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性别,剩女有关择偶的理论

社会学对择偶行为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对择偶行为规律性的揭示是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对婚姻进行指导。因此,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关择偶的理论,我们可与用来深化自我认识,同时为婚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婚姻与性别,剩女有关择偶的理论

1、同类匹配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 W·古德认为:“两个家庭所接受的联姻的条件往往是双方在经济上或社会上门当户对。”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相似或相近的异性为配偶。“一切择偶制度都倾向于‘同类匹配’,即阶级地位大致相当的人才可结婚。如果不考虑选择具有类似社会背景的人做配偶,婚姻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这一理论大致与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说法相同。传统的门当户对指男女在择偶时往往会相互考虑对方家庭财产的多少、门第的高低是否匹配,社会地位以及名望的高低可否相当。门当户对是中国封建社会婚姻的基本形式和规则,那是因为传统的中国家庭更为注重婚姻的稳定,男女双方都及其重视婚姻的择偶问题,认为择偶的得当与否关系到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婚姻与性别,剩女有关择偶的理论

2、资源交换理论

我们这里说的“资源”是指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社会资源包括权力、地位、社会声望、财富及人际网络等;个人资源包括身形相貌、个性、人品等。将资源交换理论应用于择偶领域是指人们会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能提供的资源所决定的。

一些研究表明,权力资源对于男性和女性在配偶选择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高地位和高收入及具备其他优秀条件的男性明显意识到他们有吸引高价值女性的能力。同时,一些研究机构对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如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等进行调查后,发现她们仍偏向寻求地位和资源与她们处于同一水平或超过她们的男性。这说明,权力和地位等因素对女性择偶偏向的影响不大。在现代日趋平等的社会中,女性对社会资源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减少。

进化心理学对上述现象是这样解释的:在人类进化史的大多数时期,女性很少能够自如地掌控社会资源,于是,长期的进化压力使女性形成对高地位、高权力男性的偏好,使女性倾向于认为高地位、高权力的男性更具有吸引力。

婚姻与性别,剩女有关择偶的理论

​3、择偶梯度理论

择偶梯度理论是指男性择偶向下找,女性择偶向上找。因此女性在学历上和职场上每上一个台阶,在择偶中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小。所以现代都市婚姻出现明显的性别分化——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择偶困境。通俗地讲,自身条件为四十分的女性在择偶时往往会找六十分的男性,六十分的女性就会找八十分的男性。以此类推,八十分的女性需求一百分的男性。而完美的满分男人却又不存在,因此八十分或者更优秀的女性就无奈地“剩下”了。同样剩下的还有位于天平另一头低端分值的男性。

择偶梯度效应表现在男性身上是降低效应,男性不愿意选择在年龄、学历和收入上高于自己的女性为伴侣。择偶梯度效应表现在女性身上是提高效应,女性寻找伴侣时都愿意选择比自己年龄大、比自己学历高和收入高的男性。因此,自身条件优秀的女性在择偶时的范围反而变得狭窄,都市中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剩女群体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