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論」老百姓反感「擺官架子」

思想意識如何,必有其外部表徵。正如紈絝子弟大多比較驕縱,而教養良好的人更懂得自尊和自愛一樣,一個領導幹部的思想道德水準,特別是隨著職務提升、崗位變化,也大多會反映在日常言行之中。有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也有的目中無人、自高自大。其中,最讓老百姓反感的是“擺官架子”。

領導幹部的言行因其職業屬性而有一定特點,這不難理解。這就好比軍人應該衣冠整齊,教師應該行為文明,領導幹部說話辦事通常表現為謹慎穩重,不能滿嘴“跑火車”,舉止輕浮更是大忌。但,謹慎不是凡人不睬,穩重不是傲岸不群。用老百姓的話說,端著“架子”,令人生厭。

有人說,“官架子”純屬個人行事風格,不算什麼毛病,有“架子”的幹部未必壞,而看上去和顏悅色的未必就好。知人論世,當然不可簡單化,這沒問題。要說的是,從幹部的思想作風來看,有意或無意端“架子”、擺“架子”,不會無緣無故。還是那句話,“架子”是表象,反映的是內心。

細細想來,黨員幹部蛻化變質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很多是從言行舉止出現細微變化開始的,並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徵——那些因為職務提升而自我膨脹的人,待人接物往往頤指氣使,說話“嗯嗯啊啊”地裝腔作勢。那些執掌權柄而忘乎所以的人,往往專橫跋扈、唯我獨尊,根本不屑聽取別人的意見,張嘴就是“這事我說了算!”那些官僚習氣嚴重的人,往往特別在意接待規格、職級待遇,衣食住行講排場、擺闊氣,酒要特供,車要豪華,個人面子比天還大。那些被身邊人的奉承和恭維包圍的人,往往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一天到晚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即便是善於表演和偽裝的“兩面人”,骨子裡嚮往和追求的也還是高人一等、俯瞰眾生、眾人懾服,區別僅僅是出於“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考慮而不得不“忍一忍”。

“擺官架子”的民間說法,很形象。“架子”之有無,與怎麼看待“官”密不可分。“架子”,說到底,是對身份的一種認知。“擺架子”無非是認為自己屬於高貴群體,“我們不一樣”:職務高,地位高,智商高,能力高,成就高,理當被眾人捧著,理當擁有特權,甚至理當享有“刑不上大夫”的豁免權。姑且不論其能力、水平是不是真的“高”,單說那種“理當與眾不同”的思想念頭,實質就是官本位意識陰魂不散。信奉“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有意無意地強化官與民、上與下、貴與賤的身份差別,拒老百姓於千里之外——這樣的幹部,怎麼能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又怎麼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及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從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史看,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也是最不能丟的“根和魂”還是黨群、幹群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這是革命戰爭年代殘酷環境下用生命淬鍊出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必須警告某些領導幹部,那種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官僚主義,講排場、擺闊氣、養尊處優的官場文化,當官做老爺、“官不大,派頭不小”的惡俗之氣,對黨的形象、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殺傷力甚大。或許有人說,大不了就是“好擺個架子”,用不著小題大做。這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黨群關係親疏,幹群關係遠近,始終關乎“你是誰”“代表誰”,關乎人心向背。這,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大政治”。

對領導幹部來說,平易近人,謙和親切,是平等意識、平民情懷、平常心態的外化。這當然不是一種“秀”,也當然不是“什麼人都得見,什麼事都得辦”,工作還是要講原則、講規矩、講程序。這裡要表達的是,黨的幹部應該明白,不論地位怎樣顯赫,都是職務行為;不論手中權力多大,都是人民賦予;不論職務級別多高,退下來後還是普通百姓。有一首歌唱得好:“誰對百姓親,百姓都明白,誰為百姓好,百姓給誰愛。”迷戀和習慣於“擺官架子”,很容易擺丟了初心,最終也會被老百姓丟在一邊。(米博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