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是怎麼死的?

凌雲露


被雷劈死了?

嘉慶二十五年夏天,61歲的嘉慶皇帝按照慣例去承德避暑山莊療養。他在木蘭圍場打獵時,身體就不太舒服,臥床調養,初無大礙,但是,9月2日晚上,熱河突然雷電交加,暴雨如注,閃電擊中了嘉慶的寢宮,致使嘉慶帝“觸雷電”身亡。

看來,雖然避暑山莊修得富麗堂皇,但是,獨獨缺少一根避雷針啊。

關於嘉慶被雷劈,還有另外兩個版本。一說嘉慶去木蘭圍場打獵,居然啥都沒打著。這太反常了,要知道,皇帝來之前,管圍場的官員們肯定是安排過的,提前把鹿啊、兔啊什麼的圈起來,供皇帝圍獵。但是,嘉慶打了好幾天,只逮到幾隻兔子,很不爽,決定回京。路上遇上了變天,雷電大作,只見一道閃電劈中了皇帝,嘉慶栽下馬來,立時身亡。

一說嘉慶有“龍陽之好”,喜歡玩男寵。這天,他正在“爽殿”(“煙波致爽殿”)和小太監顛鸞倒鳳之際,一個火球飛進樓內(球形閃電?),擊死了嘉慶。

中國上下五千年,被雷劈死的皇帝就只有嘉慶爺這麼一位。

不過,這都是野史傳說,嘉慶絕非大奸大惡之人。也不知道是招誰惹誰了,給編出來這麼多故事。

中暑死的?

按照正史的記載,在去承德之前,嘉慶的身子骨就不大行了。但是,皇帝並不服老,也不怕病,為了大清江山和人民幸福,皇帝決定還是要去承德。一大套繁瑣的程序走下來,過度勞累惡化了嘉慶的病情,而且,由於天氣太熱,皇帝還中暑了,當夜,病情突然惡化終於不治。

也就是說,皇帝年紀大了,又操勞過度,這是“勤政”累死在了崗位上!和他爺爺雍正一樣,過勞死啊!不過,可疑的是,皇帝的死訊遲遲沒有對外發布,對於其真實的死因,也就留下了太多猜想的空間。


飲水君


縱觀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自然死亡的,只有嘉慶皇帝的死亡最令人瞠目咋舌。

相傳嘉慶帝當時正帶著大批的人馬一起去避暑。

然而,或許嘉慶皇帝自己都沒有料到這會是他此生最後一次避暑。

在這次出行時嘉慶皇帝沒有預兆地去世了。

嘉慶皇帝死後,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

兩天後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

當時朝鮮國官員在盛京中江地方見清官員皆著素服,頭帽拔去花翎,驚問其故,才知道皇帝已逝。

好好的皇帝為何會突然死亡呢?宮闈之事,朝廷當然不會對民間公開解釋死因,於是民間就產生了各種推測和傳聞。在野史中嘉慶皇帝的死因更是被描述的五花八門。

當時,野史傳的最廣泛的是他被雷擊中而去世。

關於嘉慶帝被雷擊的傳說大致有三個版本:


一說,是皇帝結束秋狩回來路上遭遇變天,雷電交加,忽然平地一聲雷,那麼多人中,惟獨皇帝被擊中落馬;

再一個版本是說嘉慶皇帝在山莊患病,臥床調養。

一日,熱河上空驟變,雷鳴電閃,頓時寢宮即遭雷擊,只有他觸電身亡。

還有更荒誕不經的一個版本,說嘉慶皇帝長期嬖寵一小太監,駐山莊以後,更加變本加厲。

某日,他們正在一名為“雲山勝地”的小樓內尋歡,忽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而下,一個火球飛進小樓,在嘉慶身上炸開,頓時斃命。

中國自古有被雷擊關乎因果報應這樣的說法,因此被雷擊這種死法關乎到皇家的聲譽,當然也是令史官諱莫如深的宮廷秘事。

被雷擊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了,而被雷擊致死的皇帝更是除了嘉慶帝之外絕無僅有。

因此,雖然嘉慶皇帝本是眾多皇帝中較為平凡的一位,可是他離奇的死因為他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難道嘉慶皇帝真的是被雷劈死的?在查閱正史後,有書君發現,雖然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卻沒有絲毫史實根據。

