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登洪道尖

此间有神山,云雾飘渺间。

仙乐有若无,折路去复还。

古庙翼绝顶,宝象佑平安。

极目天际外,自在入心田。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洪道尖是道家圣地,规模虽小,声名却盛。八方信众因其神异如潮而至。

洪道尖的神异,在于其地形奇特:它坐落在蒙山之巅。蒙山海拔近700米,这个海拔,在金寨算不得什么,但蒙山孤傲不群,拔地而起,状如圆锥,因而陡峭异常,攀登不易。到得山顶,尖如刀削,存身且难。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道观就坐落在这山尖上,“山至绝顶我为峰”,故曰:洪道尖。受地点所限,道观就造得精致小巧,前殿略窄而后殿稍阔,如苍鹰振翅欲飞。若欲入得其内,须攀爬几十级近乎垂直的石阶。大殿中的菩萨,居高俯视,更增添了宝相庄严。众生偷眼仰望中,敬畏惶恐之情顿生,收心敛神、顶礼膜拜,希望沐浴菩萨的“慈云慧雨”、为长辈祈求“咸登寿域”。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洪道尖是周遭众山的核心所在。在山巅极目而望,天际群山以红道尖为圆心,如圆规作就,均匀规整地分布,将它铁桶般紧箍。四面八方的诸多峰峦聚合如龙,自天际奔腾而来,龙头均朝向此山尖,作拱卫臣服状。按照风水迷信之说,如此地形,必是宝地。相传山尖处正是一棺“绝后发”的“大地”。若家族男丁众多的逝者敢葬于此,待整个家族男丁即将绝迹时,后辈必出皇帝。不知是传说,还是不敢,终没有人将先祖葬于斯。“天下名山寺占多”, 宝地当属神灵居。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洪道尖的神异,在于神奇的传说:明成化年间(公元1470年),江西乐平人洪嘉,迁徙至此,刻苦攻读,博取功名,三考不第,故结草为庐,皈依三清,专心修道。因称洪道人。修道的同时,钻研医学,采药行医。由于看透官场,鄙弃富贵,故脾气怪异,定下两个规矩:一是上山修狭陡峭之路不许拓宽,以考验求医者的诚心;二是穷人治病分文不取,富家求医少一文不灵。因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被乡人誉为“华佗再世”。相传洪道人坐化之时,烈火升腾之处飘起一缕白云,落于蒙山之尖。人们感其恩德,修“庙”祭祀,让他永享香火,以名命庙:曰“洪道观”(由于供奉有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又名蒙山寺;还由于供奉华佗,亦名“华祖庙”。)。 这种医者之大德,既让自己终得善果——得了道、成了仙,又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善良。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洪道尖的神异,在于供奉的神灵特殊:前殿正中供奉华佗老祖,左为洪道人,右为地藏王菩萨;后殿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左为送子娘娘,右为药王。正殿之下的三清殿里,供奉的是以老子为尊的道家一众羽化之仙。

遍观世界各地的庙宇道观,都争相供奉地位显赫的“大神”。按照世俗的观点,大神们有至高无上的权柄威仪,可以平添庙宇的知名度、美誉度,可以带来天量的游客和不菲的收入。而洪道观中供奉的神灵,居然多是出身鄙野的“肉身凡胎”:医祖华佗、药王孙思邈、洪道人、道家始祖老子等。说到底,这些都是凡人啊!这在所有道观庙宇中,怕都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是真神,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和送子娘娘的地位都不是很高。按照世俗“见高帽子作揖”的思维习惯,此庙定然会籍籍无名,鲜有人迹。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然而,意外的是,道观虽数度重修,但香火长旺,万方来朝,人们不仅祈求身体康健、出入平安,连男婚女嫁、功名利禄、丰年歉岁等等,也请菩萨指点迷津……年朝山者逾10万之众。

为什么这个看似平常的道观,竟能引得如此众多的朝拜者?我“以凡人之心度神灵之腹”,对道观供奉的神灵加以剖析: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观音菩萨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地藏菩萨是以“大孝”和“大愿”为功业、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的菩萨;送子娘娘就是“送人子嗣”的女神,是道教神。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送子娘娘”。送子娘娘的名字蕴含了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在古人的心中,神灵地位再高大,权势再显赫,若无益于人民,人民终将抛弃他。而红道尖供奉的这三尊神灵,都是下层人民的守护神,救民于水火,保民以平安。人们供奉自己的守护神,就是敬重能富安一方者,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华佗、孙思邈、洪道人等人,来自人民,体察人民。以百姓健康为己任,孜孜以求,将毕生奉献人民。人们把他们当作神灵供奉、尊敬、崇拜,以神化的形式世代祭奠他们,实则是人们知恩图报的朴素的人本思想的不自觉体现。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这,就是红道尖香火旺盛、游客如潮的原因所在啊!

我与洪道尖颇有缘分,上学时就“携来百侣曾游”,彼时年少轻狂,指点江山处,粪土万户侯。这个经历,很是难忘。

毕业后工作的地点,就在红道尖所在地。但有亲朋好友慕名来游,或为登高、或为祈福,我总是尽到地主之谊,陪同前往。岁月的磨砺,早已没有风发的意气,只是陪同,只是指引,也许是熟视无睹罢!非常木然,已无感慨。

工作地点变迁后,不得见之多年了。

身处尘世,喧嚣浮躁。妻子发愿要出去一游,但既无目的地,又天气阴郁、久不放晴。困在斗室之内,心绪倦怠,如生大病。忽然想到了红道尖,虽然未能赶上重阳庙会的盛事,亦可登高一呼,荡涤污浊之气。决定已下,周末晨兴,天色未明,烟雨飘飞。这样的天气,本不适宜登山,尤其是登湿滑陡峭的洪道尖,但“老夫何妨再一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驱车前往。

魅力大别山,钟灵毓秀地,神异洪道尖,金寨洪道观

也许是高峰已过,也许是畏惧天气,只有稀疏的同游者,这丝毫不影响登临之趣。进入风景区,就被自然拥入怀中了:扑面的是湿润的气流,入耳的是缥缈的仙乐;到达竹海了,万杆翠竹,满目碧绿,精神一下子就振奋起来。这颜色,把生命演绎的如此鲜活与饱满!身心被这绿漂洗地干净了。有了这绿陪伴,逼仄入云的石阶又何惧登临?心脏蓬蓬勃勃地跳、汗水淋淋漓漓地流,还未到达山顶,已觉浊气尽遣,身体轻盈。我豁然明白:都道神仙能除病,不知健康在登临!

仿佛菩萨有知,在我们到达山顶时,天色放晴,景呈异彩:高天之上,碧空醉人;道观东边,云气翻腾,如海波澹荡,极目远望,云与天齐,远山隐隐。道观西面,近处空阔,清朗无碍;远方云雾,既白且柔,袅袅娜娜地偎依在千山万壑中。这山巅之上的庙宇、神灵、香客……都沐浴在如斯曼妙的氛围中了!

这是真实的“仙境”,最为高明的导演所塑造的仙境,何及此之万一?常登红道尖的我,为什么此时才发现它魅力如斯?!有道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的内心总是被驳杂的琐事填塞,我们的目光总是紧盯眼前之名利……心旷则神怡、体味才有得。正如这些虔诚的香客,他们只知道祈求神佑,却舍弃了自然给予的人类最为丰美的东西。我觉得此行获得了不曾获得的东西。忽地想起乾隆帝赐给红道尖的匾额:“得自在力”,莫非“于我心有戚戚焉!”

从钟灵毓秀的造化中获得人生动力,岂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