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锣鼓半台戏——旧时戏班谚语(部分)

旧时戏班谚语(部分)

旧时的戏班里有许多谚语和行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很多不适合时代的规矩和好的传统逐渐消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部分谚语,挺有意思的。

一台锣鼓半台戏——旧时戏班谚语(部分)

豫剧女神 李金枝

人不负功,功不负人

“功”指“练功”、“功夫”。洒多少汗水,有多少收获,练功付出的辛劳必将与舞台上展示的水平成正比例。

一副脸,一落汤,一字韵,一道腔,端着戏碗心发慌

指面部少变化,念白没铿锵,声韵平仄倒,旋律无阴阳。讽喻这类平庸的演员最好别吃这行饭。

人要直,戏要曲

正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曲折、起伏是编剧的根本。

人品贵似艺品,艺品难比人品

“人品”指的是道德水准,艺品说的是技艺水平。豫剧名师认为,要想做一名表演艺术家,首先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讲艺术不讲艺德的演员,不能算是好演员,更不配称为人民的表演艺术家。

一台锣鼓半台戏——旧时戏班谚语(部分)

豫剧名家 丁建英

十三辙

豫剧术语。通用于北方戏曲。是编写唱词必须遵循的韵脚法则,列为发花、人辰、摇条、乜斜、姑苏、江阳、怀来、中东、衣希、波梭、天仙、灰堆、流求。豫剧艺人为了便于记忆,在实践中把它归结为两句话,与之对应,即“佳人小姐出房来,东西坐,南北走”。另有两个小辙,即卷舌音的小发花儿,小人辰儿。

一顺边

豫剧术语。唱词和念白如要铿锵上口,必须平仄搭配;若连续出现两个平声韵脚或两个仄声韵脚,则称之为“一顺边”。

一台锣鼓半台戏

传统豫剧演出中,锣鼓点的分量占有相当比例,从“打通”(三次闹台)到幕间,从武戏开打到上下场,从配合曲牌到发簧起腔,从填补空档到板式衔接,几乎所有唱做念打全部离不开它的帮衬,此谚便是对其价值的准确评估。

一日为师,终身如父

授艺授技的,是“师父”不是“师傅”。豫剧艺人向有尊师传统,把启蒙师称为“奶师”,认为凡是把真本领教给自己的人,应奉之如父,终身执弟子礼,从报恩的观点讲,无所谓“出师”;“艺无止境,恩无尽日”。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串

此谚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观点。“看”,指观摩、仿效;“练”,指操作、习演;“串”,指扮戏、登场。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化妆虽很重要,但若眼里无神,则仍会是一副“死脸”。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名演员,其眼神应是表露剧中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

一台锣鼓半台戏——旧时戏班谚语(部分)

豫剧《关公》剧照 李东杰饰演关羽

三五步走遍天下,一二人百万雄兵

是戏谚也是戏联,它对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上的虚拟化、写意化特点作了高度的概括和形象的比喻。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

字未咬清即放喉行腔,是为“吃字”;韵母不纯即声颤气抖,是谓“嚼字”;唇涩舌钝使音嗓肉阻,此乃“裹字”;丹田不畅呈半嘶半哑,是谓“割字”,均歌者之大忌也。

内行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功底儿如何,瞒不了行家,同样的一招一式,基功是否扎实,有无内力,出手便知底细。

牛老三教戏,破锣破鼓破响器

确山、驻马店一带俗谚。牛老三本名牛德长,清同、光年间在确山县臧集以开茶馆为生,但酷爱戏曲,经营中结交了很多过往艺人,遂出资成立了“讴戏班”。而由于财力不足,服装道具均极简陋,时人因以谑之。

文戏武唱,武戏文唱

有两种解释:①“文戏”不能“温”,唱出味道方不致让人昏昏欲睡;“武戏”不能“火”,打出味道才不会落“卖弄”之诮;②在武戏中要特别注意“文”的部分,在文戏中又要特别注意“武”(即舞、节奏)的部分。

一台锣鼓半台戏——旧时戏班谚语(部分)

豫剧名家 田宏亚

无君子不养艺人

“君子”指懂戏的,爱戏的,捧场的,养戏的,在旧社会没有这几种人,戏班将寸步难行,演员则备受欺凌。

艺多不压身

有二解:①主张多才多艺,学一样有一样的用处,会一样有一样的方便;②艺术上许多门类在规律上有其共通之处,多学则易收“举一反三”之利,此所谓“只有四面八方学习,方能精通一门”。

艺拙莫怨戏场,手笨莫怨袖长

强调主观努力,否定客观影响。剧场效果平平时,别埋三怨四,而应虚心看到自己功力的不足,艺技水平、造诣不够。

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朱明的《反长安》

鹿邑俗谚。朱明是20年代活跃于豫东一带的著名豫剧男旦,其优美的唱腔至今尚为唢呐班“卡戏”所模仿。

扒了圈屋卖了牛,要看大毛的《黄鹤楼》;拆了房子卖了砖,要看大毛的《南阳关》

杞县、兰考、民权一带俗谚。考城名生张德新,乳名大毛,其武功向为观众所乐道。其代表剧目《黄鹤楼》中周瑜、《南阳关》中伍云昭。所表演的一些特技和绝活,脍炙人口,今大半已成绝响。

宁穿破,不穿错

着装要注意其形制、色彩和图案的规范性,时代性,而不可只着眼于戏装的华丽,与人物身份不合。

宁挨三砖头,也要看路天才的《反徐州》

鲁山、宝丰一带俗谚。路天才是三四十年代豫剧著名演员,人称“红脸王”,代表剧目为《反徐州》和《斩蔡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