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愛Internet標籤?誰不需要?

谁爱Internet标签?谁不需要?

本文寫於2000年

——中國Internet各階層心態分析

關於新浪、網易、搜狐在Nasdaq上市的新聞以及傳聞、謠言以及闢謠、外電報道以及小道消息多得都讓人有些厭煩了,但它們的上市還處在進行時。

關於亞信、Utstarcom、藍點Linux人們知之甚少,然而在2000年3月的一個月間,這三家先後在美國上市成功。

門戶、垂直門戶、平面門戶;B2B、B2C、C2C全都在以Internet的名義宣誓“就職”,但是,這裡可以負責任地斷言,99%的.com都會消亡。現階段,Internet上真正具有價值的企業是那些為Internet提供基石的企業,比如ISP(美國的AOL、中國的中國電信),比如網絡設備提供商(美國的Cisco、IBM、SUN,中國的聯想、實達、華為也在努力),比如接入設備提供商(美國的DELL、中國的聯想),它們或許並不需要一個Internet標籤,在形態上,他們現在可能還表現為一家硬件公司或者一家軟件公司,很少人訪問過它們的網站,但它們才是Internet產業的中流砥柱,笑到最後的是他們,他們喜歡Internet的泡沫吹得更大一些,因為無論誰是泡沫,誰不是泡沫,所有的.com公司都先要向他們交錢。

——題記

1998年12月之前,王志東見媒體,見風險投資家,見同行,見誰都說四通利方是家互聯網公司,但那時沒誰理他這個茬。

到2000年,王志東逢人便說新浪其實是家軟件公司,也沒人相信。王志東掰手指給大家算新浪在北京的員工構成,以增強說服力:“一共350人,250人是工程師,都在寫軟件。新浪怎麼就不算一家軟件公司呢?”

2000年3月16日,王志東來到“中國.com”論壇再度重申“完全有信心說新浪是家軟件公司”,懷疑者冷眼旁觀:“是不是將新浪定義成ICP不利於在美上市,所以,才稱新浪是軟件公司。”王志東滿臉微笑地閃爍其詞 :“有點是。”

王志東聰明,之所以敢在“後PC時代”稱新浪是軟件公司,是因為公眾業已認定新浪是Internet公司,投資人業已認定新浪是Internet公司,既然新浪業已被貼上了Internet標籤,再在上面貼一張令人踏實的軟件標籤會只有好處,沒有副作用,何樂而不為?

更為重要的是,Internet上的軟件公司現在比“門戶”在Nasdaq概念好。

都是股市搗的亂

DELL是做PC的,輿論說它是Internet公司 ;Cisco是做網絡設備的,輿論說它是Internet公司 ;SUN是做服務器的,輿論說它是Internet公司。

康柏也是做PC的,大家都不叫它Internet公司;3Com也做網絡設備,大家也不叫它Internet公司;SGI也做服務器,大家亦不叫它Internet公司:大家將它們喚作“傳統IT企業”。

這背後的“手”是股市股值,以2000年3月28日的Nasdaq行情來說,DELL市值1 485億美元,康柏市值僅為498.78億美元;Cisco市值5 554億美元,3Com市值僅230.01億美元 ;SUN市值1 834億美元,SGI市值只有21.30億美元。

在美國,“誰是Internet企業,誰不是”由股市分析師和投資銀行的各種研究報告說了算,他們有資格有權威對公司進行歸類。當然,這種歸類並非一成不變,它要根據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現而不停地變動,就是說,這些分析師或研究報告都是“馬後炮”,他們最後的、最高的原則是:“市值高的都是Internet公司,反之就不是。”

所以,王志東建議,企業真要做事的時候,不要過多考慮分析師和研究報告怎麼說,也不必先去排互聯網的隊,“企業真正要考慮的是怎麼樣獲取更高的利潤?怎樣更好地佔領市場?”“只要你的企業成功了,即便你的成功不符合現在所有的模式,經濟學家們或者銀行家們也會在一夜之間專為你編造一套嶄新的理論,幫助你講故事。”

但如果全聽王志東的,不去排互聯網的隊,風險投資不看好,錢又從哪裡來?沒有充裕的資本做後盾怎樣開創更大的事業?新浪已經有100多個美國股東了,站著說話不嫌腰痛?

