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說|新型孤獨患者——空巢青年

布鞋說|新型孤獨患者——空巢青年

“起床困難症”

“拖延症”

“外賣很快就到妄想症”

“重度手機依賴證”

.......

最近,我在微博看到了一份關於“現代病”的表單。

這些症狀,恰恰就是了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啊。

空巢老人聽得多了,空巢青年你有知道嗎?

這是一種比萬年單身狗更不友好的身份。

他們是單身青年,年齡介乎20歲—39歲,獨自租房或合租,背井離鄉打拼。

如果只是隻身一人,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

布鞋說|新型孤獨患者——空巢青年

世界各國的大都市都有不小比例的獨居青年人,這是現代都市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

中國“空巢青年”真正的問題還不是獨居,而是被吞噬的孤獨感。

南漂一年的朋友清清,在南山上班,在松崗租房,週末來鹽田找朋友吃飯。

類似從A點到B點再到C點的情形組合,在大深圳見怪不怪。

特別是下班擠地鐵,11號線經常人滿為患,直到倒數的兩個站,人流才散走。

清清找的房子,是通過中介介紹,跟別人合租一個套房。由於不是家也不是宿舍,清清就只好稱之為寢宮。平時關著門,和室友之間有揮之不去的疏離和陌生感。偶爾夜裡,還會聽到隔壁的笑聲。

通常加班到晚上8點多,拖著疲憊的身軀獨自會到寢宮的清清,會提前在網上訂好外賣,回房裡吃。吃完後,又開始葛優躺著床上,刷著抖音,到凌晨才願意洗澡。

期間,也會想甩手回老家。畢竟,有時深夜病倒醒來後,摸黑去倒水吃藥時,會突然心累到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但要真的收拾行囊的話,又不情願。

清清在朋友圈裡精闢地總結了自己的生活: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與我粥可溫。

布鞋說|新型孤獨患者——空巢青年

這是清清的一天,也是北上廣深眾多奮鬥青年的縮影。

他們因為孤獨,所以依賴手機,更因此缺乏社交活動。

更網友諷刺:“最好的朋友是siri”、“安全感來源於充電寶”、“交際圈是朋友圈。”

一朋友張清,她不常露面,卻是朋友圈常客。

昨天她在微信群裡傾訴:真羨慕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因為他們想說話的人都在身邊。

其實,她試過很多次放棄朋友圈,但都沒能堅持下來。總覺得喜怒哀樂與人分享一下,心裡才舒服。時常還喜歡發立刪,內心糾結,怕別人覺得她過份細膩矯情。

對於空巢青年來說,朋友圈就像漂流瓶一樣,裡面裝著千思萬緒,但從未期待誰能看到,只是希望那一刻的心情有人分享而已。

淘寶曾發佈《中國空巢青年圖鑑》,稱中國有5000萬的空巢青年,而北上廣深佔據過半人數。另外,關於吃飯問題,空巢青年偏愛那些快速的餵飽方式。

幾年前,吳昕主持人也曾說過,自己可以一週不出門,吃飯全靠外賣,一度讓身邊的朋友以為自己宅死在家中。

布鞋說|新型孤獨患者——空巢青年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可以讓人足不出戶,滿足日常所需。但正是如此,也讓不少空巢青年被外賣毀掉,逐漸忘記生活的樂趣。

有不少人就在鼓吹:找個男朋友,找個女朋友就馬上治癒了。

但孤獨是長久累積下來的頑疾,戀愛並非一時半刻可以治癒的良藥。

空巢的孤獨正是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的體現。

要知道生活在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房價高,升職難。

當面對比自己更厲害的新一代,更會產生一中自卑感,從而封鎖自己,甚至自暴自棄。

另一方面,雖然習慣了城市提供的各種便利的生活設施,但是城市並沒有真正接納他們,任何一點政策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他們紮根城市的決心。

逃離北上廣,曾是一度的熱門問題。但為了心中的夢想,不少人選擇繼續奮鬥,也不願意回去碌碌無為。

布鞋說|新型孤獨患者——空巢青年

老實說, 除了奮鬥,別無他法。

空巢只有自救才能真正達到自愈。

淘寶再強大也買不到陪伴,

外賣再方便也送不到溫暖。

祝願20多歲的我們,

除了迷茫,還有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