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史论纵横


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将孝诚皇后所生年方2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皇长子胤褆因为是侧妃所生,没有得立。随后,康熙的几个儿子都觊觎皇帝宝座,他们为争夺储君之位,同室操戈,刀光剑影,斗得不可开交。太子胤礽也是几起几落,一下被废黜,一下又复立。

康熙因为废太子之事,伤心劳神,得了一场大病。诸子忙于培植势力、争夺储位,哪有心思去关心父皇的病。只有胤禛和胤祉寻医送药,嘘寒问暖,朝夕伺候,关怀备至,大得康熙欢心。所以,在胤礽废而又立时,胤禛与胤祉、胤祺一起被封为亲王,地位超过了胤异(打不出那个字:衣字旁加个异)

等兄弟,可谓异军突起。胤禛很善于伪装,也很懂得韬光养晦,极力避免因锋芒太露而遭人嫉恨。胤禛能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与各方面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潜伏爪牙,有效地保护自己。他装作关心胤礽,同时也和胤褆等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对其他兄弟,他在康熙面前只说好话从不说坏话。有人遇到困难时他都能伸出援手。他被封为亲王后,主动上奏要求降低爵禄,提高其他兄弟的爵位。他如此煞费苦心,很得康熙欣赏,赞他明白事理,从此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太子胤礽立而废,废而立,也没能平息诸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没有消除他和父皇之间的矛盾与猜疑。胤礽复位后,并没有吸取教训,他照旧遍树党羽,结成朋党,其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批亲信大臣。康熙见他羽翼渐渐丰满,日益骄横跋扈,只得再次采取断然措施,于1711年10月又一次将他废掉。他大肆抓捕太子一党,将托合齐挫骨扬灰,耿额等人被逮捕下狱并严审,同时他明确表示不再立太子。他的意思是若没有合适人选,立储反而会引起争斗,且满人向无立太子的传统,不立也不为过。

工于心计的胤禛看的很清楚,胤褆、胤异、胤祉等人都不可能被父皇看中立为储君了,而自己在这些人中年纪居长,占据了一个好位置,他当然也就产生了当接班人的想法。他暗地里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主要是尽可能地迎合父皇的意思,取得他的喜爱。他外松内紧,一方面向康熙以及兄弟大臣们表示自己无意于皇位,以麻痹父皇和世人,另一方面暗地里和守卫京师的步军统领隆科多以及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密切联系,并取得了他俩的支持。

胤礽二次被废后,康熙对胤禛愈发器重了,许多重要的国务活动都让他参与。这说明,康熙对胤禛已经非常看好,这才让其全面参与军政要务。

《清史稿》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11月17日,康熙生病了,冬至这天的祭天礼由胤禛代为主持。13日,康熙在畅春园召见胤禛,他还没到前,康熙已经向围绕在病榻前的胤祉、胤祥、胤异、隆科多等人交待由皇四子胤禛继承皇帝位,胤禛赶到后,向父皇跪安,康熙告知病势,胤禛含泪劝慰。至晚8点左右,康熙溘然长逝,胤禛大放悲声,隆科多当众宣读康熙遗诏、命胤禛继位,胤禛当时已经哭晕倒地,在众人的劝慰下,他挣扎起来办理康熙后事。当夜将康熙遗体运到后宫,第二天宣布封胤褆等人为王。召统军西北的皇十四子、大将军王胤禵迅速回京,并关闭京城九门,以加强戒备。16日,向文武大臣以及地方官员颁布康熙遗诏。20日,胤禛坐上皇位接受百官朝贺,并改次年为雍正元年。他宣布继承父皇的一切法规,永不作变更,还呼吁宗室团结,众兄弟一体用命,共图大清万世永固。

雍正的即位到底是不是康熙的意旨,他上位合法与否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但雍正算得上有清一代颇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即位后勤政好学,事必躬亲,惩处政敌,巩固皇权,改革积弊,禁止朋党,加强集权,夯实边疆,善于用人,勤于治政,没有声色犬马之好,办事雷厉风行,敢于“振数百年颓风”,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也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引用的历史资料汗牛充栋,可以看得人眼花缭乱,我简化一下讲讲吧。

