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

紫岳居


人与人之间,关键是对脾气。张廷玉虽然身为康、雍、乾三朝元老,但他仕途的巅峰,是在雍正年间。也就是说,与他最对脾气的,是雍正皇帝。

而乾隆皇帝与他的老爹雍正皇帝,其实并不对脾气。所以,乾隆皇帝与张廷玉也不对脾气。

乾隆皇帝和谁对脾气呢?和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康熙这个人,比较博大,能够与大部分臣工对脾气,或者说,即便不对脾气,他也能很好地使用这个人。

乾隆虽然处处模仿康熙,但骨子里达不到康熙的境界。乾隆只能使用自己喜欢的人——也就是对脾气的人。比如和珅。

张廷玉第一次惹恼乾隆,是他乞求告老还乡。

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臣,为你们爱新觉罗家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想告老还乡,安享晚年,过分吗?一点都不过分。

可乾隆感觉很生气。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伺候了我爷爷,又伺候了我爹,都伺候得挺好,现在轮到你伺候我了,你就告老还乡,怎么着,我不配吗?难道我比不上我爷爷和我爹啊?

事实上,他就是比不上。他既没康熙的仁,也没雍正的正。

张廷玉第二次惹恼乾隆,是关于他配享太庙的事情。

这个事情,是雍正皇帝生前许诺的。作为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事儿在张廷玉看来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就提醒乾隆:先帝许诺我死后配享太庙,你可不能违背先帝遗愿哦。

乾隆又生气了:怎么着,你不提醒我我还能忘了啊?你这是不信任我啊,我有这么刻薄寡恩吗?我的人品有这么差吗?

反正,张廷玉无论做啥,乾隆都觉得很生气。而此前,张廷玉无论做啥,雍正都觉得很高兴。

怎么解释呢?只能说张廷玉和雍正对脾气,和乾隆不对脾气。

反过来,你如果把乾隆的宠臣和珅放到雍正面前,我敢打赌,雍正早就把他杀了。无他,也是不对脾气。

这世间最不需要解释的,就是不对脾气。


趣谈秘史


乾隆不是不喜欢张廷玉,而是不喜欢雍正的老臣。这一点不仅是张廷玉,该有李卫等人。主要是办事风格不喜欢。但是相比之下,张廷玉还是挺受乾隆恩宠的!

按着现代人的说法,乾隆有点儿完美压迫症!他对臣下的要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没有瑕疵。这一点与雍正完全不同,雍正用人是别具一格的,只要能办事,什么方法都可以用,什么人都敢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用人理念!

在乾隆眼里,雍正留下的一干人等几乎就是歪门邪道!所以,从乾隆时期开始,他就不断的清洗政局,把各路人马该调换的调换,该革职的革职。这倒也符合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不过张廷玉算是雍正遗臣里为数不多没有瑕疵的人了。这一点跟乾隆很对胃口!所以,乾隆给他的恩宠也是很大的。乾隆爱出京,而出京后就把国都政要交给张廷玉处理,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说乾隆不喜欢张廷玉主要是受其告老还乡的曲解!在当时,张廷玉想要告老还乡,乾隆不准,多次挽留(也变相说明乾隆喜欢他);张廷玉则继续多次告老还乡,这让乾隆觉得很没面子,也觉得自己对他的恩宠竟然没有记在心里,这才有了罢官免罪回家!


优己


雍正临死的时候,在遗诏中吩咐乾隆:“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雍正说,张廷玉功劳很大,这个人心性纯朴,是一个绝对的忠臣,我保证他将来绝不会造反。他死后,你要让他配享太庙。

(雍正剧照)

张廷玉在乾隆当皇帝期间,确实像雍正说的那样,忠心耿耿,做事认认真真,谨小慎微。但是乾隆却百般看不上他,说他:“毫无建白,毫无襄赞。”还说他:“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

张廷玉见乾隆如此不待见他,就说要告老还乡。但是乾隆又不允许。不允许,又在工作中不断挑他的错,最后还把雍正皇帝向他许诺的,让他将来死后“配享太庙”的资格给取消了,把他撵了回去。

不过,张廷玉死后,乾隆又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乾隆对张廷玉的处理,为何这么奇怪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从乾隆的性格上找原因。

