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剧的发源地究竟是东营还是滨州?

沭水道人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形成时间、名称的由来、起源地、创始人等问题,学术界都十分关注,许多问题也众说纷纭。

提到吕剧的起源地,就不得不讨论吕剧的形成时间和创始人两个问题。

关于吕剧的形成时间和创始人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吕剧起源于1880年左右博兴孙中新和刘峦峰等唱曲艺人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第二种说法是吕剧起源于1900年,标志是广饶县的时殿元、崔心悦为首的一部分民间艺人,首次将山东琴书中《王小赶脚》这个节目改为化妆演出。

以上两种说法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吕剧发源地的观点。一是发源于滨州博兴;一是发源于东营广饶。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民间文艺门类都是有其产生地的。但由于民间文艺的产生历史文献记载甚少,有的很难有一个具体的说法。而且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成,一个戏曲剧种的创立不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做到的。纵观吕剧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从山东琴书(扬琴)到化妆扬琴(驴戏、琴戏等)到定名吕剧这样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而且从历史上来说,关于吕剧发源地的东营广饶说和宾州博兴说并无多大实质性区别。广饶和博兴两地为毗邻县,而且在清朝光绪时期同属于惠民地区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才出现了现在分属东营和滨州的情况。只是在各地区挖掘整理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大潮流下,才使得“广饶说”和“博兴说”之争如此激烈。


济南时报



吕剧是我国八大戏剧之一,原称“化妆杨琴”、“琴戏”,又称“迷戏”,因伴奏乐器主要是坠琴,操琴时不断地上下捋弦,所以也叫“捋戏”,胶东半岛称其为“蹦蹦戏”,是近百年来在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

关于吕剧的发源地,根据记载,从1884年起,黄河下游不断泛滥,导致当时的蒲台县(今滨州市滨城区及博兴县)一带、博兴县的纯化和阎坊一带、广饶县的牛庄一带、利津县东部等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大批外出逃荒,以演唱家乡民歌民谣来进行乞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乞讨地点的变化,这些流浪者不断接触新的民间小曲,于是他们与自己家乡的民歌糅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吕剧。后洪水退却,他们又返回故乡,而这种戏曲模式就这么流传下来,直到今日,成为了山东省的省剧。

所以,山东吕剧的发源地应属滨州!

参考文献:

张蓓蓓.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吕剧.2012.11.1,泰山出版社


魏青衣


40一5O年代廣饒利津一帶生活很難,討飯的可以說家家戶戶。討飯時就清唱呂劇腔調,聰明者自制墜琴一家人拉唱討飯。5O年儀中期博興芝人改編為著裝搭臺演唱,統一名為呂劇。明白了嗎?


酒罐子4


吕剧还有孙子都是个说个的,没有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