康熙晚年最大的心病—皇位继承人问题

九子夺嫡的出现,关键原因还是康熙执政时间太久,活的太长了。

康熙40多岁开始,就对已经立了20多年的太子不满意了,屡次训斥教导。

但太子之后的表现实在让康熙很不满,之后将其2次废立,而其他皇子也开始蠢蠢欲动。

康熙快58岁的时候,最后一次彻底废掉了太子,从此皇子们的储位之争达到高潮。

此后,朝廷里形成了四爷党和八爷党,而晚年的康熙对此逐渐倦怠,力不从心。

康熙选择继承人的需求点—给自己擦屁股

作为一代明主,康熙皇帝的政绩堪比汉武帝。

汉武帝雄才伟略,但晚年也是一片黯淡,巫蛊之祸、海内空虚、朝政松弛。

皇帝执政时间不能太长,到了晚年,早晚都要出问题。

康熙晚年,对朝政逐渐倦怠,吏治败坏,帝国陷入了不稳定,多年的征战使得国库空虚、民生艰难。

康熙望着眼前这么多儿子,大都进入了不惑或而立之年,正是年轻气盛、充满朝气的年龄。

要接自己的班,康熙首先考虑的是“守成之君”,不要你干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只要你能把我开创的帝国基业守好。

所以这个接班人必须老成持重,遇事深谋远虑,有一定的能力和阅历,最好在九子夺嫡中显得比较清流,不结党营私。

按照传统的长幼接班顺序,康熙皇帝就把这些儿子们一个个分析起来。

皇子们排排坐,鉴定下—最终还是老四靠谱

康熙的太儿子胤褆是庶长子,康熙很不喜欢,胤褆后来和太子斗的死去活来,恨不得杀了太子,最终引起康熙震怒,被削去王爵囚禁到死,自然没机会。

二儿子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太子,可是很不定心,骄纵蛮横,还结党营私,被康熙2次废立,最终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三儿子胤祉行为本身也不端,情商也够差,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犯了大忌,此后错误不断,渐渐地也就失去了了皇位的可能。

四儿子胤禛,能力不错,成熟稳重,不拉帮结派,也没有强烈的政治野心,他儿子弘历也很聪明,母亲是孝恭仁皇后,这个出身比老八强多了。

五儿子和七儿子表现平平,略过。

八儿子母胤禩,能力很强,康熙对其也比较看好,但是他在康熙晚年连续十多年一直致力于争夺皇位,急躁冒进,气焰嚣张,最后康熙大失所望。

接下来的几个皇子,要么死得早,要么各自支持老四或老八,要么康熙看不上,略过。

至于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亲弟弟,能力也不错,不过他毕竟小,立了他,前面那一大堆如狼似虎的大哥们会服气吗?

说白了,老大老二老三都比较会作,这个皇位就自然顺位给了雍正。


云中史记


康熙帝是如何把皇位传给胤禛的

说起《雍正王朝》里康熙把大位传给胤禛的过程,那可是说来话长,容在下慢慢说来。



其实康熙把胤禛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是从很早就开始了,最为明显的是黄河大水,胤禛奉命赴灾区筹款赈灾,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努力终于安抚了灾民,整修了河堤,成功完成了赈灾使命回到京城面见康熙时父子俩的那番对话,这那番对话中康熙首先夸赞了胤禛有勇有谋,于危难之际为朝廷解难,为君父分忧的壮举,但随后也明确指出国家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行体制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不合理的税收制度造成了贫富差距悬殊,土地兼并严重,朝廷税收流失,使得国贫民弱,反而养肥了一批不劳而获的奸商巨贾,贪官劣绅,向贪官巨贾们筹点钱去赈济灾民只能算是小手段,只能偶一为之,而能做到政通人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富国强兵,那才是治国的根本。很显然,康熙对胤禛说的这番话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是其肺腑之言,这已经不是君父对臣子应该说的话,而完全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同一个他喜爱的儿子在说话,换言之,康熙是在把胤禛作为接班人来熏陶,来培养的,而胤禛随后述说了自己此去灾区沿途的所见所闻,印证了康熙对于时局的判断,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支持,难得的是父子俩的政见完全一致,康熙对于这个儿子是满意的连连点头,表示赞许,很显然胤禛与皇阿玛康熙的这番谈话显示了胤禛在康熙心中的与众不同。