乾隆这个人是比较自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乾隆号称“十全老人”。意思就是自己什么都厉害,都行。既然他什么都行,自然不会听大臣的谏言。他可不是历史上唐太宗似的察纳雅言的人,他是自行布置工作,让大臣们执行就是了。

(乾隆剧照)

第二个例子,乾隆曾经对大臣说,当年他爷爷康熙皇帝之所以选中他爹雍正,是因为康熙看上了他,还把他带到宫里亲自抚养。正是因为康熙觉得皇位将来会传到他头上,才选择了他爹的。他这个话,显然是在说他自己比他爹还厉害。

我们知道中国是老人政治,都是祖先很厉害,咱们得听祖先的话。既然他比他爹还厉害,自然他爹安排的那些事,就不会执行了。

其次,乾隆不满张廷玉,因为张廷玉身上有个“顾命大臣”的标签。

中国古代有个怪现象,老皇帝临死前,都喜欢给儿子选顾命大臣。但是,选的这个顾命大臣,十有八九不成功。不是顾命大臣弄权专政,就是儿子想方设法把顾命大臣杀死,突围出来。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这样。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顾命大臣总会站在先帝的立场来对待新皇帝,要求新皇帝各方面都要向先帝看齐。新皇帝当然不愿意这样,所以和顾命大臣的矛盾往往非常突出。

张廷玉是雍正给乾隆配的顾命大臣。另外两个顾命大臣是鄂尔泰和允禄。鄂尔泰死得快,乾隆只在口头上威胁他:“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来不及收拾他,他就死了。允禄就很惨,乾隆说他和自己的竞争对象弘晳眉来眼去,把他“双开”。

(张廷玉剧照)

张廷玉最谨慎,但谨慎也是顾命大臣,也得整治。

第三,乾隆要体现自己对大臣们绝对的恩宠。

这个恩宠不是他爹给的,而是他给的。所以我们看到,雍正说,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乾隆偏偏想方设法抓他的不是,给他取缔。但是,取缔以后,等张廷玉死后,他又恢复。他的意思是说,看看,张廷玉这么糟糕,我居然还让他配享太庙,我这是给他多么大的恩宠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乾隆皇帝执政早期还算仁厚,中晚期就暴露了本性,原来他和他爹雍正一样的为人刻薄。张廷玉做官一辈子小心谨慎,战战兢兢,没想到到老了还是载了,载在了乾隆皇帝手里。话说张廷玉七十多了,就天天琢磨,我这一辈子服侍大清皇帝,伴君如伴虎,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好在没有什么污点,不如急流勇退,早点挂冠回家养老去吧。张廷玉这样一想,就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回家的想法。没想到乾隆听了张廷玉的请求,勃然大怒。为什么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呢?原来,张廷玉是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人,就是死后可以供奉一块灵位牌子,放在太庙里面,那里面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功臣,配享太庙是不得了的荣誉。乾隆皇帝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不高兴。

第一个,张廷玉是汉人,以一个汉人的身份配享太庙,乾隆不高兴。乾隆一直对满汉身份很注意区分,就是不接受满汉平等,在他看来,让一个汉人配享太庙,那真是侮辱了满人。满人皇族以后要是去太庙祭祖,不是要一同祭拜汉人了吗?这可真是别扭啊!

第二个,在乾隆看来,既然配享太庙是先皇下令的,朕也不能违背先皇的意思,但你张廷玉这个汉人居然不识抬举,想着退休,真是岂有此理!配享太庙,就得为我大清服务一辈子,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工作死在任上的劳模,才有资格配享太庙。你张廷玉享受如此荣誉,居然敢还没有咽气就打算开溜,你真是有负浩荡皇恩!

乾隆帝越想越气,从此就对张廷玉有了看法。张廷玉也就此走上一条被反复打压侮辱的灰暗之路,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被特别喜欢找茬的乾隆帝剥夺了配享资格。一个汉人大臣,地位再高,也不过是皇帝眼中的一条狗而已。


怀疑探索者


乾隆不是不喜欢张廷玉,而是所有汉臣在他眼里,都是下贱的奴仆!