Internet是頂值錢的帽子

盛潤總裁李立農80年代起就在硅谷闖天下,技術、市場、銷售全乾過,非常熟悉美國情況。據他講,從1997年起,美國很多企業就開始覺得需要戴一頂新的帽子,以便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資本市場上。“Internet是頂非常值錢的帽子,同樣賺一塊錢,如果這個錢是在Internet上掙的,含金量就高,股值就高——網上證券交易商ETrade一個客戶賬號在股市上價值2 500美元~3 500美元,傳統券商的一個客戶只值幾百美元。”

這種氛圍下,昨天還抨擊ETrade之流攪混美國證券金融市場的傳統券商翻然醒悟,立刻在自己的業務中增加了網上證券交易,經過Internet重新包裝的傳統券商也煥發出了青春,股票立即升值。既然Internet是股市上的“點金術”,誰人不愛?

Internet經濟特徵

據李立農講:“Intel當時也在拼命摘CPU的帽子,帶E-Commerce帽子。”

但在王志東眼裡Intel依然是家CPU公司,“Intel一直說自己是家Internet公司,但以它自己說為主。”王志東認為,IBM也不算Internet公司。“1995年,OS/2和Windows幹仗的時候,IBM也曾一再強調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但沒人相信,因為IBM所做的軟件並不具有微軟所開創的PC軟件經濟特徵。”

王志東認為只有具備“Internet經濟特徵”的企業才可以帶上頂Internet帽子,這個神秘的“Internet經濟特徵”是指由Internet帶來的“極大的規模化、更少的成本以及更容易複製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的“利潤無限地擴大,平均成本無限地下降”。

王志東不同意myrice.com CTO包雲關於“依賴Internet生存的公司,就是Internet公司”的說法,也不同意格魯夫關於“未來的企業都是Internet企業”之類的“抹稀泥”,“只有不是Internet企業的傳統企業才會說所有的企業都Internet企業。”“關鍵不在於靠不靠Internet生存,也不在於叫不叫.com,關鍵在於是否具備Internet經濟特徵。”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王志東用“軟件公司”和“用軟件的公司”作例子:“各行各業用了軟件都能節省成本,提高效益,但我們並沒有因此稱這些使用軟件的公司為軟件公司,它們該是汽車公司還是汽車公司,該是電器公司還是電器公司。”“怎麼現在一些企業使用了一些電子商業,使用了一些Internet,就變成Internet企業了呢?”

“電話商務”公司

藍點Linux成立半年就能在美國上市,上市當天股價上漲4倍多,靠的當然是Internet概念,但藍點Linux董事長康哲死活不承認藍點是Internet公司。

他舉例子,“電話剛發明的時候,如果當時有Nasdaq,有高科技股,裝了電話的公司一定也會到處宣傳因為‘我們公司裝了電話,我們的業務將會拓展到哪裡哪裡’,它的股票也一定會漲,股評家也會立即給這家公司包裝成一個‘電話商務’公司。”“可笑。”

藍點沒將Internet寫進商業計劃書,只說明瞭藍點是由一個網站發展而來的,藍點本想在“網絡工作室”openunix.com上開通一些社區,最後想了想,沒有做,在程序員看來,這些都是花時間圖熱鬧的事情,他們認為有精力還是多編一些程序要緊。更為重要的是即便藍點不說Internet一個字,投資人和股民也會將它當做最正宗的Internet公司。

藍點現在的研發、銷售、市場、邀聘等公司行為都在Internet上進行,康哲來京參加“中國.com”論壇前,在深圳和他的夥伴們專門討論了一次“藍點是不是Internet企業”問題,公司的技術天才們一致認定藍點是家軟件公司,不是Internet公司。

藍點人如此討厭Internet標籤,可能和現在人人都說自己是Internet公司,很多“名人”搖身一變成了Internet“大亨”,Internet業已成為一種帶有“招搖撞騙”或“華而不實”的危險標籤有關。

什麼樣的公司最“性感”

3721.com CEO周鴻禕當初在方正寫“飛揚”E-mail軟件被當做異類,周鴻禕之所以離開方正,自己開公司就是因為要做Internet。但是,當他註冊公司的時候,依然將自己的公司註冊成了軟件公司。

整天和投資人打交道,已經兩次為3721.com成功融資的周鴻禕當然知道在風險投資那裡什麼樣的公司最“性感”,“.com並不是最性感的,最性感的是為.com做軟件的公司。”