随后而来的是追缴国库欠款一事,这件事康熙原本是希望八阿哥胤禩能出手的,因为胤禩一直兼管户部,国库的大量欠款也主要是在他主管期间形成的,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些欠款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去追讨这些欠款,为此康熙特意在胤禛赈灾还没有回京时就派下差事,并且允诺能办好此事者晋封郡王,康熙是满心希望胤禩能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为君分忧,哪成想胤禩这个八贤王嫌此差事得罪人还不好办,先打了退堂鼓了,当庭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追讨欠款的差事,同时推举四哥胤禛办理这个差事,为表其意之诚,连自己一直兼任的主管户部的差事也给辞掉了,可叹康熙一生英明神武,子嗣众多,到老了除胤禛一人外竟然没有人能替他分忧,他有这许多儿子竟和没有儿子没什么区别,康熙在对胤禩失望之余最后也只好把这谁都不愿接的差事交给胤禛去办,胤禛在接到这个差事后也认为困难很大,但表示自己有信心完成任务,大不了自己得罪完了所有的人,干脆就做个孤臣就是了,康熙对胤禛的表态大加赞赏,鼓励胤禛做好追讨欠款事宜,为朝廷去做一名孤臣,并且否决了胤禛要求十三阿哥胤祥一同办差的请求,直接告诉胤禛自己就是想要胤禛做一名真正的孤臣,

俗话说君子不党,康熙对胤禛的要求显然比做一名君子更高,干脆希望胤禛在朝中没有盟友,成为孤家寡人,这不是希望胤禛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又是什么?


至于追讨国库欠款一事的善后收尾更值得推敲,从表面上看,康熙在处理追缴国库欠款的善后事宜上明显的有失公允,太子胤礽成了整个事件最大的赢家,他并没有出过什么力,仅仅是动了动嘴,就把整个追讨欠款工作叫了暂停,使得康熙得以借此体面地缓和了朝廷同众欠款官员间的矛盾,为君父分了忧,众欠款官员也无不感激于他,同时顺便还打击了最近风头正盛,有点碍自己眼的四阿哥胤禛,足以一解自己心头对胤禛的不满,真是惠而不费,幸何如之。而在胤禛那边,自己辛辛苦苦的为朝廷办差,差事办得很不顺利,举步维艰,欠款没有要回来多少,人倒是叫自己得罪了个遍,众欠款官员为被逼还钱而向康熙哭诉的,对胤禛不讲情面心怀不满而冷嘲热讽的,私底下恨自己的不知会有几许,而自己为朝廷尽心尽力最后不仅没有得到煲奖,反而落了个处分,真是出力不讨好,特别是自己着意提拔的帮办田文镜,为朝廷出了大力,吃了大苦,满朝官员却没有不恨他的,还被十贝勒胤俄当街一顿胖揍,狼狈不堪,最后还被贬做县令,踢出京去,令胤禛自己心里过意不去,同胤祥一起对田文镜多加安抚,着意开导,真的是窝囊之极窝火之极。那么,整个处理过程真的像表面上那样不公吗,或者说胤禛在追缴欠款一事中真的是吃了大亏吗?首先应当说清理国库欠款的难度是大大超出了康熙预料的,在康熙的设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加上朝廷特地委派了一位得力的皇子来督办此事,追讨欠款难是难,但要回总欠款的十之七八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哪想到清理欠款竟然遭到几乎是满朝官员的抗拒,有的甚至以死抗争,自己的儿子也跑到前门大街上去卖家产还钱,真的是丢人现眼,大失朝廷的体面,追讨欠款一事如今弄成这个样子,要钱要不回来,如果就此打住则不仅朝廷的威严将严重受损,朝廷的法度岂不成了儿戏?此时康熙实际上已是骑虎难下,无法收场,这种情况绝对是康熙始料未及的,不过既然差事办砸了,就必须有人为此负责,这板子如果不打在胤禛的身上,就得打在众欠款官员的身上,而这些官员不仅人数众多,其中不乏跟随康熙出生入死,征战天下的心腹老臣,也有许多充当朝廷栋梁之才的能员干吏,甚至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要处分所有这些官员,变卖他们的家产还钱不但不可能,也是康熙所不忍心为之的,所以要处分也只能处分胤禛,至于欠款也不得不慢慢的要了,再者,胤禛在前面黄河大水筹款赈灾一事中表现过于出色,朝廷的封赏褒奖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嫉恨,所谓树大招风,太子胤礽就先后几次在康熙面前说胤禛的坏话,大阿哥胤褆也想方设法的陷害胤禛,至于八爷党,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不知构想出了多少构陷胤禛的脚本,此次追讨欠款一事,康熙本不欲胤禛沾手此事,好让胤禛的风头稍微降低一些,这对他是有好处的,怎奈天不从人愿,这次又是胤禛冲在了前面,现在既然胤禛的差事出了纰漏,那么借此机会稍稍打压一下他的风头对胤禛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以对他起到保护作用,在田文镜一事上也是这个道理,田文镜为追讨欠款一事同胤禛一样,得罪的人太多,胤禛是皇子,别人拿他不敢怎么样,田文镜就不同了,所以田文镜现在在京城是很难过的,把他远远的外放到别处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当然,追讨欠款的善后工作像现在这样处理对胤禛而言是很难接受的,此前康熙一直鼓励胤禛做孤臣,要为父分忧为国解难,现在却要因此而处分胤禛,这在康熙面上也不好看,而让胤礽出马处分此事,由他来唱白脸,然后自己再出面收拾残局,这样无疑会好很多,于是追讨国库欠款一案最终尘埃落定,太子胤礽出面及时制止了追讨欠款一事,宽限了国库欠款的归还时间,同时斥责了胤禛处事操切,不顾大局的行为,随后康熙出马善后此事,胤禛被罚奉一年,帮办田文镜被贬为县令,远赴外地任职,限期离京,整个追讨欠款的大戏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那么胤禛在追讨欠款一案中真的是吃了大亏吗?其实胤禛在这一事件里受了委屈是真,吃了大亏则未必,他在朝廷需要时挺身而出,为朝廷办差尽心尽力,最后为平息整个事件又代人受过,这些康熙都心中有数,从此对胤禛都是另眼相看,可以说,胤禛此时已是无限接近康熙接班人的位置,只是太子胤礽虽失圣心,但还没有明显的过错,仍暂居其位罢了。


