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鑼鼓半台戲——舊時戲班諺語(部分)

舊時戲班諺語(部分)

舊時的戲班裡有許多諺語和行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很多不適合時代的規矩和好的傳統逐漸消失,小編給大家分享一部分諺語,挺有意思的。

一臺鑼鼓半臺戲——舊時戲班諺語(部分)

豫劇女神 李金枝

人不負功,功不負人

“功”指“練功”、“功夫”。灑多少汗水,有多少收穫,練功付出的辛勞必將與舞臺上展示的水平成正比例。

一副臉,一落湯,一字韻,一道腔,端著戲碗心發慌

指面部少變化,唸白沒鏗鏘,聲韻平仄倒,旋律無陰陽。諷喻這類平庸的演員最好別吃這行飯。

人要直,戲要曲

正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曲折、起伏是編劇的根本。

人品貴似藝品,藝品難比人品

“人品”指的是道德水準,藝品說的是技藝水平。豫劇名師認為,要想做一名錶演藝術家,首先就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只講藝術不講藝德的演員,不能算是好演員,更不配稱為人民的表演藝術家。

一臺鑼鼓半臺戲——舊時戲班諺語(部分)

豫劇名家 丁建英

十三轍

豫劇術語。通用於北方戲曲。是編寫唱詞必須遵循的韻腳法則,列為發花、人辰、搖條、乜斜、姑蘇、江陽、懷來、中東、衣希、波梭、天仙、灰堆、流求。豫劇藝人為了便於記憶,在實踐中把它歸結為兩句話,與之對應,即“佳人小姐出房來,東西坐,南北走”。另有兩個小轍,即捲舌音的小發花兒,小人辰兒。

一順邊

豫劇術語。唱詞和唸白如要鏗鏘上口,必須平仄搭配;若連續出現兩個平聲韻腳或兩個仄聲韻腳,則稱之為“一順邊”。

一臺鑼鼓半臺戲

傳統豫劇演出中,鑼鼓點的分量佔有相當比例,從“打通”(三次鬧臺)到幕間,從武戲開打到上下場,從配合曲牌到發簧起腔,從填補空檔到板式銜接,幾乎所有唱做念打全部離不開它的幫襯,此諺便是對其價值的準確評估。

一日為師,終身如父

授藝授技的,是“師父”不是“師傅”。豫劇藝人向有尊師傳統,把啟蒙師稱為“奶師”,認為凡是把真本領教給自己的人,應奉之如父,終身執弟子禮,從報恩的觀點講,無所謂“出師”;“藝無止境,恩無盡日”。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千練不如一串

此諺體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觀點。“看”,指觀摩、仿效;“練”,指操作、習演;“串”,指扮戲、登場。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化妝雖很重要,但若眼裡無神,則仍會是一副“死臉”。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作為一名演員,其眼神應是表露劇中人物內心活動的主要手段。

一臺鑼鼓半臺戲——舊時戲班諺語(部分)

豫劇《關公》劇照 李東傑飾演關羽

三五步走遍天下,一二人百萬雄兵

是戲諺也是戲聯,它對我國戲曲表演藝術上的虛擬化、寫意化特點作了高度的概括和形象的比喻。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

字未咬清即放喉行腔,是為“吃字”;韻母不純即聲顫氣抖,是謂“嚼字”;唇澀舌鈍使音嗓肉阻,此乃“裹字”;丹田不暢呈半嘶半啞,是謂“割字”,均歌者之大忌也。

內行一伸手,便知有沒有

功底兒如何,瞞不了行家,同樣的一招一式,基功是否紮實,有無內力,出手便知底細。

牛老三教戲,破鑼破鼓破響器

確山、駐馬店一帶俗諺。牛老三本名牛德長,清同、光年間在確山縣臧集以開茶館為生,但酷愛戲曲,經營中結交了很多過往藝人,遂出資成立了“謳戲班”。而由於財力不足,服裝道具均極簡陋,時人因以謔之。

文戲武唱,武戲文唱

有兩種解釋:①“文戲”不能“溫”,唱出味道方不致讓人昏昏欲睡;“武戲”不能“火”,打出味道才不會落“賣弄”之誚;②在武戲中要特別注意“文”的部分,在文戲中又要特別注意“武”(即舞、節奏)的部分。

一臺鑼鼓半臺戲——舊時戲班諺語(部分)

豫劇名家 田宏亞

無君子不養藝人

“君子”指懂戲的,愛戲的,捧場的,養戲的,在舊社會沒有這幾種人,戲班將寸步難行,演員則備受欺凌。

藝多不壓身

有二解:①主張多才多藝,學一樣有一樣的用處,會一樣有一樣的方便;②藝術上許多門類在規律上有其共通之處,多學則易收“舉一反三”之利,此所謂“只有四面八方學習,方能精通一門”。

藝拙莫怨戲場,手笨莫怨袖長

強調主觀努力,否定客觀影響。劇場效果平平時,別埋三怨四,而應虛心看到自己功力的不足,藝技水平、造詣不夠。

扒了房子賣了磚,也要看朱明的《反長安》

鹿邑俗諺。朱明是20年代活躍於豫東一帶的著名豫劇男旦,其優美的唱腔至今尚為嗩吶班“卡戲”所模仿。

扒了圈屋賣了牛,要看大毛的《黃鶴樓》;拆了房子賣了磚,要看大毛的《南陽關》

杞縣、蘭考、民權一帶俗諺。考城名生張德新,乳名大毛,其武功向為觀眾所樂道。其代表劇目《黃鶴樓》中周瑜、《南陽關》中伍雲昭。所表演的一些特技和絕活,膾炙人口,今大半已成絕響。

寧穿破,不穿錯

著裝要注意其形制、色彩和圖案的規範性,時代性,而不可只著眼於戲裝的華麗,與人物身份不合。

寧挨三磚頭,也要看路天才的《反徐州》

魯山、寶豐一帶俗諺。路天才是三四十年代豫劇著名演員,人稱“紅臉王”,代表劇目為《反徐州》和《斬蔡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