根據正史記載推測,嘉慶皇帝的死因應該是長期的操勞導致的心臟衰竭。

而導致嘉慶帝心衰的原因,大概和三件事有關係。

一、掀倒和珅案。

嘉慶皇帝在親政之初,就揭發出歷史上最大的一個貪汙案——和珅案。

和珅追隨乾隆帝多年,黨羽眾多,其勢力在朝野上下盤根錯節,想要徹底剷除他也不是那麼容易。

與和珅的鬥爭,雖然鍛鍊了嘉慶帝,但也付出了代價。從此,吏治腐敗尾大不掉,成為嘉慶朝最大的隱患。

二、神武門遇刺案。

嘉慶八年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帶著隨從、侍衛等自圓明園騎馬歸來,入神武門換乘御轎。

突然,一條大漢從神武門西廂房南牆衝出,直奔嘉慶帝所乘御轎,事發突然,侍衛及近駕的人們都沒注意到有人奔來。

剎那間,那人已跑到面前,皇帝的隨從及侍衛這才看清,那大漢手裡拿著一把短刀,面露殺氣,舉刀便刺,嘉慶帝轎旁的定親王綿恩衣袖被刺破,未能攔住那人。

這時,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等五人一齊阻住來者去路,展開搏鬥。

侍衛們都是大內高手,訓練有素,況且是以五對一,最後刺客被生擒並判凌遲處死了。

雖然是一場虛驚,但自大清朝建國以來可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

嘉慶皇帝驚魂未定,當即聯想到與此類似的晚明三大案之一""梃擊案""。

“梃擊案”是反映明代政治腐敗,宮廷爭寵奪權的一起勾心鬥角的醜聞。

嘉慶帝因此感到莫大羞辱。雖然沒有受到任何皮肉傷,但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令他本就焦灼的內心更加焦慮不安。

三、社會動盪不安是讓嘉慶帝最傷腦筋的一件事。

嘉慶年間,由於天災人禍,百姓無以為生,規模不大的造反經常爆發。

嘉慶二十三年,山西省交城,平陽一帶流民聚集,佔山為王,大山連接,形成很大規模。

他們或下山掠奪,或進入城鎮劫富濟貧,成為極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直隸京畿地方,民被逼為盜,數十成群,官府屢禁不止。

嘉慶十八年,農民起義軍公然衝進紫禁城,在城樓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

皇宮那可是皇權的象徵啊,這簡直就是對皇帝統治能力極端的藐視與否定。

雖然起義最後被鎮壓了,但嘉慶帝再次感到了自己的無能。

從登基以來,皇帝這個差使把嘉慶帝弄得焦頭爛額,源源不斷的麻煩事讓他心煩意亂,從沒有一天輕鬆的日子過。

他想不明白,為什麼祖輩父輩在世時天下太平,輪到自己坐江山,怎麼天下就變成了這麼一副爛攤子。

他嘔心瀝血,勵精圖治二十五年,卻阻擋不住國運日衰的局面。面對日益衰敗的國家,他失望,煩悶,傷感又無能無力。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的身體走向惡化是必然的。

嘉慶皇帝從病倒到歸天不到一天功夫,終年59歲。根據他的年齡結合現代醫學來判斷,極大可能性是心肌梗塞發作。

長期的勞累,壓抑,焦慮,煩躁導致了他不足60歲便匆匆辭世,比他父親乾隆帝整整少活了30年。

嘉慶皇帝是一個令人嘆惋的皇帝。

從他懲治貪官,整頓吏治的作為看,他不乏扭轉王朝頹敗的豪情。

他每天忙於政務,也不乏以振興國家為己任的雄心抱負。

然而他卻無力駕馭這個日趨走向沒落的封建王朝,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以帶領大清朝實現中興。

他上承“康乾盛世”,下接“道鹹衰世”,命運把他安排到如此尷尬的階段,這是嘉慶帝的不幸。

而能力與抱負的不匹配,或許正是造成他心病的根源。


有書共讀


嘉慶應該算是清朝入關之後,十二個皇帝裡面最沒存在感的一個。

最沒存在感的皇帝其實也做了好事:廢除文字獄

他在位二十五年,做得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即位之初消滅了他老爸扶植起來的權臣和珅。

