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聽別人把話說完不斷章取意是修養

1

會說話就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早就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著名文藝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則說:“一人之辯勝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獅。”

由此可見,會說話,是一個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能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有一天,他兒時的一個夥伴來京求見。

那人一進大殿就大禮下拜,高呼萬歲,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蔡將軍。”

朱元璋聽完他的這番話,心裡非常高興,重重地封賞了這位老朋友。

消息傳出,另一個當年一塊放牛的夥伴也找上門來了,見到朱元璋,激動萬分。指手畫腳地在金殿上說道:

“萬歲,你不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蕩裡,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裡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也潑在泥地裡,你只顧從地下抓豆子吃,結果把紅草根卡在喉嚨裡,還是我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紅草根帶進肚子裡。”

當著文武百官的面,這番描述讓朱元璋又氣又惱,哭笑不得。

孔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老子則曰:“大辯若訥。”

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2

會聽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修養。會聽不只需要耳朵,更需要用心。

卡耐基說: “對和你談話的那個人來說,他的需要和他自己的事情永遠比你的事重要得多,在他的生活中,他要是牙痛,要比發生天災數百萬人傷亡的事情還更重大;他對自己頭上小瘡的在意,要比對一起大地震的關注還要多。”

所以,如果我們必須要學會善於利用我們的耳朵,做個懂得傾聽的人,成為別人的一個忠實的聽眾,如此一來,對方一定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對你產生好感,願意同你建立人際關係。

相反,而當別人說話時,你不用心聽,或者也搶著說,就會使對方就失去說話的興趣,以後也不願意再和你交談了。

善於傾聽,是一種大智慧。

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繫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物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主持人與觀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分親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讓林克萊特聽到了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

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然,善於傾聽,也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3

吉普林在《演說》一書中說:言語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的藥方。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

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說他自己的事,是一種涵養。

認真對待說話與傾聽,用心說話,用愛傾聽。

說話不難,會說話不易;傾聽不難,善傾聽不易。

會說和會聽這兩種難得的處世智慧,我們應當謹記而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