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民工都不愿意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职业?

农村宽敞明亮的院落里,只有女人,老人,偶尔假期回来的孩子。男人都在外打工,一年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男人不在家的日子里,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村子里的人齐上阵。倒也不用担心。比如,谁家老人去世了,哪家儿子娶媳妇了,谁家媳妇生了孩子了,只要能帮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虽说这几年农村人越来越少,但是,这个风俗却没变。

“清明节不回去了,老三快高考了,我要给她赚上大学的钱。”老苏给媳妇打电话时叮嘱媳妇,清明节不要忘了给爹娘上坟。

为什么农民工都不愿意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职业?

“一个女儿,上不上大学无所谓,反正我们闺女长的俊,肯定能嫁到好人家。”老苏媳妇心疼老苏,觉得没必要那么拼,女儿早晚要嫁人,儿子又快大学毕业,可以独立了。不过,老苏每次听媳妇这么劝她,都会生气的骂媳妇头发长见识短。

媳妇被骂不敢还嘴,又心疼老苏在外打工的日子。老苏媳妇说,老苏干的活非常累,有时候一干就是一晚上。

早晨,随便糊弄一口,倒头就睡。老苏说,平日里有活就干,没活就睡觉,躺在桥下的铺盖卷里,蒙头就是一天。

媳妇劝他,和工友们一起租个房子,总好过在外面风餐露宿。老苏笑着说,如果每天保证几百元的收入,倒也无妨。可是,如果一天就转几十块,刚刚够饭钱,哪有多余的钱租房子?

老苏家有十几亩地,“如果回村子,把家里的地好好经营一下,也能赚的。不过,我不想回农村,也不想让孩子们以后回农村。又苦又赚不多少钱。说白了,就是看天吃饭。”

农忙时,老苏回家,农闲时,他就背着行李到城里打工。他不敢去太远的城市,也不敢找工厂,毕竟农忙时不好请假。

打零工的日子多了,他也就习惯了。

为什么农民工都不愿意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职业?

儿子快毕业了,他告诉儿子,毕业后留在省城,能不回老家县城就不留。得为以后考虑。

对于儿子和女儿,老苏不偏不向。“女儿上大学就好了,以后没啥压力,活多活少够花就行。”对于现在的日子,老苏觉得有活干就行,当然,他有力气,人也实诚,不愁没活干。愁的是天气不好。

和老苏一起出来打工的同乡老刘说,他们苦点累点没啥,怕就怕,孩子们继承自己的职业。

同乡说,老家有三个少年,中学没毕业就出来打工了。

孩子们和他们一样,住在附近的桥洞子。一住就是半年,严寒酷暑经历过后,少年

三个少年就瞒着父母,带着自己渴望“摆脱现实”的憧憬,义无反顾地住进位于朱家角古镇附近的一个桥洞里,一住就是半年,经历了从严寒到酷暑。

桥洞内有一个废旧的“席梦思”床垫,床垫上有一块厚厚的已经板结的油漆,桥洞一侧还有一捆用黑色垃圾袋包裹的稻草,以及几条薄薄的毯子和几个蛇皮袋。在洞口处一个简易炉灶上,还放着一个黑漆漆的锅。如果不是这个锅和床垫上尚未来得及清理的方便面酱料包,很难想象这个“半露天”的桥洞里曾经有人住。

三个“叛逆少年”有独特的经历。住在这里的确够“叛逆”,但怎么解决生活来源问题?他们选择了偷盗。

手机、水果、铁块、香肠……只要能吃或能变卖,他们基本“来者不拒”。他们钻进农家大院,偷了人家晒着的四五十根腊肠,从一开始吃得喷喷香到最后“闻到味道就想吐”。

为什么农民工都不愿意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职业?

与父辈相比,“民二代”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放眼经济较发达地区,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农民工忙碌而又疲倦的身影。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他们在教育、就业、医疗、保险等许多方面与城市居民并不对等。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时,农民工二代的心理就容易失衡。

老苏和老刘深知,如果不让孩子学习,将来就会和自己走同样的路。不过,他们与自己不同的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别提风餐露宿了。

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