这个问题与政治权谋无关,与帝王心理有染。

清廷对汉人控制,到乾隆朝时达到顶点。

经过他爷爷康熙的文功武治,再经过他爹雍正的铁腕狠治,到乾隆执政时,正是清廷最为舒坦的日子。

乾隆就是带着天生优越感登上帝王宝座的,本来少年得志,就难免轻狂,而他偏偏就有轻狂的本钱。

乾隆对汉臣的鄙视,到了何种地步?我们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乾隆对汉臣的称呼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字:尔!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你小子”。

想象一下这场面:一个毛头小伙子对着跪在面前的五六十的老头们,一口一个“你小子”,是何等的嚣张!

第二个例子:纪晓岚算得上是乾隆身边的小红人了吧。

但乾隆对他是怎么说的:你和那些唱戏的娼妓没多大区别,都是我闲着没事时消遣一下的人。

所以,乾隆是打心里就看不起汉人的,越是位高权重的汉臣,他越是鄙视!

而张廷玉,恰恰是当时汉臣里面地位最高的那个。

偏偏这个张廷玉是他爷爷留给他的政治遗产,给这老头配享太庙是康熙明确的,他还真拿张没办法。

乾隆是一个特别孝顺的皇帝,他最孝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爷爷康熙,康熙说过的话,他不敢不听。另一个他最孝的是他的母亲,乾隆的妈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太后,没有之一。


这种情况下,乾隆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尖锐的心理冲突:对康熙的孝心与对汉臣极端的鄙视。

前者让他必须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后者让他狠不得把张廷玉赶出皇宫。

而且,越是不敢违背康熙的祖训,他就越是讨厌张廷玉。

在这样激烈的心理冲突下,他采取了一种很流氓的处置办法,想尽办法来折磨张廷玉。


康熙英明一世,但怎么也没想到,他越是为张廷玉想的周到,反而越让张廷玉晚年过得艰难。

在当时看来,配享太庙,这TMD是多大的荣耀啊!

而今天来看,其实就是牌位前面多放了颗猪头,算J8毛的荣耀啊。

自古功名皆尘土,可惜人人皆是戏中人,看不清,争个你死我活。

试问百年后,谁不是一缕青烟一堆土……


风谈天下


皇帝和臣子之间,尤其是近臣,关系非常的微妙,根本不存在喜欢不喜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权至高无上,一言九鼎,神圣不可侵犯。还有句话比喻不长久的事物关系,老健,春寒,秋热,君宠,伴君如伴虎,君宠未必全是说对后宫,对臣子亦然。乾隆皇帝御人术更是独一无二。如果拿现在的老板和员工来比喻也不合适,因为老板不会享有生杀予朵的大权,而皇帝有。




在清朝,做秘书最成功的当属张廷玉,又是三朝重臣,最得雍正器重,或说喜欢。雍正性情真实,感情丰富。对于实心干事,肯卖力气的张廷玉由工作的认可上升到了个人情谊。也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在雍正的话里说他是大臣中第一卖力的人,雍正遇到自己精力不济或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工作时,凡有密旨,都交给张廷玉处理,后来雍正饱含深情地回忆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张廷玉回家探亲,行前雍正赐给他玉如意说:“愿尔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赐给他大量物品和内务府出版的珍贵图书,还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张廷玉感动万分,此后每逢春节都要把这幅春联贴在门口,以示荣耀。足见极尽了荣耀。



返回来说,在雍正朝谨小慎微的张廷玉,作为年轻皇帝乾隆的辅政大臣,怎么就没有顺利善终呢?

鄂尔泰、张廷玉是雍正遗诏中指名要配享太庙的重臣,其在位日久,位高权重,即便二人并无植党企图,但其身边总少不了趋炎附势之人。大臣们各怀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争权夺利,在所难免。大体而言,鄂尔泰一派主要以满人督抚为主,另有尹继善、史贻直等朝中大僚;而张廷玉的支持者多为科举出身的汉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抚。颇具讽刺的是,雍正生前最恨朋党,而其最信任的两位大臣在乾隆朝后竟然成了两大朋党之首领。

对鄂张二党,乾隆心知肚明,擒贼擒王,果然先拿傲慢的鄂尔泰开刀,鄂尔泰于乾隆十年病逝,总算是福大命大,不但保全了名节,而且还顺利地配享了太庙。相比张廷玉老道圆滑多了,只想安安稳稳退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隆就觉得过分,说“张廷玉善自谨而近于懦者!”张廷玉其实就等着熬到顺利退休了得了,可是就这个隐退问题也是几经波折,几成噩梦。