此外,他還停止了乾隆時期嚴酷的文字獄,他針對乾隆時期的“一柱樓詩集案”和“《字貫》案”發出感嘆,其實從前王錫侯和徐述夔等人因為文字獄被判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斬首,他們的子孫也被連坐。其實,從他們的爺爺、太爺爺那個時候起就是大清國的臣民,怎麼可能懷念明朝呢?這顯然邏輯不通麼。這件事,也算是嘉慶做的好事。

但是,嘉慶這個人才能不高,沒有他爺爺的手腕,所以,整個清朝,就從嘉慶時代開始,慢慢走向沒落。嘉慶這個人比較崇尚簡樸,根據《嘯亭雜錄》的記載,嘉慶帝“親政時,首罷貢獻之詔,出鹽政、關差外,不許呈貢玩物,違者以抗旨論”,但是,這些好的品質並不能挽救清朝的危機。

現在還能清晰看到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射在上面的箭痕

到了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一直打進東華門和內務府。當時嘉慶皇帝雖然沒有在北京,但是這件事讓他意識到,大清的危機已經越來越深重。

後來,他還寫了《罪己詔》,痛哭流涕的為自己喊冤,我這個皇帝雖然沒什麼本事吧,但是也沒禍害老百姓,夠恪盡職守的了,為什麼還有人要反對我。現在這些官員們啊,不好好幹活,不好好處理政務,才釀成了現在這“漢唐宋明未有之事”。我真是感到痛心啊。

就這樣,嘉慶皇帝就在這種鬱悶之中度過了最後七年的時間。嘉慶25年7月,公元1820年,嘉慶皇帝迎來了自己最後的日子。

嘉慶皇帝之死:不是被雷劈死的 應該是高血壓導致心臟病或者腦溢血

嘉慶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呢?現在眾說紛紜。不過,我們可以清楚一點的是,嘉慶皇帝的確是突然死亡。根據《清仁宗實錄》的記載,嘉慶皇帝在過完自己六十大壽的時候,曾經說:“將來朕七旬萬壽時,不準各衙門復行懇請建設經壇,以杜繁文而崇實意”。由此,可以發現,嘉慶皇帝身體應該還很好,並且覺得自己可以活到八九十歲。

愛新覺羅家族是有長壽基因的,康熙活了69歲,雍正58歲,乾隆更是活到了89歲。嘉慶皇帝自然覺得,自己也可以活那麼長久的。

到了嘉慶25年,已經60歲的嘉慶皇帝還決定去木蘭圍場搞一次木蘭秋獮。結果,在路上的時候,嘉慶皇帝開始感覺到身體不適,太醫的診斷是皇帝有可能是輕度中暑。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之後,嘉慶皇帝不停的會見蒙古王公。嘉慶皇帝為了向蒙古王公顯示自己身體康健,堅持要騎馬。

到了1820年9月2日這一天,清晨五點,嘉慶起床梳洗完畢,按照幾十年的習慣,開始閱讀祖宗的實錄。讀完之後,吃點早飯,開始處理政務,批閱奏摺。中午的時候,軍機大臣前來覲見,結果發現,皇帝已經到了彌留之際,寫的字都已經很難辨認了。隨後陷入昏迷,晚上七點多,嘉慶皇帝撒手歸天,終年61歲。

嘉慶皇帝怎麼死得呢?我們去看一下《清仁宗實錄》和《清宣宗實錄》,寫得都含糊其辭,《宣宗實錄》直接就說,嘉慶皇帝三天就病危了。《清史稿》也說,嘉慶皇帝是猝死的。但是,怎麼猝死的就沒人知道了。

此前,閻崇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說,他曾聽清朝皇室的後人說過,嘉慶皇帝是在避暑山莊被雷劈死的。所以,歷史上的記載才會含糊其辭。

不過,這樣的說法並不可靠。首先,避暑山掌皇帝駐蹕的地方並不高,此外,根據《實錄》的記載,嘉慶皇帝是中午去世的,也沒記載那天下大雨,應該不會有雷。

那麼,嘉慶皇帝究竟是怎麼死得呢?嘉慶皇帝的遺詔曾說,到了避暑山莊,我就感覺體內有痰,往上湧,胸口堵得慌。根據學者喻大華的推測,嘉慶皇帝應該是因為肥胖,得了高血壓,得了心臟病或者腦溢血而猝死的。