“Internet時代,絕對不可能靠‘一招鮮’長遠發展下去,在一個產業裡面,如果沒人模仿你,只會有兩種情況,要麼你的想法特別巨大,要麼你的想法特別蠢。‘Yahoo!’今天的霸主地位靠的是它背後收購的上百家公司。.com的想法再好,也要靠軟件支撐,一個站點只有在不斷豐富的軟件滋養下才能強壯起來,一個簡單的創意太容易被COPY了。”另外,“軟件和Internet並不衝突,今天我們談的B2B和前些年的EDI、Intranet在技術上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思想變了而已。”

即便康柏拋棄所有的代理商,將所有的銷售都移到Internet上,周鴻禕依然會將康柏看做一家PC公司,而非Internet公司。“網絡直銷只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這個公司是不是用Internet遊戲規則主導它的發展,主導公司的業務。”“我不將Internet看做一種‘術’,我將它看做‘道’,這個‘道’代表著未來的戰略轉折點。”

什麼時候貼標籤,什麼時候不貼

用友是中關村發展最穩健的公司之一,十多年時間常盛不衰,王文京總裁經歷過很多競爭對手攜最新技術對用友進行的大小挑戰,但是“不管風吹浪打”,王文京始終能“勝似閒庭信步”,即便今天的Internet,王文京也不認為有什麼大不了的,在他看來,Internet時代和主機時代、PC時代只是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其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如果讓王文京給企業分類,他會將IT公司分為:硬件公司、軟件公司以及服務公司,他認為這樣劃分要比說一個企業“是Internet企業”或者“不是Internet企業”好些,因為現在“所有的硬件、所有的軟件以及所有的服務都支持Internet”。

看來王文京是不主張有Internet標籤的,但這並這不妨礙用友1999年同它的勁敵金蝶在Internet標籤上打了一場網絡財務仗。

事後,王文京說:“網絡財務的市場推廣工作對提升當期銷售效果並不明顯,它著眼的是新階段、未來幾年的市場,目的是建立用友在未來市場的地位和影響。”這一仗“只階段性地達到了目的,後面肯定還要接著做”。對Internet,誰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利用的是傻瓜。利用Internet不僅是技術上的事,也是概念上的事。

王文京強調,用友宣傳網絡財務不只是一個空的概念,“1997年,用友跳過C/S結構,直接到Web base結構;1998年,用友就有網絡財務產品在賣了”。

有的地方需要貼Internet標籤,但在用友最關鍵的上市部分,用友用的依然是軟件業務,除了軟件,用友即將推出網上企業應用服務,在資金許可的情況下,用友還會涉及一些投資業務,主要投“剛起步的Internet公司以及和用友軟件相關的公司”。

“打球的”與“賭博的”

就在前些天,就在我們的視線之內,香港的盈科演繹了Internet上的輕與重的辯證——它只用一個Internet標籤就成功了,但是現在誰又能說盈科只是一個泡沫呢?它業已將香港電信吃掉了,盈科的股東變成了香港電信的股東,盈科由虛變實了。盈科的成功是實業的悲哀,李澤楷幼稚的笑容讓人生氣。

Internet遊戲中,有“打球的”,就有“賭博的”,在王志東看來,“賭博人”的風險不一定比“打球人”的大,“賭博人利用Internet泡沫進行炒作,現在公司是假的,沒關係,融到錢以後,可以買大量‘打球’的公司,於是將假公司變成了一個真公司。”china.com不是也做得越來越好了嗎?

Internet的這個局不由得使王志東想起,“1991年、1992年,巨人、新天地等中關村公司將軟件當大旗,用這杆大旗進行各種融資,融完資,炒股、炒房地產”的舊事,“如果房地產掙了錢,這個故事就算說圓了,在這個遊戲中,是不是真的做軟件或者軟件是否真的賺錢,無所謂。”

王志東當年就是因為不同意新天地炒房地產,逃離了新天地。所以,從1999年年初開始,王志東就特別忌諱別人說四通利方業已從一個技術公司發展到了資本運作新階段。

沒有Internet,四通利方只能算中小公司,王志東承認自己的確沾Internet光了,但是“進入Internet,我還會保持本色”。王志東稱,他不敢純粹靠Internet進行投機,但他說,在他做實業的時候,他也要有效地利用Internet泡沫,“來增加新浪的可讀性或者加速新浪的發展”。王志東怕自己“做了半天,最後給投機的人買去了”。