追讨国库欠款一案过去不久,大清国又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刑场换死囚一案,太子胤礽为还清国库欠款,不仅卖官鬻爵,还竟然收受贿赂,通过自己主管的刑部把刑场上的死囚犯调了包,爆出了大清国建国七十多年闻所未闻的丑闻,康熙闻奏怒不可遏,决心选派一名皇子主审此案,彻查此事,一扫司法领域的腐败丑恶,由于此事必然牵扯到主管刑部的太子,所以胤禛在其幕僚乌先生的指点下托病避开了这个差事,而那边八阿哥胤禩不疑有他,主动争取获得了主审此案的机会,随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用诱供的方法从主要当事人肖国兴处获得指认太子的口供,随即连夜进宫,面呈康熙,应该说胤禩此事做的功利性太强,目的太过明显,眼看朝堂上即将掀起一场废黜太子的腥风血雨,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当机立断,烧毁了胤禩带来的口供,避免了一场储位危机,至此,刑场换死囚一案告一段落,其结果是胤禛成功躲过了一处足以淹没其身的陷阱,太子胤礽行将被废,八阿哥胤禩由于审理此案有功,特加封廉亲王,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已被排除在康熙的继承人名单之外了。


经过了刑场换死囚一案的困扰,康熙决定同众皇子一同赴热河围猎,在热河行宫,蒙古王公前来觐见康熙并献上了一柄象征尊贵吉祥的如意,康熙遂以此如意为赏物,宣布只有在围猎过程中力拔头筹的皇子才能拥有此物。一番比拼下来最终十三阿哥胤祥所猎杀猎物最多,而八阿哥胤禩虽所获不多,但捉到的猎物都是活的,有人认为十三阿哥所获最多,理应得到赏物,而蒙古王公认为八阿哥胤禩捉到的猎物都是活的,这反映出他的爱心善念,也体现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真谛,由胤禩得到这柄如意最为妥当。这时胤禛之子弘历站出来指出王公的话是不对的,按照弘历的说法,打猎是他们满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获取猎物天经地义,另外满人本就以骑射得天下,如今康熙率领大家来此围猎正是向先辈致敬,是不忘本之意,更是与杀生扯不上关系,他皇爷爷一生射杀过那么多的猎物,难道能因此说他皇爷爷没有仁爱之心吗,更何况他皇爷爷一生建功立业,英武神勇,更猎杀过数不清的猎物,他皇爷爷实在是大清的第一巴图鲁。弘历的一番话使得康熙大为感动,也令康熙心中对弘历充满了好感,康熙决定,将那柄极富象征意义的如意赐予弘历,并要求胤禛将弘历送入宫中,由康熙亲自调教。

应该说至此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选已经有了眉目了,因为弘历是胤禛的儿子,如果胤禛将来做不了皇帝,只能做个亲王的话,那么弘历就成了旁支,而身为人君的康熙是绝不会对一个旁支的孙辈如此厚爱的 ,因为那样会危及皇位的稳定。

初春时节,咋暖还寒,胤禛入宫觐见康熙,刚走到外厢就听到屋内康熙苍老而慈爱的声音还有弘历那脆生生的童音,偷眼望去,却见弘历骑在康熙的脖子上,祖孙俩正在合力完成一幅书法,胤禛不敢也不想打扰他们祖孙的二人世界,偷偷退了回来转身向门外走去,门口竖着一面巨大的镜子,胤禛走到镜前,满脸笑意,仔细端量着镜中的自己,又抬起手来把自己头上的顶戴正了正,不知此时胤禛眼中镜里的自己,头上戴的到底是亲王的顶戴还是皇帝的龙冠?