其實,《清史稿》上曾經對嘉慶皇帝的描述是“天體豐腴”,看嘉慶的畫像也會發現,他比較胖。他還喜歡喝酒,吃高熱量的食物,再加上他去承德避暑山莊,一路上鞍馬勞頓,再加上天氣炎熱,心情煩躁。他此前頭疼其實也是因為,血壓升高。

因此,我也覺得,嘉慶皇帝應該是高血壓導致的腦溢血或者心臟病。


兮兮說事兒


嘉慶帝的身體一向很好,在位二十五年從未見到有關的患病記錄,不說他有過什麼小病,但是起碼沒有得過什麼大病,這個大概跟他經常出關東巡和秋獮木蘭有關,要是走一步喘三下的,就沒那麼大的勁頭去東巡了,去木蘭狩獵。

嘉慶帝駕崩經過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按照慣例去秋獮木蘭。

七月十八從圓明園起駕。

七月二十,到密雲行宮。

七月二十四到達熱河行宮,當天路上有點中暑氣,身體稍微覺得不適,但是,嘉慶帝因為自己素來強健的身體的自信,對身體不適的信號忽略,仍然到城隍廟去拈香,又去永佑寺行禮。

七月二十五,病情加重,皇次子旻寧和皇四子綿忻朝夕隨侍在側,這一天,嘉慶帝仍然沒有對身體發出的信號重視,仍然帶病處理政務。

當天傍晚,嘉慶帝的病情突然惡化,急招御前大臣們,嘉慶帝已經不能留下隻言片語,就駕崩了。

他的突然猝死,讓隨性大臣們手忙腳亂的,因為內定儲君的詔書找不到。嘉慶帝死的突然,根本沒有交代詔書在哪裡放著。

雍正乾隆說過內定儲君的詔書要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嘉慶帝雖然遵循了密建家法,在嘉慶四年親政後的四月初十就內定旻寧為儲君,但是他覺得詔書長期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不太保險,所以就改為緘藏鐍匣。

這個鐍匣藏在哪裡了呢?隨著嘉慶帝的死,沒有人知道,雖然嘉慶沒有明說在哪裡放著,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肯定隨身攜帶,因此上,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等在嘉慶帝的寢殿那個翻箱倒櫃啊,搜撿了十幾個筪子,也沒有找到,最後,嘉慶的一個隨身小太監懵懵懂懂的說他身上帶了一個小金合,但是沒有鑰匙能打開。

託津一聽,奪過小金合使勁把鎖擰斷,打開金合,密建詔書果然在裡面,得到寶書的諸臣這才長吁一口氣,奉旻寧繼位。

嘉慶帝的死因分析

那些雷擊死之說寵幸小太監之說太扯淡了,不值得一駁。嘉慶帝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其實就是對於自己身體的過於自信,對一些不利的苗頭的忽視,再加上醫療的延誤導致的猝死。

他的身體不適的原因有很多,有他不自己的不注意,強行趕路,帶病理政,在他的情感和精神上,還有他親弟弟死亡的打擊。

嘉慶帝同胞兄弟有四個,十四阿哥永璐,十六阿哥未名和十七阿哥永璘,其中十四十六夭折的早,只有永璘平安長大,但是因為平素的表現不好,最初只是封貝勒,直到嘉慶親政後才封親弟弟為惠郡王,旋改慶郡王,後來還特意把和珅的府邸賞賜給永璘。

嘉慶帝對兄弟們的情義都很好,對親弟弟尤其遷就,雖然弟弟屢有過失,但是嘉慶也就是給予罰俸之類的不痛不癢的處分,每年袛揭東陵,總是永璘陪同隨扈,兄弟感情真摯。

【永璘】

嘉慶二十五年春,永璘就開始生病,嘉慶還親自過府探望弟弟,三月初病危時,還晉封弟弟為慶親王,還專門下諭旨解釋,希望病重的弟弟能因為晉封高興高興,說不定病就好了。而這一年恭揭東陵,永璘就沒有再陪伴哥哥去。

三月十三,永璘病逝,年五十五歲,嘉慶聽說後“愴然於懷”“於心益覺悽愴”。並提前回京,親臨慶親王府,還寫了一首情真意切的《哭十七弟》:壽終天地數,花萼嘆傾摧。問疾尚悲慼,加封難挽回。如愚能受福,知止不呈才。旋畢親臨奠,淚泉滴酒杯。

