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指的是兵器,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战争,玉帛指的是圭璋和耒帛,也就是我们说的玉器和丝织品,这两者是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朝聘等场合所用的礼器,通常被人们比喻做礼尚往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变刀兵相见为玉帛相往,被人们用来形容使战争或由敌对转变为和平、友好。

“化干戈为玉帛”最早出现在《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淮南子·原道训》讲了这个典故:“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说的是很久之前,大约是在氏族部落的后期,各个部落为了生存,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部落之间被偷袭是经常的事情。夏氏部落的领袖鲧有点自私,他为了保护自己,就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三仞(八尺或七尺为一仞)高的城墙,他属下的部落一看到这种情况,便纷纷离开了他,人员变得越来越少,而其他的部落则乘机对他虎视眈眈,挑衅进一步地升级。后来鲧的儿子禹当了首领,禹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知道部落里的人叛离他的父亲导致部落衰落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的做法,为了平息手下,他带领大家拆毁了他的父亲鲧筑建的城墙,填平了护城河,并且又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了部落里的人们。他号召各部落毁掉拥有的的兵器,呼吁大家和平相处,禹用他的德行感化了很多人,部落逐渐走向强大。没有多久,原来叛离他父亲的人纷纷地回来了,别的部落也愿意前来归附。当时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安稳期。后来在禹的倡导下,在涂山召开了部落首领大会,前来进献玉帛的部落首领络绎不绝、成千上万。借助这个机会,禹与这些部落结为了盟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