微风山谷1381


当康熙帝第二次废太子之前就在心里萌发了准备将皇位交给四阿哥胤禛的打算,最后决定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是在第二次废太子胤礽后就更加坚定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的决心。


康熙帝想到的 不但在于胤禛的久经历练、做事刚毅果断,关键是能处处以国计民生为计,,能处处能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原因。

还在于有一次在热河木兰秋狝,康熙和众皇子、皇孙在莆田猎场打猎的时候,康熙就 对自己的皇孙,胤禛的儿子——小小年纪的弘历的才能和胆识就十分赏 识,而且曾一度亲自调教弘历。

所以康熙一旦传位于四阿哥胤禛,而胤禛再 传位于弘历,那么至少可以保证大清王朝的三代盛世。


这才是英明的伟大的康熙,他从大 清王朝的长远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不同于普通人的帝王心 术。

而同时,康熙帝最后决定选中了皇四子胤禛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还 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因为康熙帝在自己亲政的后四十年由于倦政的因素,但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社会弊端: 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税收流 失,而且国库严重空虚,留下了一个积弊甚深的局面。

怎么办? 康熙帝不是不知道,更不是不明白,纵观众皇子的 为人处事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康熙帝发现也只有“冷面王”胤禛才能 匡补自己的过失。


能铁面无私地刷新吏治,纠正时弊,因此;这也是 康熙在两度废黜太子后不愿意让朝廷议立太子的重要原因。

那时侯的康熙帝心里已经有了太子的人选了。

二月河的《雍正王朝》的作品中,毫不掩饰的在揭示康 熙在选嫡过程中的帝王心术时, 大部分都是通过邬思道的口中表达出 来的。

就在太子第一次被废 黜,满朝议举储君,皇八子胤祀积极行动时,邬思道却意味深长的耐心给四阿哥胤禛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大家子,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 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


可是管家的 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于是, 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 交。 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 与争斗。

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 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 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 于是,老爷子将钥匙给了那个不 争的儿子。

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其实, 邬思道这是给四阿哥胤禛以坚定信心,用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就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 夺嫡的复杂过程,看来治国和管家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最后,当雍郡王的四阿哥胤禛成为大清的雍正皇帝的时候,邬思道在有了成就感的同时,在雍王府潜 邸呆了十年的邬思道却感到了一种大雪无痕的失落。

既然他能领会到 康熙的帝王心术,就更了解四阿哥胤禛了!那么由于和雍正皇帝多年来的特殊关系,他就更了 解雍正的帝王心术。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着雍正在夺嫡过程中的 一些阴谋行动,这无疑是对此时已是最高统治者的雍正的一个重大威 胁。

他邬思道的阴谋在光明正大的殿里是用不着了,不但用不着,在雍正帝的眼里有可能是一个祸害,最后他明智地 选择了半隐。

总结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出现千古流芳的“康、雍、乾”盛 世,跟康熙帝正确的选嫡是分不开的。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这个问题的观点,本人并不认同。这就是说,康熙亲手培养,并帮助雍正继承皇位了。实际完全不是这样。

个人观点,如果康熙刻意培养雍正为自己接班人,那么,为什么后期那么神秘,不透露任何消息呢?他也算皇子中的长子了,先头两个已经不行了,老三又是做学的人,确立皇四子为接班人没有什么不妥吗?顺理成章!只能说,绝对不是他。

最主要的一点,年龄条件就不行。什么年长持重,古人进入四十岁,已经算步入老年,见面自称要用老夫了。难道康熙需要一位稍年轻的老头子,来接自己这个更老的老头子的班吗?真会开玩笑。康熙儿子很多,有才华或他认为合格的也有几个。老十四,显然符合相应条件。一个是,他也没有争帝位的野心,也是愿意踏实做事的人;二是,刚三十出头,正是干事的好时候。二者比较起来,你要是康熙会选择四十多的哥哥吗?弟弟不更好吗!而且,亲兄弟,可以相互扶持。这不就是康熙最真切的心意吗!