四月初,六十一歲的嘉慶還親自到八里莊祭奠弟弟,在去世前送走了幼弟,對嘉慶的精神打擊是嚴重的。

精神情感上的打擊是最傷人於無形的,又容易被人忽視,從三月弟弟的死,再到七月啟程秋獮,又策馬翻越廣仁嶺導致中暑,到避暑山莊後又出於對自己身體的過於自信,延誤治療,又去拈香行禮,終於導致病情急轉直下不可收拾而猝死。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820年),年號為嘉慶,是清朝自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其統治時期正值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一位較之前幾任君主稍顯平庸的皇帝。

嘉慶皇帝死於嘉慶二十五年在避暑山莊避暑期間,關於其死因,坊間有很多撲朔迷離的傳聞,有的人說嘉慶皇帝死於“觸電”,不幸被雷擊中故而身亡,有的人說嘉慶皇帝是在圍獵結束之後回京圖中被雷擊中的,這種與自然現象聯繫在一起的死因往往最能吸引人們的探知慾,不少人由此以訛傳訛,將嘉慶皇帝的死傳的更加神乎其神。在此,筆者就帶領大家從《清史稿》和《清實錄》這兩部權威性書籍中查找關於嘉慶皇帝死因的說法。

《清史稿》的記述如下:“(嘉慶二十五年)秋七月……戊寅,駐蹕避暑山莊。己卯,上不豫,鄉夕大漸。宣詔立皇次子智親王為皇太子。日加戌,上崩於行宮,年六十有一。”

根據這段敘述可知,嘉慶皇帝不像是突然死亡的,而是在生病了一段時間之後死在行宮的,期間還確立了太子。

《清實錄》的記載則為:“(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己卯,上不豫。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朝夕侍側。上仍治事如常,以詹事府少詹事朱士彥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翰林院侍讀學士顧皋為詹事府詹事。向夕,上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那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戔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戌刻,上崩於避暑山莊行殿寢宮。”

可見,與《清史稿》的記載相似且更加詳細,嘉慶皇帝在死前有過一段生病的時間,在此期間還完成了對接班人的選任和對後事的安排,被雷擊中、突然死去說似不能成立。較之這種說法,筆者更傾向於認為嘉慶皇帝是在避暑期間突發疾病而亡。


國家人文歷史


滿清對皇家諱事大多處理的密不透風,特別是諸如皇帝殯天之事,大多諱莫如深。比如從順治、雍正、一直到我們今天的主角嘉慶,在我們看來個個死的撲朔迷離啊。

因為不知道具體死因,滿清紀事又一筆帶過,民間傳言就多了,比如順治是出家了,雍正被刺殺無頭而死,乃至我們今天的主角嘉慶是被雷劈死的,說的有模有樣,彷彿就差死者本人起來證實就是這麼回事兒似的。


(嘉慶)

那麼,我們今天說到,嘉慶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顯然,相比於民間小道消息與稗官野史,我都不太感冒。個人比較傾向於嘉慶之死或與後來慈安太后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病死的,而且是急病。

我們可以參考《清仁宗實錄》、《清宣宗實錄》、《清史稿》等幾年記載的三言兩語找到一些嘉慶之死的蛛絲馬跡。

三錄均記載:嘉慶25年秋既1820年7月18日這天,嘉慶帝對自己身體自信滿滿,於是決定北上舉行滿清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獵。秋獵別看名為秋後狩獵,實際上是繼承了八旗尚武馬背得天下的傳統,也可與北部蒙古王公一起會盟聯絡感情。


(皇帝行苑)

《清仁宗實錄》載嘉慶行浩浩蕩蕩從北京圓明園出發,按照往年曆程,都是差不多七天到承德避暑山莊落榻。古代不比現在,嘉慶的儀架是馬車,所以走的慢。二十三日下午,嘉慶感覺頭暈、頭疼,太醫診斷是“偶感暍暑”,中暑了!這是嘉慶病死的第一個先兆。

當然大家包括嘉慶本人都沒有重視。二十四日上午,嘉慶一行到了廣仁嶺承德別館,蒙古老家的王公開接駕會盟,嘉慶一高興,加上秋高氣爽的就要在這些老家人面前嘚瑟一番,牽來他的寶馬便當著大家面縱馬奔騰了一番。人為了面子,顯然嘉慶是強撐著的,等下馬嘉慶累的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臉色青紅不白,頓時把隨行給嚇壞了。這是嘉慶病死的第二個先兆。


