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而写,霸气无比!

“我们俩之间的决战,终有一天会到来。”这句话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共识。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亲率60万人马乘艨艟巨舰围攻洪都(南昌),朱元璋率20万军队前来解围。陈友谅操转船头迎战朱元璋,两军相遇于鄱阳湖上的康郎山,一场震撼古今的鏖战展开了。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而写,霸气无比!

两军兵力悬殊。陈友谅兵多舰巨,他指挥的五千艘艨艟巨大无比,船楼分上中下三层,船身铁皮包裹,红漆涂饰,远远看去,犹如一片红色的城廓。朱元璋不仅人马少,而且战船多是小舢板,声势不壮。

但是,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江西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鄱阳湖大战后,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带一侍卫在金陵游玩,路过般若寺时天色已晚,便借宿寺中。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而写,霸气无比!

庙里和尚看他尽管着布衣,但气度不凡,待人接物也共同,一举手一投足,颇有王侯之风。那个侍卫也和寻常人不一样。紊乱不安的年代,和尚们很当心,细心追问他的来历。

朱元璋不想显露自个的身份,便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了一首诗名曰:《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名字。

看着眼前这位并非善类的主儿,那和尚只好沉默。这一首诗,弦外之音溢出了豪气,还有腾腾杀气,从凤阳到滁州,从滁州到南京,他身经百战,所向无敌,这次大败陈友谅,更是豪情烈烈。

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而写,霸气无比!

虽然这首诗,诗旨并不怎么高雅,吓唬一个手无寸铁的老和尚也算不得什么英雄,但此诗很有“镜头感”,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朱元璋当年恣意逞豪的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