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趁着入宫赴宴的机会向乾隆提出请求,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说到动情处,其“情辞恳款,至于泪下。”张廷玉本以为,自己主动让出位置,乾隆会心领意会,顺势推舟,以便安排新人上岗。但他没想到的是,乾隆拒绝了其请求,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张廷玉听后争辩说,宋、明两朝也有配享大臣乞休回家的,如明太祖时期的刘基等。更何况,七十悬车乃古之通义,老子曾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而引退,于国于臣都是好事。又惹恼了乾隆,怎么呢?拿刘基作比,刘基求归,那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结果,乾隆当然不高兴。

最后,乾隆还是对此事做了一定的妥协,令张廷玉不必兼理吏部的所有具体事务,改由大学士来保兼管吏部事。在乞休被拒不久,因为孝贤皇后的突然去世,乾隆性情大变,大清官场人人自危,张廷玉也不能例外。当年九月,乾隆《御制诗集》刻本刊行后,由于其中讹误甚多,作为总裁官的张廷玉被交部议处;十月,翰林院所撰的孝贤皇后冬至祭文中用“泉台”一词不妥,张廷玉作为撰文人之一,也被罚俸一年;十一月,张廷玉等又因拟写票签错误而被交部议处,最后被削去二级。

这时为官一辈子慎之又慎的张廷玉更是去意笃定,只求全身而退。彼时的张廷玉确实思维混乱,不复之前,皇帝终于松口放他回归林下。按说这下可以顺利回归,一生仕途画上了圆满句号,可是这老头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配享问题,不能安心,况有大臣参奏,数日后,进宫面圣,向乾隆皇帝要保证去了,而且还要皇帝写保证书,这就有了要挟的意味,惊世骇俗!

保证书不能写,网开一面,乾隆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打发他了事,算是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说,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老头一高兴又犯糊涂了,直接让儿子进宫谢恩,帝火,令其明白回奏,老头害怕了,知道闯祸了,直接进宫谢罪,又错了,圣旨没到张家,你就来了,这分明有人泄密。老头被乾隆臭骂一顿,又彻查军机处泄密之责。

要说张廷玉运气算背到家了,打算卷铺盖走人,又遇皇长子去世,反复提回归,撞到乾隆枪口上了,又一顿狠批出气。习了一辈子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辛苦了一辈子,最终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经受一系列打击,回归后类夹尾巴犬,昏昏然,终日不发一言。张廷玉越八十而终,此时乾隆觉得对张廷玉也太苛刻了,才又准配享一事,也算遂了先帝遗愿。

张廷玉晚年不受待见,原因有他自恃老臣,屡屡冒犯乾隆有关,也有朋党关系。总之,雍正重视他,因为雍正为政急躁冲动,张廷玉周密细致,君臣互补恰到好处,到乾隆这里,俩人皆精明,甚至还想在精明人面前耍心机,乾隆当然不待见。


微藏天下


不算太不喜欢吧,看和谁比,比如后来的钮钴禄·讷亲被任用为军机大臣,排位比张廷玉还靠前,但是结果是被赐死,还是用自己爷爷遏必隆的刀。或者对比一下他的党争对象-鄂尔泰,所以他的结果算好的了,虽然乾隆后来不大待见张廷玉,但是在其死后,还是“如约”给张廷玉配享清帝太庙的殊荣,不要忘了这可是清廷汉臣中的“唯一”呦。

至于乾隆反感张廷玉的地方,简单说几点:

一、三朝众臣的张廷玉,本职业务水平非常高,乾隆对其也非常倚重,但是张廷玉好像被重用太久,渐渐麻木失了分寸,明明知道乾隆不喜,偏偏要触霉头,落了乾隆的面子执意要回老家。

二、乾隆帝收拾完了鄂尔泰之后就开始着手收拾张廷玉,虽然张廷玉为人很是谨慎小心,但依然逃脱不了乾隆的斥责与打击,张廷玉一是为了避险,二是心灰意冷,多次要求告老还乡,乾隆都不允许,直到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张廷玉趁着乾隆心情不错的机会再次请求“退休”乾隆这才答应明春可以回家养老,但是张廷玉怕被大臣弹劾,为了避免自己死后不配享太庙,就要求乾隆给自己一个保证,令乾隆大为光火。

