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孩子的格局決定未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老祖宗這句話提醒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及早進行。

那麼,教育孩子,最看重的應該是什麼?

是格局。

真正能夠讓一個人在世界上更好生活的,從來不是學歷,而是格局。

有些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與分數死磕上,除了考試升學就不知道其他可以走的路;而有些孩子則學習之外,騰出一定的時間去看外面世界的風景,有時間去修煉自己的格局,這從長遠看,潛力更大。

美國有個作家曾經談到,因為從小家境不如人,他很自卑,於是一路走來都用考高分、拿獎狀來證明自己;而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卻再無第一名可拿,從此失去人生目標,浮沉多年才終於找到方向。

從小樹立不一樣的生命觀與格局,人生才有無限可能性。

格局,會讓一個人走得更快、更遠、更酣暢淋漓。

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人生就是一個巨大的書架,要整理得乾乾淨淨,也要整理得恰到好處,把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放在正確的位置,不隨意丟棄,也少有脾氣。

真正有格局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認真地追求,但不刻意地需求;永遠關注大局,而不拘於小節;有大目標,絕不囿於眼前的一切。

曾經,美國雜誌記者勞特斯問李嘉誠:“您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勤勞?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更善於溝通?”

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

氣概是什麼?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高度。

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劉備打天下,是因為劉備有匡扶大漢的氣概。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也就是格局,則是最根本的。

告訴孩子,把格局做大,便四面來風。

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古人非常重視格局的修煉。

孔子說:“君子不器。”

“器”是一種有形的東西,比如某種容器。一旦有形,就容易滿,容易限制住自己。這樣,高度和廣度就不足了。

在孩子教育的佈局中,也要防止孩子過早被“器”限制住。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很早就一頭扎進細枝末節的學習中,只知道埋頭拉車,不懂得抬頭看路。那麼自己走了彎路也全然不知。

許多事業有成的人,特別重要的一點不是搶跑,而是在大勢起來之前的敏銳眼光;如果你的搶跑跟大勢是反的,這樣的搶跑是南轅北轍,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

每個孩子走的路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最好能擁有良好的知識構架,實在不行,格局一定要大。

有一句話是,格局決定結局。一個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讓自己有大的格局,而格局並不是僅僅通過知識來養成的。

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如何做大孩子的格局

家教傳承

知識的積累和優良家教的傳承而形成的富足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才,未來可以走得更遠,走得更高的基礎。

事實上,家教傳承的多少遠比家庭的貧富重要。

父母的言行舉止、素質修養以及厚重的人生閱歷,對兒女的影響非常大,有些影響也許不是有意或者刻意,但是無形之中,還是起到了影響作用。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子女對這社會的認知度。

父母格局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是否有文化,而在於是否有著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引導子女。

格局大的人,懂得輕重取捨,不會輕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他們看得很長遠,短期利益無法改變他們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善良和有責任心,無論順境逆境,不抱怨不悲觀,對生活充滿熱愛。

而格局小的人,則自私狹隘、鼠目寸光。

為人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為艱難的試煉,而我們傳承給孩子的格局和精神,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豁達樂觀,正直善良,也勇往直前。

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鼓勵質疑

教育孩子做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而有思想、有創意的人,最終會領先僅僅有技能的人。

如果我們只讓孩子學習技能,那麼,就註定要跟著別人吃飯。要是找不到器重他的技能的人,或者,科技發展,他的技能被淘汰了,那麼,他就沒飯可吃。

隨著孩子成長,他就會產生很多的疑問。這時,家長千萬不要不耐煩,要給孩子質疑的權利。

而質疑精神,是培養孩子獨立思想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仔細想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給孩子質疑的機會,還真的不是很多。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是在灌輸、引導、啟發,恨不得用一秒鐘就把現有的正確答案塞到孩子的腦子裡,刻不容緩。

要清楚地認識到,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的學習,都是“複製”,不是“原創”。

只有孩子自己去思考,提出問題,挑戰權威,最後所得出的結論,才是他自己的思想。

在有容乃大的世界裡,活得本色和酣暢淋漓,或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我教育的意義和教育下一代的終極意義。

告訴孩子:格局決定未來,父母必知!

循序漸進

格局要大,但是做大格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

古人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為四個階段:

0到3歲,幼兒養性;4到13歲,童蒙養正;13歲以後到成年,少年養志;成年以後,成人養德。

而古代童蒙養正的家庭教育,都是從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飯、讀書寫字、灑掃應對進退等雜細的事宜之中,培養孩子的至誠恭敬之心,成為日後進修上達的階梯。

現在有的父母盲目追求孩子教育愈早愈好,學的東西愈多愈難愈好,其實這樣做不僅未必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

古代很早就有人懷疑或不贊成過早施教。《世說新語》中有一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成才。

宋代王安石寫《傷仲永》一文,講到他家鄉有一個五歲能作詩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時,其父帶他四處炫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小,至成人,與常人無異,“泯然眾人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