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学问答:无为是什么意思?

抱朴子曰: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矿璞,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知来,博涉劝戒,仰观俯察,於是乎在,人事王道,於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以圣贤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於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问1

“饰染质素”一句的翻译,我有些困惑,这句话应该是结束句,后文另起。根据前文来看讲的要反复磨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明至理,而这里是“染饰”了“质素”,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答1

这是个好问题,我们论坛有位周览约行同学也问过类似的问题,他大概的意思是既然出生的时候已经纯,我们为啥还要再返其纯呢?跟这个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回答如下:我们杯水为性,性自命出中给出了答案,因为杯水相对干净,相对纯,但绝非足以返于天的。这个过程依然受到了各种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难以称为纯,所以我们是不会满足于回到初生之性纯这个程度的。那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目的,最后穷理尽性,自身先天的优缺点都会明了,那么微微泛黄的白板,或者颇有瑕疵的画布上才会出现更加纯白的可能,才会更接近在我们的语境中所说的水库,天命。所以学的过程,修的过程是要补足完善的,学不是为了越弄越复杂,而是叫杯水纯净的办法。但只要学就是饰染质素。但这是有可能越质更素乃至纯的。所以学要有方向,学要学对的东西。越学越混乱,越学心思越杂芜,不如不学。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原因就是学的不对,学的志向不对。所以仁义道德不过是粉饰之言语,而不是行为,不是杯水之纯,而是杯水之浊。之间区别就在于你是去做还是知道就自以为明白满足的自大呢?嘿嘿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学问答:无为是什么意思?

问2

“人事”、“王道”的理解?

答2

道贯三才,谓之王。就明白了吧。o(* ̄︶ ̄*)o)

问3

:“命尽日中而释”一句,我不是很明白,但根据上下句来看似乎是要表达与“饥寒危困而不废”类似的意思?

答3

朱子临死之前,还在修改他的大学文稿。爱因斯坦临死之前还在病床上推演他的大统一理论,霍金在临死前没多久还发过论文。不到命尽不撒手释然的勤勉,这种精神恒古于天地,才是华夏真精神。既然如此专注于学,自然无论饥寒,也不会有求于俗世名利。)

问4

“诚乐之自然”一句还有什么其他的理解吗?

答4

诚乐之自然,其实是战国晚期之后出现的一个命题。或者说组合方式。

同时战国儒道有两位最有名的人用过这句。其实意思很相近。

《庄子.至乐》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是以圣贤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於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为学之勤勉,俗人之大苦,圣贤之诚乐也。惟精惟一,无求于当世,入道之象魏门阙,非不可求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虽然此句断于诚乐之间,但意思依然是如此。

反身而诚,大乐无为与天地同和,诚乐之自然也。

其实,专注不过是我用现代人的话讲出来的,自古儒道圣贤皆以此入道。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至于由人而天,由儒而道,是一个适合绝大部分的过程,人心已成,俗气满身,不能在人际中明理,贸然进山修道绝俗,未必日后不动人情。而且这符合现代现实环境的远近关系,我们离人近,离山川天地自然远。那么从近处入手是合理的。其实哪里入手,做什么学问,只要练的是专注。日后反身修道,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学问答:无为是什么意思?

问5

道长好,这里庄子所说的以无为诚乐该怎样理解呢?它和专注于学习心无旁骛又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会是俗人之大苦?另外原道训和至乐要表达的似乎都是真正的人生至乐在于修道悟道知天命?

答5

无为其实就是专注的代表词,你专注的钻研某种东西得到的乐趣,是诚乐。专注本身就是诚,诚者天之道。这就是天予人之乐。其余的事情都是承载这个诚的衣服,寓所。那么自然不关心这些部分带来的乐。也就是庄子说的,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所以专注于学,和你专注于打球,跑步都会达到诚的状态,那么就是天乐。诚乐之自然。但对于不及其质者,总要循序践行,所以还是有苦乐之别,但大的方向总是要淡然处之为上。那么在俗人眼里,我们的乐趣往往是大苦之事。

怕苦畏难就是常人的常态,在温水舒适区中逝去的每天就是我们的生命。而我们每天都不断的在困难中前进。在委曲中做事。旁人看来也许是苦事,但修道就是这样的要求,明白之后,志气立起来,也就乐在其中了。

《抱朴子外篇》卷三勖学问答:无为是什么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