老四,装出只敬神佛,不争皇位的假象,康熙的确真信了。他之所以反感、讨厌皇子争宠,一是,君权神授,不是谁争就可以得到。相反,煞费苦心谋取皇位的人,肯定心术不正。因此,老八等,蓄谋已久要当太子,康熙当然会十分憎恨,也不会让他继承大统的。二是,皇子间除了君臣之道,更要有兄弟情谊。这样,当其中一个在位,其他一起帮衬,才是最佳组合。因此,他也喜欢兄弟之间关系好的皇子。而老八是不错,有相当一批兄弟,围着他。只是因为陷入阴谋论中,这些长处在康熙眼中,并不能得分。相反,老三、老四和老十四,都还不错,跟大家相处融洽。雍正阴险之处就在于,都认为他只是干事的人,不热心谁当不当皇帝。后期,康熙对他放心,就在于这个认识。否则,也是个乌眼鸡,时刻觊觎皇位,康熙不会待见他的。还是那条,阴险是康熙最反感的。在他看来,真正君王,应该是心地坦荡、光明磊落之人,怎么可能是那种心怀叵测的小人呢?

好了,自己的分析已经说过,观点也再次亮明。当康熙预感自己病危,的确是把老四作为自己信得过的儿子召来,交办后事。当然是告知皇位继承人是他的亲弟弟、老十四了,并让他在其回来之前,代行皇帝职务,不让京城乱了。显然,这是最好安排。老四没有野心,服从安排。最主要有工作能力,会在这期间把京城维持好,等老十四一到正式交接皇帝印绶、开读传位诏书,新的皇帝产生。这是最好的结果。只是,时机给了雍正,他谋划一起真正的政变,把自己改成了皇帝。只是,也是只是,他再掩盖也要透出些蛛丝马迹,也就有了各种版本的篡夺剧了。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啊!


张139558534


考究康熙、雍正的王业接替历程,从《清实录》考究最为稳妥科学。

《清实录》详细记载了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过程。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时,直接把对废太子落井下石的大阿哥胤禔永久圈禁宗人府,十四阿哥因涉嫌矫诏陷害胤礽也被康熙排除了。


(康熙)

此时,三皇子无心天下,其余皇子又能力不足,在康熙眼前只剩下了四皇子胤禛与八皇子胤禩。

太子胤礽两立两废,满朝文武多谏议立八皇子胤禩为储。

此事后,康熙与胤禩渐渐疏远。因为他的心里,托付江山的人,除了要精明能干之外,还要冷面沉着,解决他连年征战导致的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的烂摊子,所选之人非冷面不可治吏治、盈国库。很明显,如此之多朝臣异口同声谏立胤禩,要说他没有结党营私,鬼都不信。而朝廷吏治腐败败就败在这群结党营私的朝臣手里,而且还是汉臣居多,满汉一家对康熙心里来说那就是笑话。

而反观四皇子胤禛,颇喜佛法,大有一番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立山中与世无争的样子。当然,只是与世无争,康熙还不至于垂其青眼。雍正的能力着实不差,不论是黄河水患还是追缴国库欠款,但有康熙交代下来的差事,都办的干净利落。在一众皇子勾心斗角浮沉在权力漩涡之时,唯有胤禛还能做个与世无争的局外人替康熙办实事,用佛法的道理替康熙排解心中烦懑。

康熙心中不禁回头一想,胤禛才能出众,加上他常年熏学佛法,内心沉稳冷面,拿来治理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刚好受用。

(雍正)

《清实录》载,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傍晚,康熙临驾赐给胤的圆明园,父子两人在牡丹台下把酒小酌,一抒朝事烦闷。胤禛借机对康熙说“您的两个孙子还没有拜见过您呢,他们私下里特别崇拜您,尊您为大清第一巴图鲁!”

康熙闻之大喜“是嘛,上次走后我听侍卫说你的两个儿子中有一个读书十分厉害,我也正想见见他们!”

于是弘历(乾隆)、弘昼兄弟二人便拜见了康熙。康熙一见弘历便慢慢放下了酒杯,只见弘历长得清秀健朗,双眸秋水泛光,骨子里透着一股子灵气与静气,与同样拜见自己显得窘迫愚讷的弘昼相比,弘历举止从容而又高贵,令康熙眼前一亮。于是,特宠弘历随侍身旁坐下,考究其功课,又发现其功课异于常人的优秀,且眼界丝毫不像是12岁的孩童,泛着股帝王之气。


(乾隆)

此次回去,康熙琢磨了几天便差太监来要了弘历生辰八字,解之以为大吉王者之像,又过了几天,索性令人宣旨将弘历带入宫中,自己要养育弘历于宫中。

康熙六十一年的夏、秋将近五个月时间,康熙与弘历爷孙两几乎形影不离,出同车,入同坐,吃同桌,寝同床,乃至与一班军机大臣商量朝事时也让弘历随侍身边。

康熙六十一年八月在永安莽喀围场,弘历熊口逃生让康熙惊叹于其造化,回京便去了热河赐胤禛园狮子园见弘历生母钮枯禄氏,观之以为大福之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崩逝畅春园,传位皇四子胤禛。

康熙如此厚爱关注弘历,怕是傻子也看得出来他的用心,雍正如何能不明白?


