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與性別,剩女有關擇偶的理論

社會學對擇偶行為的研究涉及到各個方面,對擇偶行為規律性的揭示是為了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對婚姻進行指導。因此,經過長期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關擇偶的理論,我們可與用來深化自我認識,同時為婚姻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幫助。

婚姻與性別,剩女有關擇偶的理論

1、同類匹配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 W·古德認為:“兩個家庭所接受的聯姻的條件往往是雙方在經濟上或社會上門當戶對。”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的年齡、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所持有的價值觀相似或相近的異性為配偶。“一切擇偶制度都傾向於‘同類匹配’,即階級地位大致相當的人才可結婚。如果不考慮選擇具有類似社會背景的人做配偶,婚姻就缺乏堅實的基礎。”

這一理論大致與中國傳統的“門當戶對”說法相同。傳統的門當戶對指男女在擇偶時往往會相互考慮對方家庭財產的多少、門第的高低是否匹配,社會地位以及名望的高低可否相當。門當戶對是中國封建社會婚姻的基本形式和規則,那是因為傳統的中國家庭更為注重婚姻的穩定,男女雙方都及其重視婚姻的擇偶問題,認為擇偶的得當與否關係到婚姻的幸福和美滿。

婚姻與性別,剩女有關擇偶的理論

2、資源交換理論

我們這裡說的“資源”是指社會資源和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包括權力、地位、社會聲望、財富及人際網絡等;個人資源包括身形相貌、個性、人品等。將資源交換理論應用於擇偶領域是指人們會為某一特定的異性所吸引,是由其能提供的資源所決定的。

一些研究表明,權力資源對於男性和女性在配偶選擇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高地位和高收入及具備其他優秀條件的男性明顯意識到他們有吸引高價值女性的能力。同時,一些研究機構對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女性,如醫生、律師、大學教授等進行調查後,發現她們仍偏向尋求地位和資源與她們處於同一水平或超過她們的男性。這說明,權力和地位等因素對女性擇偶偏向的影響不大。在現代日趨平等的社會中,女性對社會資源的重視程度並沒有減少。

進化心理學對上述現象是這樣解釋的:在人類進化史的大多數時期,女性很少能夠自如地掌控社會資源,於是,長期的進化壓力使女性形成對高地位、高權力男性的偏好,使女性傾向於認為高地位、高權力的男性更具有吸引力。

婚姻與性別,剩女有關擇偶的理論

​3、擇偶梯度理論

擇偶梯度理論是指男性擇偶向下找,女性擇偶向上找。因此女性在學歷上和職場上每上一個臺階,在擇偶中可選擇的餘地就越小。所以現代都市婚姻出現明顯的性別分化——高層次的女性和低層次的男性都面臨著擇偶困境。通俗地講,自身條件為四十分的女性在擇偶時往往會找六十分的男性,六十分的女性就會找八十分的男性。以此類推,八十分的女性需求一百分的男性。而完美的滿分男人卻又不存在,因此八十分或者更優秀的女性就無奈地“剩下”了。同樣剩下的還有位於天平另一頭低端分值的男性。

擇偶梯度效應表現在男性身上是降低效應,男性不願意選擇在年齡、學歷和收入上高於自己的女性為伴侶。擇偶梯度效應表現在女性身上是提高效應,女性尋找伴侶時都願意選擇比自己年齡大、比自己學歷高和收入高的男性。因此,自身條件優秀的女性在擇偶時的範圍反而變得狹窄,都市中年齡高、學歷高、收入高的“三高”剩女群體便是一個有力的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