(承德避暑山莊)

一行人下午就抵達了避暑山莊。到了之後,嘉慶曾對身邊人說自己胸悶、胸疼,呼吸困難。七月二十五日早晨,嘉慶一夜未眠,處理公務,梳洗過後便晨讀、吃早點,然後便是批閱奏摺,這時候大臣發現嘉慶在奏摺上的字已經模糊不可識,意識到大事不妙的大臣馬上建議皇帝休息。果然病來如山倒,嘉慶在太監攙扶下一臥床就處於混沌之中,再也沒起來。沒過多久就死了。


(滿清圍獵)

以上為三錄我按照劇情發展聯繫起來的前後記載。

寫到這,嘉慶病死已然有了幾分可信度,剩下幾分我們看以下分析。

不論歷史還是清史記載,嘉慶在本人是“天體豐腴”的,也就是說他胖,為什麼呢?嘉慶挑食好酒!酒雖然不多,每天非得喝半斤。吃的只吃雞鴨羊肉,別的什麼五穀雜糧,海鮮清淡之類,筷子都不搭邊。加上嘉慶在朝時,因為天資不足,只能勤能補拙,每天也不比它皇爺爺雍正差到哪去,加上朝中上下如白蓮教、天理教等作亂不斷,雖勵精圖治而漸有江河日下之態,嘉慶不止一次表現出他的狂躁、鬱悶、憤恨、自責與不安,處於這種精神面,正是病灶之所在。


於是很明顯了,嘉慶要麼是死於心臟病,要麼是腦溢血。但是前後銜接來看,我個人傾向於心臟病。因為腦溢血並不會有嘉慶說的胸悶、胸疼症狀,心臟病就不一樣了,它出了問題,腦子供血也會缺乏,胸悶什麼不在話下,頭疼頭暈也肯定會有。加上嘉慶本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並且長期吃肉(高血脂、固醇)喝酒,很容易得心血管病,加上他本來在蒙古王公面前的強行嘚瑟策馬崩騰,供血不過來,一身大汗再被秋風一吹,晚上再熬夜,大壽盡矣。嘉慶死於冠心病的可能性最大!


不書公子


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只要一登基,就需要著手陵墓的修建,雖然大臣們口中叫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和百官心裡都清楚的像明鏡一樣,人固有一死,早晚都會撒手而去的。

皇帝們的衣食起居都是頂級奢華的,身體一般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也免不了惡性疾病的突發,短短几天就撒手人寰。清朝的嘉慶皇帝,就是這樣突然離世的。

在嘉慶25年的夏天,酷暑炎炎,按例皇帝后嬪妃們,都會到承德的避暑山莊來乘涼。可是,意外突然降臨,嘉慶皇帝得了急病,突然暴斃。這可讓文物群臣、後宮嬪妃們急壞了。

當然,最急的還是皇子,後來的道光帝。因為他們遠離京城,而且連下葬的棺材都沒有。於是急忙下達八百里急報,讓留在京城的大臣們趕緊趕製棺材。

可是,酷暑炎炎的夏日,如果屍體不趕緊下葬,很快就會腐爛,哪裡有什麼時間趕製棺材。於是駐京的大臣回信說,在皇宮中有一金絲楠木製成的棺材,本是為當年乾隆皇帝準備的,後來沒有用上,一直在後宮中擺放著。

來不及多想,就讓人們把棺材運到避暑山莊,給駕崩的嘉慶帝用。在加急運送後,於第七天時送達承德。不過,又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這麼大的棺材,如何運回北京城?