不书公子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的健康每况愈下,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确立接班人。康熙对大臣说,我也很着急,但立储是国家大事,关乎国家未来,不可草率。接着他又说,我会尽快确定人选并告诉大家。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康熙没有公布皇储人选,而是对大臣们说,我的身体好多了,不用急于选定接班人了。他还说,皇子们各有优点,过早选定接班人,会造成皇子们与太子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愿意再看到,他们为争夺储位,打的不可开胶的样子了。

这时的康熙有了秘密立储的想法。雍正后来的秘密立储就是从这儿学来的。那么这时康熙有没有意定接班人?他心里的接班人又是谁呢?




当时,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毙鹰事件彻底被康熙排除,真正的竞争者就剩下十四阿哥胤祯和四阿哥胤禛。这时康熙的心里应该是偏向十四阿哥胤祯,为什么这么讲?有事例可以说明。

康熙秘密立储的想法公布不久,西北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派十四阿哥出征,封大将军王,出征时康熙亲自送行,王公大臣列队,声势浩大。此时的大清朝,除了西北基本稳定,能平定叛乱,救国家于危难,说明有能力,同时也有了功劳,理应成为接班人。当时朝廷上下大都这么认为,雍正的亲妈乌雅氏也是这么认为的,她一直认为雍正抢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

康熙应该也是这种想法。在康熙看来,四阿哥胤禛从来就没有觊觎过皇位,通过打击,八阿哥胤禩也老实多了,将来可以让胤禛、胤禩辅佐胤祯。现在主要任务是培养他,康熙安排十四阿哥西北平叛,可以控制军队 ,建立功勋,历练能力,树立威信。



十四阿哥不负众望,取得了西北战场的重大胜利。不过他也失去了很多。他在西北期间,京城里有很多大事,康熙都安排雍正代办。康熙对四阿哥胤禛关注多了,安排胤禛办事多了,加之胤禛办事干净利落,情感上必然偏向胤禛。

康熙六十年,西征好几年的十四阿哥回京述职,这是胤祯最后的机会,胤祯并没把握住。康熙最反对结党,但是他却让胤祯和隆科多搞好关系。可是胤祯并没有明白康熙的意思。康熙看到率性的十四阿哥政治敏感度太低,不适合当接班人,放弃了他,几个月后让他再次回到前线。

按常理,西北战场虽然没有彻底平定,但也平静了下来,有一个年羹尧就可以了,没必要皇子再去。此外,康熙已近七十岁了,虽然感觉身体还好,但是人过七十古来稀,随时会被阎王收去,放接班人在身边才便于安全过度。还有,接班人打仗能力重要,行政能力更重要,此时的十四阿哥胤祯更需要在朝中锻炼。这些康熙清楚,胤禛也清楚。



康熙再次派十四阿哥胤祯回西北,虽没有直说,也等于告诉了四阿哥你就是接班人了。为什么不明确告诉胤禛呢?这是康熙手腕,我始终拥有改变主意的权力,不听话就换了你。

个人观点,欢迎吐槽!


豫有得


康熙二废太子是在康熙五十年,距离第一次废太子3年,距离康熙驾崩11年。而康熙连续11年不立太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考察人选,二是保护储君。



1.关于人选,虽然号称九子夺嫡,但能够报名投标的只有3个,老四,老八,老十四。

这三个人,应该说各有所长,谁接班都有利有弊。

用老四,康熙担心过于严厉苛刻,弄不好会对兄弟斩尽杀绝。正因如此,老四可以把康熙朝后期的积弊根除,重振朝纲。

用老八,康熙担心过于手软,贪腐之风把大清的根基啃了。正因如此,老八可以把兄弟们和大臣们安抚得很好,虚度荣华。

用老十四,康熙担心受奸人蒙蔽,成为一个受人驱使的傀儡。正因如此,老十四可以由四哥八哥辅政,从而相互牵制。



2.关于秘而不宣,康熙在二废太子时,埋了一颗闲棋冷子,看为谁所用了。

康熙有南巡的习惯,每次都喜欢带着老十三胤祥,那时太子仍然本份,所以没人会多想,只是羡慕罢了。

可奇怪的是,从第一次废太子开始,老十三也失宠了,康熙再也没怎么搭理他。当所有人都习惯没有老十三的日子时,康熙走了,雍正来了,老十三当上议政王了,跌碎一堆眼镜。

联系起来看问题,康熙策划这步棋很久了,只是不会明说罢了。那么,老四是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



前面说了,几个儿子用谁都是有利有弊,让康熙拿不定主意,怎么办,老皇帝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第三代身上,所以,把弘历接进宫,亲自调教了一段时间。

话说到这,一切都明白了,所谓的雍正改遗诏纯属政敌制造谣言。那么,为什么雍正要重用隆科多和老十三这些人呢?