三、按乾隆的批准,张廷玉到了转年春天准备启程回家了,可是正赶上乾隆皇帝儿子去世,张廷玉还是这个皇子的老师,因此张廷玉又不能离开,好不容易等皇子的丧事办完了,张廷玉又乞求告老还乡,这时候乾隆因为儿子过世心情低落,看见张廷玉不仅不悲伤反而一再要离开,乾隆大怒,张廷玉只好继续留在京城,那时候张廷玉的弟弟已经告老还乡了,张廷玉很羡慕却又无可奈何。

四、众所周知的汉、满两派党争。与鄂尔泰相互攻讦,乾隆看在眼里,怒在心头,只不过暂时都还用的上所以并没有立刻治罪,但是这笔帐乾隆一直记着呢。鄂尔泰不提,张廷玉还往朝中塞了不少亲戚进来,这也是乾隆不待见张廷玉的原因之一,只是培养派系呢?

五、乾隆亲许廷玉可以身后配享,张廷玉竟然不来,只派了儿子过去谢恩,乾隆大骂张廷玉,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以大学士身份秉笔在侧,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廷玉上殿谢恩,乾隆大感惊诧,后来一旦深究,乃知是汪由敦泄密,乾隆对“张党”本来就比较忌讳,就此大张旗鼓的进行收拾,汪由敦以斩监候罪名定,张廷玉革去爵位。


古今通史


张廷玉作为“康雍乾”三朝员工,被雍正帝称为公司“第一宣力”(第一尽力做事的人),又赐其退休后享受最高待遇的极尽殊荣。按说这样一位经历过大风浪的“老油条”,在乾隆当老总时更容易得到赏识,为何却偏偏不受待见呢?

文史肆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康熙和雍正当老总时,张廷玉可是他们眼里的最佳员工,更被老总雍正评为开创公司以来最杰出的十大员工之一。随着两代老总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张廷玉,在乾隆当老总时,说实话从心里是小看他的。就好像诗中说的那样:经历过无比深广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见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就都黯然失色了。

有了这第一个原因,便有这第二个了:张廷玉对皇帝的不信任

作为员工,张廷玉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再做也不可能超越现在了,而且当时他已年近古稀,本早就应该退休,奈何他多次向老总提及,老总都不同意,在退休待遇这块也是只字不提。虽然上一任老总曾许诺张廷玉享受最高退休待遇,但一直未落实到书面上,想来刚继位的这位毛头小老总也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终于张廷玉忍不住开口了,他来到乾隆办公室表达了自己想退休的强烈诉求,并希望乾隆能跟他签订合同以确保他的退休待遇。

乾隆本就知道这个老家伙小看自己,听他说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心想给你最高待遇,你就要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你即想要高待遇,又不想干活,还这样当面问我,你是有多么不信任我,真是莫大的羞辱呀。

想到这里,乾隆再也不想看这个老家伙一眼,摔门而出,从此两位算是结下了梁子。


第三个原因:张廷玉想为自己活一次

上次和乾隆订合同风波发生后,张廷玉回来认真想了一下,心里感到悲凉,他突然觉得自己一辈子白活了,谨小慎微伺候了三任老总几十年,为公司事业操劳一生,整天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到头来却不被领导待见,真是失败,他要为自己活一次。

他褪去了穿在身上几十年的伪装,不刻意不迎合,做真实的自己,对老总交代的工作消极怠工,平时也不请领导喝酒,心想爱咋地咋地吧,大不了砍了我呀,于是一遍又一遍的递交退休申请。

乾隆也是越看他越不顺眼,终于在他的退休申请上写了几个大字“有多远给我滚多远”。接到同意退休的消息,张廷玉真是一日都不想多待,甚至连公司少东家死了这样的事,也丝毫阻止不了他回家的步伐。

承受丧子之痛的乾隆心想,好你个张廷玉,你好歹做过我孩子的老师,如今他去了,你不闻不问,真是无情至极,我让你不得好走。于是就在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登车时,被乾隆派人来吊销了各种证书(类似驾车证、退休官员证、大学士证、七十岁以上老人照顾证等等),看你以后怎么活。