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去世的喪葬儀式有著嚴格的規定,首先由72人把其運出東門,然後還需要64個人高舉幡旗,後面還需要1600個人組成的儀仗隊,再後面的是八旗軍隊,最後才是文武群臣。

可是,這麼匆忙加上這麼遠的距離,該如何是好?最終,他們找來了將近8000人,分成了3個批次,走一段路換一批人,就這樣,聲勢浩大,浩浩蕩蕩地將嘉慶帝的棺材運送會北京,順利下葬在清東陵。

對於嘉慶帝的死因可以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得了急病,有人說他是在外狩獵時被閃電擊中,總之,這是一個謎團。


文史長河


1820年8月嘉慶帝啟程熱河主持每年一度的木蘭秋獵大典,經過六天的舟車勞頓,長途跋涉,酷暑難耐加之旅途疲憊,嘉慶在路上就以感動身體不適,於9月2日駕崩,時年61歲。 至於嘉慶是怎麼死的,《清仁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此次嗶圖,偶感暍暑”,可見嘉慶當時已經中暑了再加上年事已高,就容易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暴亡。至於可不可信那就仁者見仁了。


嘉慶在清王朝諸皇帝中算是最默默無聞的了,在祖輩的光環中,嘉慶沒有什麼值得特別稱道之處,繼位前四年,太上皇乾隆致死都不放權,權力比他的命都重要,老爺子死後,順民心立馬處死了大貪官和珅,本來懲貪肅政大快人心的事,卻不曾想反而招來那麼多的反對者,白蓮教起義、鴉片等等,每天的國事把他弄得焦頭爛額,心煩意亂,他相對開明的治理方法無法根治清王朝日益嚴重的腐化和頹廢,康乾盛世在嘉慶日理萬機的忙碌中漸行漸遠,他為治理國家竭盡全力,付出了全部心血。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雖說他晚年身體發福,那可是埋伏著重大的身體安全隱患,這次頂著高溫酷暑,長途顛簸,中暑的可能性極大;加上長期的勞累、壓抑、苦惱和煩躁,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



民間還有野史說嘉慶是被雷劈死的,你信嗎?嘉慶和雍正一樣,死了還要被人黑,被人汙衊,反正皇帝死的不明不白就要被民間戲說、調侃,茶餘飯後取取樂,滿足一下好奇心。


遺產君


大家常說的嘉慶皇帝,歷史上命名為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生猝年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

關於死因,那更是眾說紛紜,喧囂塵上,死法得有3-5種,下面分析解釋:

這位皇帝老哥,按生物年齡計算,不滿60週歲就涼涼,錯過了60歲大壽,比他老爹乾隆差遠了。

這位老兄還有一些奇怪,生於乾隆二十五年,死於嘉慶二十五年,專門和25過不去。

死因一:自然死亡,對於醫療衛生條件極差的封建社會而言,能活過60已實屬不易。其他皇帝活不過20、30的大有人在。壽命達60已經是遠高於當時平均壽命了。(嘉慶體型也不算小,人一旦肥胖,毛病就多起來)

死因二:疾病暴斃,對於60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是退休年齡了。即使是現代醫療條件,依舊一大堆老人病。諸如三高,老年痴呆,血栓,腰椎間盤突出等等;嚴重的話,腦梗塞,襲擊梗塞,大腦心血管疾病等等,這些一旦爆發,即使是現代醫療條件也不一定能救回來。而且,這位老兄死於避暑山莊,很可能就是因為夏天氣溫急速變化,誘發了心腦血管破裂導致死亡,這種短促的死亡古代都稱暴斃。

死因三:被雷劈死,僅被雷電劈死就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在床上打嗝消食,突然就電閃雷鳴,隨後一個滾地雷迎面而來,取走了嘉慶的性命。第二種是正在木蘭圍場打獵,即使60歲的老頭了依舊喜歡狩獵,但是運氣不佳,只有兔子小鳥,還是很小的那種,然後在返程路上,雷電老哥又來了,“哐”的一下劈中嘉慶,落馬涼涼。第三種則是嘉慶有龍陽之癖,正與小太監在避暑山莊裡鬼混,雷電就是不肯放過這個老年皇帝,又是一道閃電帶著火球把皇帝一套帶走。

死因死:和珅索命,“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不止和珅,和珅兒子也受牽連,雖然史書上寫的容易,還嫁宗室女給他,其中苦楚何人可知。後面不過私通其他女人,就被終生禁足,鬱鬱而終。死在嘉慶前頭,說是黃泉路上同父親一合計,便設法索了嘉慶的性命。

以上死因,真實性還有待考證,權且一觀。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顒琰自圓明園起程,前往避暑山莊。一週後,到達山莊。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顒琰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病死,終年61歲。卒諡“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道光帝即位,於“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廟號仁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極有可能是天氣太熱,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亡。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