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軍事領域一字之差可能導致無數軍人失去生命

近日,由於國內某知名大學校長在校慶演講中讀了錯別字從而在網民中泛起陣陣漣漪。其實,以中華漢字之多姿多彩,包括學富五車者在內許多人都可能出現讀錯音、寫錯字的現象,人非聖賢嘛。因此,大家在“呵呵”之餘,實無必要在此細節上耗費過多的精力。

不過,筆者認為,對“錯別字”現象的理解與“容忍”並不適用於一個特殊的群體,軍人!換言之,那些從事與戰爭相關的人應該離它越遠越好。因為,這種不經意的疏忽可能導致無數軍人失去生命,甚至會扭轉整場戰爭的進程。

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僅僅在中國近代戰爭舞臺上,因“錯別字”而產生的戲劇性事件還真不少。

唐頭橋還是唐橋頭?一字之差險些令軍長掉了腦袋。

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薛嶽的一字之差險些讓下屬丟了腦袋

1937年11月23日,奉命衛戍首都南京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三軍軍長鄧龍光接到第三戰區長官部的命令,要其率部趕到無錫並接受第十九集團軍指揮。鄧軍長剛到無錫便接到集團軍司令薛嶽的命令,要其入夜後佔領無錫東北X處至唐橋頭之線陣地。鄧龍光遵令完成部署後向司令部彙報該軍進佔陣地情況。不曾想,薛嶽在接到電話後暴跳如雷,一個勁兒地大罵鄧龍光違抗軍令,說要槍斃他。

一頭霧水的鄧龍光趕緊問,“為什麼要槍斃我?”薛嶽厲聲問道,“誰叫你佔唐橋頭?”鄧趕緊說,我有命令為依據。一看自己簽發的命令,薛嶽啞口無言。原來,在無錫的東北有唐頭橋和唐橋頭兩個不同的地方,薛嶽本來的意思是要八十三軍進佔前一個,但在下命令時錯寫成了後一個。這個誤會,讓鄧龍光軍長差點兒掉了腦袋不說,還加速了無錫城的淪陷。

沁陽還是泌陽?直接扭轉了中原大戰的進程

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一字之差導致了西北軍輸掉了中原大戰

與僥倖逃過一劫的鄧龍光軍長相比,下面這位西北軍的參謀就沒那麼幸運了。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聯手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為了儘快消滅蔣軍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閻馮兩軍召開了聯席軍事作戰會議,決定雙方各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在河南沁陽縣會師,然後合力圍殲敵人。散會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了一份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

到了約定日期,準時趕到沁陽的閻錫山部隊左等右等,就是看不到對方的影子。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閻軍趕忙打電報詢問馮玉祥。查實後得知,那個作戰參謀在撰寫命令時粗心大意,把“沁”字多寫了一撇,成了“泌”字。偏偏河南還真有“泌陽”這個地方,只不過不在北部,而是在該省南部。那裡,離蔣介石重兵駐防的湖北不過幾十公里。這個一字之差,不僅使得馮軍的目的地由“沁陽”變成了“泌陽”,更使得馮閻聯軍因此失去了勝利的機會。最終,那位參謀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古縣還是故縣?日軍飛行員的疏忽令朱德化險為夷

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粗心大意令日軍消滅朱德總部的企圖落空

1938年4月,侵華日軍發動了所謂的晉南攻勢。一個偶然的機會,敵人指揮官得知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就帶著一支小部隊在古縣附近活動。為能徹底消滅八路軍總部,日軍決定出動轟炸機來對付朱德。很快,十幾架滿載炸彈的轟炸機被派了出去,將目標炸成一片火海。

正當日軍指揮官們驚喜若狂地忙著“祝捷”的時候,從前方傳來消息,朱德仍在指揮部隊作戰。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日軍飛行員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把安澤縣的古縣鎮和屯留以北的故縣兩個地方弄混了。這樣一來,雖然故縣被炸,朱德及八路軍總部機關卻因在古縣而安然無恙。

“是一師”還是“十一師”?黃克誠贛州歷險記

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相比之下,黃克誠在贛州城南的經歷更為驚險。

在我軍將帥之中,利用敵人的“一字之差”而脫險的還不僅僅是朱德元帥。

1932年初,由於攻堅武器缺乏,使得紅軍久攻贛州城不下。隨著敵人援軍的陸續到達,圍城紅軍陷入強敵內外夾擊的險境。一天夜裡,四下槍聲大作,敵人的總攻開始了。危急時刻,紅一師政委黃克誠急忙指揮趁著夜暗向外突圍。主力脫險之後。黃克誠沒有馬上離開,準備繼續搜尋那些被打散的幹部戰士。

由於黑夜辨不清方向,黃克誠誤入南門外的敵人飛機場。當聽到敵人哨兵喝問“哪一部分”時,他隨口答到:“是一師的。”就是這句漫不經意的回答,令其死裡逃生。原來,當時國民黨軍增援贛州的部隊中有羅卓英的第十一師。當機場哨兵聽到黃克誠的答話,將其誤認為是第十一師的人,便放鬆了警惕。而已經反應過來的黃克誠趁機離開南關機場,來到城南的一座山上,重新回到自己的隊伍上。

從校長的“錯別字”說起——漫談戰史領域的一字之差

對於“一字之差”的危險性,劉伯承元帥有著清醒的認識。

以上這幾個“一字之差”的小故事,對於生活在和平環境下的人們來說,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但對那些時刻在刀尖上度日的軍人來說,還是離其越遠越好。因為它意味著犧牲,孕育著失敗。對於“一字之差”所帶來的危險性,劉伯承元帥有著清醒的認識。戰爭年代,他曾借“數樓梯”的故事來婉轉提醒粗心大意的年輕參謀,要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劉帥的“心細如髮”值得後世的軍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