在現在的王志東眼裡:“一個企業家搞投資,還是搞投機,由這個企業家個人決定,只要他不危害社會就OK。”現在的王志東比七年前的王志東想得開了。

埋頭辦了十多年軟件公司的雷軍則認為,現階段Internet 50%以上是資本運作,Internet首先是場資本遊戲。“我們這些人不能指責china.com和tom.com什麼都沒做,他們和我們不一樣,人家就是做資本運作的,他們只要稍微朝網站上放點東西就60分了。”“Internet實際運作在成功要素中只佔25%,剩下25%是吹牛做市場。”這話不知應當以“氣話”聽,還是應當以“真話”聽,或許兩者都有一些。

“光腳的”與“穿鞋的”

瑞星董事長王新從前摔過跟頭,90年代初他因為炒房地產痛失反病毒軟件市場霸主地位。1999年,王新和總經理劉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東山再起,再度奪回了反病毒市場第一位置。再度成功後,王新一個勁地讀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再頭腦發熱。

可現在王新又重新面臨Internet的誘惑,瑞星現在擁有300萬用戶,瑞星反病毒軟件每週升級一次,www.rising.com.cn不愁訪問量,但王新做Internet還是慎之又慎,他總是將“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掛在嘴邊。相反,這一次技術出身的劉旭要比王新膽子大一些,他認為Internet和炒房地產是兩碼事。他還說,瑞星馬上就會發布自己的Internet計劃。

瑞星是穿鞋的,方正更是穿鞋的,所以方正現在的Internet觸角還基本停留在報業採編系統、廣告系統以及數字媒體上,方正在1999年六七月份推出這些系統的Internet版本。指揮著中關村超豪華軟件開發隊伍的方正研究院院長肖建國出言謹慎,畢竟出版系統現在還是方正的利潤支柱,肖建國的四百多個程序員不敢太分心去碰Internet。

不過,以方正的品牌,貼幾張Internet標籤,也不是什麼難事,方正與Yahoo!的合作就讓香港方正的股票漲了不少。在這方面,“老江湖”的香港方正總裁張旋龍和有著豐富國際公司經驗的方正電子總裁李漢生不會弱於誰。李漢生1999年剛到方正就提出了整套的Emedia戰略,可惜的是這些被當時的“罷免王選事件”稀釋了,並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王志東說他很能理解“有鞋穿”的心情,因為他在轉新浪的時候,也存在拿“Richwin”這個親生兒子怎麼辦的問題。“有過幹實業經驗的人已經知道怎樣投入,怎麼賺錢,這種人一涉及到Internet投機,就無所適從,包括蓋茨,我相信他做msn.com絕對不像他做Windows那麼大膽,那麼得心應手。做軟件賺錢賺火了,網站老不賺錢,投到一定程度,手都會發顫。”

雷軍也是穿鞋的,所以,他做joyo.com準備放2 000萬元人民幣“燒”4個月,“將鍋支起來了”後,他相信“一定會有人向裡面放錢”,但果真沒有人放錢,那個時候又怎麼辦?

資訊人中國區總經理吳世雄以前替Intel打工,現在花Intel等投資人的錢做coolbid.com.cn,他說:“花別人的錢其實也是痛苦的事,因為人家早晚會找你算賬的。”

雅寶執行總裁趙文權算是沒有什麼包袱,他現在的狀態是“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只能說未來是一個可預期的前景,為了這個前景,拼命將所有的錢、所有的精力都投了進去,至於結果,現在沒有人判斷得清楚。”趙文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他感覺很好,“至少很興奮。”

信誓旦旦,其實只用三分氣力

雷軍以前總為自己是寫軟件的而自豪,他說軟件做好了,最後賣的就是一張授權許可的紙,“比賣白粉都賺錢”。但是到1999年,自豪的雷軍被人劃到了傳統IT企業之列。

雷軍眼前晃動著一幫又一幫聰明人,拿著“燒”不完的錢,利用Internet高效模式,日夜不停地攻城掠地,形象有點像“土匪”。

雷軍是被推上戰場的,不管他願意不願意,他都必須上戰場,因為“做Internet不見得贏”,但“不做Internet肯定是輸”。雷軍說,他之所以動手稍嫌晚了些,是因為還沒有到“無知者無畏”的地步。

