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改革後拿到手的錢變少了?經濟學家呼籲:降稅費已是當務之急

近日,朋友圈廣泛流傳著一張降稅前後到手工資對比表顯示,降稅後到手工資反而比降稅前少了。

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钱变少了?经济学家呼吁:降税费已是当务之急

記者注意到,對比表中降稅前後的工資支出不難發現,最大的變化來自於社保扣費;而社保繳費之所以出現大幅增加的根源在於繳費基數出現了變化,對比表中減稅前的繳費基數是最低工資,減稅後的繳費基數是實際工資。

按照最低工資來繳納社保到底合不合規,企業如何利用規則來降低社保繳費基數,降低社保繳費基數對個人是否有利等問題都是大家最為關心的焦點。

社保、個稅繳費應該怎麼交?

個人所得稅繳費是有明確的固定的公式,以即將實施的個稅法為例,應稅所得=年度收入-6萬元(起徵點)-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社保繳費同樣有非常固定的繳費比例,國家有明確規定,各地也有明確的標準,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資收入為繳費基數。職工工資收入高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00%為繳費基數;職工工資收入低於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60%的,以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職工工資在300%—60%之間的,按實申報。

雖然各地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但絕大多數職工工資都是處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60%-300%之間,也就是處於“如實申報”的要求之下。

以北京為例,2017年度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為101599元,月平均工資為8467元,其社保繳費基數的上限是25401元。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的職工繳費基數下限按照北京市2017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3387元/月)確定;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職工,繳費基數下限按照北京市2017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5080元/月)確定。

一些企業在社保繳費上鑽空子

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為員工高標準繳納社保成為了一種“負擔”,因為在社保繳費中,企業的繳費比例一直是佔到大頭,且無法獲得看得見的收益。

以社保中最大頭的養老保險為例,職工個人繳納工資的8%,在經過階段性降費後企業一般繳納個人工資職總額的19%。在五項社保繳費中,企業支出的比例大概是職工工資的30%左右,意味著職工月入10000元,企業需要承擔3000元左右的社保支出,這也造成了很多企業開始鑽空子。

足額繳納社保對個人是利還是弊?

從工資條上來看,足額繳納社保意味著每個月從個人收入中扣除的錢會更多,個人每個月拿到手的錢會更少。但是,這筆賬並不能簡單地這麼算。

以基本養老金為例,養老金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退休後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其中,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本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從公式上不難看出,基本養老金多繳多得的原則體現得較為明顯。

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钱变少了?经济学家呼吁:降税费已是当务之急
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钱变少了?经济学家呼吁:降税费已是当务之急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钱变少了?经济学家呼吁:降税费已是当务之急

新聞多一點

社保由稅務部門徵收

降稅費已是當務之急

明確社保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將改變當前“雙重徵繳”體制的矛盾,提高徵繳效率,降低徵繳成本,擴大社保覆蓋面。長期看有助於縮小各地社保費率和繳費基數的差異,促進全國統籌的實現。然而,如果不同步調降費率,就將被動提升企業的經營成本,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負面影響會更加突出。

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钱变少了?经济学家呼吁:降税费已是当务之急

提高企業和個人的稅費負擔

首先,將規範社保繳費基數。

社保繳費基數一般是本人上一年工資,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並以上一年社會平均工資的3倍和60%為上下限。根據2018年《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社保繳費基數完全合規的企業僅佔27%,31.7%的企業按照最低標準繳費。參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數據,2017年實際繳費費率21.6%,低於28%的全國標準。實際繳費基數是上一年社會平均工資的77%,但是扣除以下三個“合規”原因影響後,全國平均的繳費基數應該是88%:1)少數省市自主降低繳費費率或者降低繳費基數;2)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為20%;3)收入超過社平工資三倍的人員實際繳費比例會低於標準,而收入低於社平工資60%的人員則會高於標準。

按規定基數上繳社保費影響範圍大,會使參保企業整體的社保費成本提高14%。從社保白皮書來看,73%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2017年企業繳納的社保費合計約5萬億,也就是說,繳費基數規範化會增加社保徵繳收入約7000億,調整至工業企業口徑將拖累利潤總額下滑3%;個人的稅後工資降低1.3%。不過不同企業和員工受影響程度不同,以前人為把繳費基數降得越低的,受這個政策的衝擊也就越大。

其次,社保覆蓋面可能擴大,意味著繳費範圍的擴大。2017年底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約2.9億,對比4.2億的城鎮就業人員,覆蓋率為69%。根據《勞動法》“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由稅務部門徵收社保費可能進一步提高覆蓋率。以浙江和廣東為例,社保費改為地稅全責徵收後,參保職工人數加速增長。靜態測算覆蓋率每提高5個百分點,將增加社保徵繳收入約4000億元,調整至工業企業口徑將拖累利潤總額下滑1.5%。分省份來看,中西部一些省份以及個體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覆蓋率較低,可能受這次政策影響比較大,而廣東、浙江和廈門已經由地稅全責徵收,受影響較小。

降稅費已是當務之急

下調6-8個點或能降低從嚴徵收對企業的影響。

過去幾年徵繳力度的提升抵消了降費給企業減負的影響,企業的實際社保負擔反而在上升。基本養老保險的實際費率從2014年的19%升至2017年的21.6%,其中2017年大幅上升2個百分點。強制性的社保繳存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稅負,現在社保費改由稅務部門徵收,就更是如此。根據世行數據,中國企業綜合稅率排名12/189,其中社保稅負排名2/189。考慮五險一金後,我國企業的用人成本是員工工資的1.4倍,個人的稅前收入是工資的58%(假設25%的稅率)。如此高的社保繳存比例再加上從嚴徵收會增加企業的負擔,不利於企業經營和投資,降低個人的可支配收入,不利於消費,企業還可能為了降低成本而減少僱員,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負面影響更加突出。

劃轉國資充實社保為降稅費創造了空間。計算顯示目前社保實際費率可能比全國標準低5ppt;已執行地稅全責徵收地區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比全國低6-8ppt。根據社保白皮書調查,27.34%的企業希望費率“降低8~10個百分點會更加合理且能做到合規”,佔比最大。(梁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