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柔美的楷书

虞世南,初唐大家,历代评论几无浊语,尤其楷书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几乎尽是誉美之辞,称其用笔“圆浑湿润而不露圭角”,“内含外刚,立意沉粹”甚者,将虞书比之大自然的绝胜处,“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最柔美的楷书

虞世南书法延之今日,学者虽未必趋之如鹜,但也和历代现象一样,提及《孔子庙堂碑》,没有一个人敢说此帖不能写的。虞世南的字好到一千年来都是赞赏,所以楷书学习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是用不着考虑的绝佳途径。

《孔子庙堂碑》的艺术特色,清人莫云卿的评语可谓贴切,“气秀色润,意和笔调,外柔内刚,修眉母喜”。一个帖本拿到手上,要取其精髓,弄个水落石出,这第一步总体风格的把握就显得特别重要。翻开《孔子庙堂碑》帖本,映入眼帘的是一股中和之气,悠然妙笔,移步都是大家姿态。看了时间长了,这悠然自得的情趣会生出动人心魄的激动,这激动的产生,很多缘自于安静中逸气出,有意外之笔油然愉悦,读帖是非常重要的,既要看清微妙的笔划形成,宏观的总体气息的把握也绝对不容忽视。

最柔美的楷书

莫云卿称虞字“,意和笔调,外柔内刚”,既有大处风格的内容,也有点画造型技术层面的指导。至于董其昌瓶虞世南用笔,说虞书“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则完全是告知落笔要动作清楚,干净利落。我学书三十余年,虽言“正行草隶”都有涉及,但如论成绩,当数楷为第一,大楷学欧、柳、颜,小楷师钟、王和宋克。但近几年,大楷、中楷、小楷,则齐力虞世南的《庙堂碑》。反复临摹之余,在技法上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舒缓行笔,是把握虞书的悠然气息的关键。

《孔子庙堂碑》每一笔都是安静的,那些出人意料的神奇之笔也写得安详宁和,把意趣做得不激不厉,尤其幽雅惬意——流露心中的愉悦。所以临《庙堂碑》不宜匆忙,一落笔即作快速动作者,已经和虞世南风马不相及。

最柔美的楷书

二、落笔即折是写出虞世南的既厚实又飘逸的线条的用笔关键。

按一般大楷三公分的界定,《孔子庙堂碑》当属典型的中楷字。但区别大小楷主要不在字的大小,线条随意性及起笔的轻重,是大楷小楷用笔的分水岭。大楷线条端庄,起笔切口明显。《庙堂碑》在这一点上,与晋唐小楷随笔赋形的轻松随意是有明显差别的,(当今擅小楷者用同法写大楷,其水准远逊。大、小楷此处用笔的不同,不可不深思)《庙堂碑》有明显的大楷用笔的方法,字形也明显大于钟、王小楷,此帖为中楷典型是为定论。《庙堂碑》既为中楷,用大楷法的落笔即折不可不知。临摹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尖尖落笔,或者斜面和方口,都应该有落笔即折的感觉。动作有大小,轻重有不同,一折而笔毫齐正,写《庙堂碑》这起笔动作要驾轻就熟。

最柔美的楷书

三、其他注意细节:

1、“撇”笔一般都写得直,而且整个线条的粗细较为平均;

2、“点”的造型在不同位置千姿百态,异中较外相同的是起笔尖而收笔圆;

3:改变方向的转弯和起笔即折的用笔方法相同。

史书记载,虞世南练字“用功甚勤,尝被中画腹书”,想见一代艺术巨匠都是寒窗苦练,几十年坚持无一怠意。郭沫若说,天才是因为勤奋地开掘才变为天才的。因此学好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首先要有虞世南的废寝忘食,才可能有《孔子庙堂碑》的深远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