原因很简单,除了这些人,他无人可用。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当雍正江南筹款筹粮成功,并接下摧比国库欠款任务时,康熙已经默定了这个皇位继承人。所以开始对他进行有意保护和考察。一是圈禁做事激烈冒进的老十三,一来怕他连累胤禛,二来耗一下老十三的锐气,为胤禛留下一个擎天保驾之臣。二是利用西北平叛支走老十四,因为老十四掌兵部,他在京里就是传位胤禛,他也坐不住,所以把他支走。第三,打压八王党,免去老八的铁杆上书房首辅佟国维。第四、自觉自己身体撑不下去了,免去胤禛、胤禩、上书房等重臣职务,为胤禛继位立下势,胤禛继位后给这些人官复原职,这些人还不得好好的给雍正做事吗?第五、选隆科多做九门提督,并留下后手,在张廷玉手中留下制裁隆科多的诏书,确保隆科多不会被老八拉拢倒向老八。第六、临终前稳大局给胤禛登基创造条件,出了死鹰的大事连查都没有查。弥留前派张五哥接胤禛,对他进行最严密的保护。

康熙也在明里暗里向胤禛传递信息,暗示这大位是你的不要操之过急,最明显的就是康熙顶着弘历练乌先生写的诗句,电视中的胤禛看到这一幕表演很到位,有惊讶,有暗喜,康熙大帝谁呀,能骑在他身上,那不也是龙吗?所以,雍正这时候就吃下定心丸了。


一村文艺


康熙在一废太子时,乘机打压了八爷党,这已经宣告八阿哥胤禩已经没有机会得到皇位,除非政变或兵变!而二废太子时,有圈禁了大阿哥,这也宣告了大阿哥也没有机会得到皇位了,同时也圈禁了十三爷,这样一来有能力和资格争皇位的也只有:三阿哥,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其它皇子有的没能力,有的没兴趣,再有的太小。而三阿哥是是个读书人,也没有啥势力,唯一的长处就是数他年龄大,他现在相当于“皇长子”。但是朝中和其他皇子能都很清楚三阿哥也不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有能力继承皇位的只有四阿哥和十四阿哥!



而早在一废太子后,十四阿哥就负责兵部,手机已经很有权力,二废太子时,十四阿哥偷偷陷害太子伪造太子手谕,已经被康熙发觉,只不过没有挑明,把锅让十三爷给背了!等到了后来西北有兵事有委任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这时的十四阿哥威风极了,很多人都感觉康熙最看中十四阿哥,将来一定传位给他!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这时的四阿哥自己也糊涂了!他也感觉康熙看中十四阿哥,但是经过邬先生的分析,康熙内心里看中是四阿哥,要知道这时的四阿哥是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管理保护皇宫的侍卫等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后来雍正推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有提议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等,都顺利被批准了,要知道在康熙眼里十四阿哥是四阿哥的亲弟弟,而年羹尧是四阿哥府里出去的家奴,这些人都不会伤害到四阿哥继位当皇帝的。



直到有一天四阿哥进宫找康熙,虽然发现小弘历骑在康熙脖子上写字!想想历史上有几个人能骑在皇帝脖子上,也就是骑在龙脖子上,这样的人将来要是不当皇帝还当啥呢?再有就是小弘历让康熙把他扶稳了,对于康熙咋样才能把弘历扶稳呢?只有把皇位传给弘历的父亲,没有比这再稳的办法了!看到这一幕,四阿哥满脸都是笑,还特意照了下镜子,怕自己得意忘形呢!然后没有打搅康熙和弘历爷孙俩,转身轻松的走了,直到这个时候,四阿哥胤禛才知道将来皇位一定是自己的!



康熙就是用单独培养弘历的办法,最直接最简单的告诉胤禛,弘历将来要当皇帝,你呢自己就意会吧!要知道康熙有九十多个孙子,而单独培养调教的孙子只有弘历一个人!而四阿哥看到弘历骑在康熙脖子上的一幕,也就明白康熙的意思了,明确告诉康熙以后的皇帝,是谁了,也告诉他再下一代的皇帝是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