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曲藝」豐縣墜子

豐縣墜子,又稱墜子書,因主要伴奏樂器墜琴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

豐縣墜子的前身為漁鼓墜,漁鼓墜又是由漁鼓(亦稱道情)衍變而來,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清末民初,王溝鎮漁鼓墜藝人王本來、孫合生等去掉伴奏樂器漁鼓,開始用墜琴伴奏,此後漁鼓墜便在豐縣改稱為墜子。

「豐縣曲藝」豐縣墜子

豐縣墜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小玲師徒同臺演出

豐縣墜子的鼎盛時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著名墜子演員有李秀榮、賈教祥、於教芝、王教銀、劉永長、孫秀芹等,著名琴師有王教憲、王永軍、劉元忠等。1956年、1957年李秀榮參加江蘇省、徐州地區曲藝匯演,均榮獲一等獎。1986年,黃小玲演唱的《呼延慶打擂》、《兵困天官府》由齊魯音像出版社、中華唱片社出版發行。

1、演唱形式:單檔演出,一個人自拉自唱,帶腳打梆;雙檔演出,兩個人一拉一唱;多檔(3人或3人以上)演出,唱對口,有分有合,說、唱、表演相結合;常見的演出形式以雙檔居多。

2、伴奏樂器:初為伴奏樂器是墜琴(也叫大墜子)、簡板,後又增加了竹板、小堂鼓。墜琴,主要是伴奏過門,託腔送韻;簡板主要是擊節;竹板,也稱“叫板”,常在開書前和墜琴配合演奏,用以招引觀眾,亦在演唱中的句末、段末或過門中穿插使用,可烘托氣氛,增強演出效果。

3、唱腔:豐縣墜子在漁鼓墜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戲曲藝術營養,唱腔韻味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既質樸典雅又高亢激昂。尤其演唱打鬥情節時,女演員常運用梆子戲中黑頭、紅臉、花臉的唱法增強表現力。

4、板式:豐縣墜子的板式有慢速的大慢板(亦稱大板),中速的四六板(亦稱小板),快速的垛子板、蓮花板、飛板等。板式的選用根據演唱內容、人物性格、故事情節而定。

5、韻律:小段兒,以唱為主,偶有夾白,一般在100—200句之間,多是“死口”(唱詞較固定)。中長篇大書,說唱結合,以唱為主,唱詞多是“活口”(唱詞不甚固定),可在演唱時即興發揮。“活口”多選用“工升”、“天仙”韻,因這些韻較寬,容易“抓詞”。小段兒,一般是一韻到底,中長篇的唱段中間可以換韻。

6、賦贊:說唱中的賦贊,被稱為“客廳瓤子”。賦贊內容豐富,有刀贊、槍贊、馬贊、劍贊、錘贊、響馬贊、白袍贊、黑袍贊、綠袍贊、女將贊、道士贊、客廳贊、轅門贊、山贊等。另有詩詞和“貫口”等內容,在開書前或說唱中也常引用“西江月”一首。一些內容固定不變的詩詞、賦贊、貫口,藝人必須熟記,演唱中方可運用自如(適時恰當地“填瓤子”),使演出增色。

7、曲目:豐縣墜子以說唱長篇大書為主,傳統曲目有《金鞭記》、《呼延慶打擂》等百餘部,新編曲目有《敵後武工隊》、《烈火金剛》和豐縣藝人尹克理改變的《兒女風塵記》等10餘部,新段子有《雷鋒雪夜送親人》、《還奶》等數十個。

「豐縣曲藝」豐縣墜子

1996年黃小玲、王德倫為和集鄉敬老院義務演出

豐縣墜子,說唱兼備,富於表演,唱腔音樂優美,聲腔豐富多變,曲目題材豐富,內容生動感人,演出形式靈活,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曲種。2009年,豐縣墜子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黃小玲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縣墜子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王德倫被徐州市文廣新局命名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縣墜子代表性傳承人。

黃小玲、王德倫夫婦,憑著對豐縣墜子藝術的摯愛,在民間傳統曲藝面臨多元文化強烈衝擊的情況下,堅持常年演出並屢獲殊榮,其中2014年演出的豐縣墜子《土肥專家渠立強》榮獲全國“十佳曲藝”獎,《夢想成真》榮獲江蘇省十一屆“五星工程”銀獎。2015年,整理出版《黃小玲演唱集》,收錄短篇墜子5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