识。表现为透明的滴滤箱放在光亮处。硝化细菌嗜氧厌光,光亮会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从而难以建立高效硝化系统。

建议:给透明滤箱遮光,放黑暗隐蔽处。还有些极具个性的误区就不在这里罗列了。有些貌似强大的滴滤系统,因为沾上了这些误区,实际只是一个物理过滤系统或者是个效率低下的生化过滤系统。

总之滴滤系统不是用来观赏的,也不是用来把玩的,它是水族的重要设备,是要按它的原理来制作、应用的。滴滤系统要能够提供强大的物理生化过滤作用才是硬道理。(资料来源于公众平台鱼友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