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問答:無爲是什麼意思?

抱朴子曰:夫學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揚埃穢,雕鍛礦璞,礱煉屯鈍,啟導聰明,飾染質素,察往知來,博涉勸戒,仰觀俯察,於是乎在,人事王道,於是乎備。進可以為國,退可以保己。是以聖賢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釋,飢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於當世哉?誠樂之自然也。

問1

“飾染質素”一句的翻譯,我有些困惑,這句話應該是結束句,後文另起。根據前文來看講的要反覆磨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明至理,而這裡是“染飾”了“質素”,似乎有些不太合適。

答1

這是個好問題,我們論壇有位周覽約行同學也問過類似的問題,他大概的意思是既然出生的時候已經純,我們為啥還要再返其純呢?跟這個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回答如下:我們杯水為性,性自命出中給出了答案,因為杯水相對乾淨,相對純,但絕非足以返於天的。這個過程依然受到了各種人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難以稱為純,所以我們是不會滿足於回到初生之性純這個程度的。那麼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目的,最後窮理盡性,自身先天的優缺點都會明瞭,那麼微微泛黃的白板,或者頗有瑕疵的畫布上才會出現更加純白的可能,才會更接近在我們的語境中所說的水庫,天命。所以學的過程,修的過程是要補足完善的,學不是為了越弄越複雜,而是叫杯水純淨的辦法。但只要學就是飾染質素。但這是有可能越質更素乃至純的。所以學要有方向,學要學對的東西。越學越混亂,越學心思越雜蕪,不如不學。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原因就是學的不對,學的志向不對。所以仁義道德不過是粉飾之言語,而不是行為,不是杯水之純,而是杯水之濁。之間區別就在於你是去做還是知道就自以為明白滿足的自大呢?嘿嘿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問答:無為是什麼意思?

問2

“人事”、“王道”的理解?

答2

道貫三才,謂之王。就明白了吧。o(* ̄︶ ̄*)o)

問3

:“命盡日中而釋”一句,我不是很明白,但根據上下句來看似乎是要表達與“飢寒危困而不廢”類似的意思?

答3

朱子臨死之前,還在修改他的大學文稿。愛因斯坦臨死之前還在病床上推演他的大統一理論,霍金在臨死前沒多久還發過論文。不到命盡不撒手釋然的勤勉,這種精神恆古於天地,才是華夏真精神。既然如此專注於學,自然無論飢寒,也不會有求於俗世名利。)

問4

“誠樂之自然”一句還有什麼其他的理解嗎?

答4

誠樂之自然,其實是戰國晚期之後出現的一個命題。或者說組合方式。

同時戰國儒道有兩位最有名的人用過這句。其實意思很相近。

《莊子.至樂》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是以聖賢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釋,飢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於當世哉?誠樂之自然也。

為學之勤勉,俗人之大苦,聖賢之誠樂也。惟精惟一,無求於當世,入道之象魏門闕,非不可求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雖然此句斷於誠樂之間,但意思依然是如此。

反身而誠,大樂無為與天地同和,誠樂之自然也。

其實,專注不過是我用現代人的話講出來的,自古儒道聖賢皆以此入道。信手拈來,比比皆是。

至於由人而天,由儒而道,是一個適合絕大部分的過程,人心已成,俗氣滿身,不能在人際中明理,貿然進山修道絕俗,未必日後不動人情。而且這符合現代現實環境的遠近關係,我們離人近,離山川天地自然遠。那麼從近處入手是合理的。其實哪裡入手,做什麼學問,只要練的是專注。日後反身修道,都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問答:無為是什麼意思?

問5

道長好,這裡莊子所說的以無為誠樂該怎樣理解呢?它和專注於學習心無旁騖又是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會是俗人之大苦?另外原道訓和至樂要表達的似乎都是真正的人生至樂在於修道悟道知天命?

答5

無為其實就是專注的代表詞,你專注的鑽研某種東西得到的樂趣,是誠樂。專注本身就是誠,誠者天之道。這就是天予人之樂。其餘的事情都是承載這個誠的衣服,寓所。那麼自然不關心這些部分帶來的樂。也就是莊子說的,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

所以專注於學,和你專注於打球,跑步都會達到誠的狀態,那麼就是天樂。誠樂之自然。但對於不及其質者,總要循序踐行,所以還是有苦樂之別,但大的方向總是要淡然處之為上。那麼在俗人眼裡,我們的樂趣往往是大苦之事。

怕苦畏難就是常人的常態,在溫水舒適區中逝去的每天就是我們的生命。而我們每天都不斷的在困難中前進。在委曲中做事。旁人看來也許是苦事,但修道就是這樣的要求,明白之後,志氣立起來,也就樂在其中了。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學問答:無為是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