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在听课时,我发现孩子们手上都拿着一本《教材详解》,老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忙乱的翻阅《教材详解》寻找答案。我很疑惑,为什么老师要让孩子们手捧《教材详解》去学语文呢?我问孩子们:“如果你们手上没有《教材详解》该如何入学语文呢?”孩子们笑而不语。很显然,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我的问题。或者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学语文。

听了一节诗歌教学,一节散文教学,听完后那种压抑的心情真是不好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把诗歌、散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弄得满目创痕,就连现代诗每一字、每一句都去解读它的意义,无端生有的去拓展延伸,真的就需要这样做吗?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我看到初中学生的语文作业仍然是课后习题的重复,生字、新词的抄写,我很茫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的语文学习依然停留在课后题与文字层面上?

我看到初中学生的作文章法混乱,语句不通,错字满篇,书写潦草,我很难过。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从三年级学开始写作文,直至到了初中却连一篇简单的写人叙事的作文都难以完成?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我随便列出来一些书目的名字去问孩子们:“同学们,《爱的教育》、《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你们读过那些?”只有少数孩子说自己读过其中一部分,其余的孩子们都摇头不语。我不知道,为什么九年级的学生竟然连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都没有阅读,更别说扩大课外阅读量了。

我问八年级的学生:“你们平时搞语文活动多不多?”

孩子们怯生生的问我:“哪些活动算是语文活动?”

我说:“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都算。比如:演讲,读书节,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话剧、成语接龙、办班刊,辩论赛,对对联,汉字听写……等等”

孩子们不确定的说:“嗯,搞过一些,不经常搞。”

我说:“你们喜欢语文活动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喜欢!”

很显然,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很单一,基本上就是上语文课,做语文作业,填写语文练册。我很疑惑,难道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这样的骨瘦如柴吗?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原本风韵唯美的语文,却变得如此无情乏味?原本锦绣厚重的语文,却变的如此干瘪粗糙?似乎只有课本、考卷、练习册和古板机械的移植标准答案才是语文;似乎只有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解析课文才是语文;似乎只有死记硬背诗词、文言、作者、作品才是语文;似乎只有拼音写汉字、组词造句、词语搭配、修改病句、仿写句子、判断正误才是语文……

这是语文吗?语文怎么了?语文教育怎么?

有人说:“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我说:语文就是“人学”,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培养人的文化底蕴,教人如何去做人。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多的是思想、情怀和文化,是对生命力量召唤,对人格魅力的感化,对灵魂的洗涤。语文是正义,是人性,是真诚,是品德,是激昂向上的精神,是回归生活、回归人类的本真。

如果语文教育没有诗意,没有母语的根基,只把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简化成非此即彼的科学工具论,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这也是无视生命,一种对人生的摧残。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最美的语文教育,少不了朗朗的诵读,少不了方方正正的文字,少不了激烈的争论,少不了激情澎湃的演说,少不了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少不了流畅地表达,少不了妙语连珠的赞扬,少不了富有个性的解读,少不了隽永美妙的文章,也少不了沉心静气的思考。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于漪老师说:“教文育人;学语文学做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一个整体。……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语文教育逃离了纯粹的考分,语文可能就活了;捧着书本用心、用情阅读,语文可能就活了;思想与思想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语文可能就活了;回归生活,回归精神,回归情怀,语文可能就活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积累、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知识得到增长,思想得到深刻,情感得到丰盈,提高能力,积淀素养,语文可能就活了。

语文教学何以能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