其实我觉得最基本的原因还是一个字“老”,这些事如果发生在张廷玉年轻时,绝对会是另一个结果,他也绝对会在乾隆一朝混的风生水起。


文史肆


第一,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生性凉薄的雍正却异常器重张廷玉,甚至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地步,而这在乾隆看来可能有点不可理喻的。在整个清朝,一共又26个人配享太庙,非宗室皇族的只有12人,一个皇帝平均才轮到一个“名额”。而雍正就把这个名额给到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成为了有清两百多年中,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

乾隆未必有多么“不喜欢”张廷玉,但他显然认为张廷玉是配不上这样的“殊荣”的,他虽然不方便推翻父皇的决定,但将此种不满一直放在心中。而后来导致张廷玉直接和乾隆交恶的触发点,恰恰就是张廷玉退休前要乾隆承诺帮他“落实”这份殊荣,这种“不信任”与“鸡贼”彻底惹怒了本就对此不满的乾隆。


第二, 张廷玉虽然是一个政治经验丰富,非常懂得做官的官场老手,但到了乾隆朝时,张廷玉的年纪已老,对于乾隆的政治价值已经没有那么大。乾隆刚登基时,尚且要借重张廷玉的辅政能力,但过了几年,一方面政治天才乾隆自身成长速度很快,不再那么需要张廷玉,另外一方面张廷玉赖以成名的记忆力等“政治能力”随着年老已逐渐衰退,这更让乾隆感觉张廷玉的“名不符实”,不如乾隆本人提拔的那些年轻人。


第三, 乾隆对“朋党”深恶痛绝,鄂尔泰集团和张廷玉集团都是他的眼中钉。退一万步说,即使乾隆如雍正一样器重张廷玉,他的“反朋党”政治立场也会驱使他打压张廷玉。更何况,如上所说,乾隆对张廷玉并无特别感情。


张明扬不说话


历史上的张廷玉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重臣,作为汉人,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地位。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和乾隆对张廷玉也是宠爱有加。

剧中八阿哥得到黄体仁揭发太子的密信,深夜去找张廷玉商议,幸亏张廷玉机敏,当面烧掉信件,并且说自己未见此信,康熙虽然不悦,但是可以看出康熙很看重张廷玉。

大臣举荐新太子人选,佟国维号召大家选八阿哥胤禩为太子人选,上书房三位大臣唯独张廷玉没有联名签字,后来康熙让张廷玉拿出江苏赞扬四阿哥的奏折,以此打压八阿哥,康熙是觉得张廷玉是清流,没有结党。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呢?小灿哥认为张廷玉犯了乾隆的两个忌讳。

张廷玉倚老卖老,敢对乾隆提要求

张廷玉总是想着法子的提出要退休回家,而乾隆不允许,说,雍正老爷子曾经说过要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那么大的殊荣,要张廷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求他在工作岗位上面工作到老死。

而张廷玉竟然不识时务,自恃三朝重臣,给乾隆提了要求,既然先帝有遗言让他配享太庙,乾隆你就写个凭证立个字据吧,以免忘记了。

乾隆是天子,金口玉言,一听这话,张廷玉你是不信任皇帝啊,于是很生气,开始对张廷玉有些意见。

张廷玉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张廷玉有结党营私的嫌疑,这可是大忌讳,任何皇帝都是不允许的,何况乾隆皇帝,一个自视权力为唯一的人,又自命“十全老人”,说明乾隆是一个完美性格的人,他自信,高傲,认为没人可以威胁他,超越他。

乾隆准备斥责张廷玉,谕旨还没有传到张府,张廷玉的两个学生就已经提前告诉了老张,把张廷玉吓得第二天天没有亮,就跑到乾隆面前请罪。

乾隆于是很生气,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有人汇报给张廷玉,那张廷玉不是对自己了如执掌吗,这是结党营私啊,犯了乾隆的大忌讳。

后来张廷玉就被乾隆以大学士的身份赶回了老家,不久张廷玉就病逝了,后来乾隆也兑现了承诺,让他配享太庙。

以上就是小灿哥分析的乾隆不喜欢张廷玉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