“1995年,金山投二三十萬元做BBS;1996年我曾休假一個月,每天早晨7點鐘趴在BBS上,一直到下半夜2點鐘,最多一天寫過200封信,每封信不少於100字;1998年,聯想注資金山,有了錢,我請丁磊去珠海,詢問有沒有可能合作,我還找過FoxMail。”

儘管對Internet關注已久,但1999年以前,雷軍始終沒敢投入做Internet,因為他還沒到“無產者無畏”的地步。1999年,金山成立網絡事業部,雷軍天天想“下個月沒錢發工資怎麼辦?”整個1999年,金山在joyo.com上的投資僅100萬元。但是到2000年,雷軍的想法變了,一個月前joyo.com還只有20人,現在已經膨脹到了70多人,其中包括三個傳統媒體編輯部,書界頗有些名氣的《書評週刊》總編陳年帶了六員干將加盟joyo.com。雷軍找到了在公司後面加個.com,然後將這杆大旗一舉,登高一呼,頓有應者雲集的感覺。

儘管雷軍信誓旦旦地要向Internet進軍,但金山依然會將70%的精力放在軟件上,金山依然是家軟件公司。雷軍清楚,Joyo.com能在測試階段就排名’99 CNNIC第33(和8848.net相差不到500票,排名相差7名),和金山詞霸等金山軟件的強大的“鏈接通道”密不可分,金山詞霸曾經在一個月裡讓Joyo.com首頁訪問量增加了10倍。

堅守桌面的雷軍認為:“只要佔領了PC桌面,就一定有和Internet互動的機會。”雷軍稱,現在60%到70%的PC裝有金山的各種軟件,所以他對joyo.com的訪問量有信心。金山要讓他的桌面軟件發揮“軟件門戶”職能,給自己的網站帶流量。中關村一些中小軟件公司也看到了這個思路,現在正在埋頭開發各種Internet客戶端小軟件,不期望這些軟件賺錢,只希望這些軟件能給後臺的網站帶流量。他們認為,這是Internet時代中小軟件廠商的新模式,也是對付盜版的絕好方法。

聯想準備好了

從1998年到2000年,輿論都在替聯想著急,認為它再不轉,Internet就晚了。直到聯想宣佈和盈科合作,股票猛漲,一舉從股市上拿到28億港元以後,人們才領教了聯想的高明。籤合約總比在那裡一頁一頁做網頁輕鬆,而且也沒有什麼風險,不用看投資人臉色。

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聯想還會通過品牌的優勢去整合各種Internet資源(而非親自去做),從而達到自己的Internet目的,這是一條既穩妥又迅速的路。

聯想一直是一個極度現實主義的公司,“貿工技”道路就是個典型。靠自我積累一點一點做大的聯想從來不會被一個想法或者一個夢想而犧牲利潤,所以它的Internet戰略決計不會為Internet犧牲什麼,它只會用Internet帶來價值。

Internet是未來的利潤源泉,聯想一定要做,但必須等條件成熟。Internet接入設備聯想一直在做,而且越做越好,今年做到200萬臺沒有問題。服務器、網絡設備、系統集成以及大型局端軟件聯想一直想做,也一直在做,但這些Internet基石性產品必須有非常大的研發投入作為支撐才行,這個投入不僅僅指資金的投入,人才、管理、經驗包括品牌都要有一個積累過程,所以,聯想在這方面的努力成效要隔上兩三年才能看得出,但這些是基礎,聯想進軍Internet所要遇到的真正挑戰也在這裡。PC是給一個人用的,服務器要給千百萬人同時用的,技術含量增加了多少,可想而知。這對從“貿工技”走過來的聯想不啻是個不小的挑戰。

而Internet信息服務立竿見影,也是打造Internet品牌的最好切入點,fm365.com最先浮出海面的主要原因。聯想集團助理總裁杜建華稱,聯想現在進入信息服務業是因為已經具備了進入的五個要素:一是領頭人;二是技術;三是資金;四是管理;五是同各行各業的合作能力。

語 錄

宮玉國:在產業劃分上,根本沒有科學與不科學之分,只有需要。

吳世雄:我很難說這個公司是Internet公司,那個公司不是,“兩分法”可能太過輕率了一些。

李志高:是不是Internet公司並不重要,對公司來說,賺錢才是重要的,誰賺的錢多,投資人就喜歡誰。

杜建華:在Internet時代能夠生存的公司,就是Internet公司。任何一個劃分,最好能引導大家都往Internet走,而不要讓人感到失望,要讓他看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