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乾隆去世後,嘉慶爲了收拾爛攤子,做了哪些事?

密斯時


同樣是坐上金鑾殿,嘉慶是滿清前幾任皇帝中最倒黴的一個,康熙和乾隆命都比他好,剛接位時手裡有大把的銀子,雍正繼位時雖說國家在吏治方面出現危機,但康熙選對了人,大清正需要像雍正這樣的鐵腕皇帝重整朝綱,整個大清國勢正處於上升階段。



等到乾隆末期,清朝的形勢比康熙末年嚴重至不知道多少倍,天底下運氣最好的十全老人乾隆一手把大清推向了封建王朝的頂峰,但是在他統制的後半段,土地高度的集中,吏治堪稱糜爛,賄賂無所不行,武備落後廢馳,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而這一切都被太上皇眼裡所謂的“盛世”掩蓋,乾隆是一閉眼揮揮手帶走了他的十全武功,兒子嘉慶被他推上了寶座,也同時推上了火山口。嘉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處理了和珅,剷除了大清朝這個大爛疤,穩定了官僚隊伍也撈取了大把的銀子,但這只不過是一道開胃菜,真正的考驗在後面。


嘉慶首先面臨的是南方的白蓮教,遍及四川,陝甘,河南,從嘉慶元年開始清廷和白蓮教作戰,歷時九年從全國抽調大量兵力,死傷十幾萬人,屠殺義軍不計其數,耗費白銀兩億兩之多,相當四年的財政收入,吃得再飽的嘉慶也差不多被耗光了。

不光是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蔡牽等人的反清起義,還有國庫錢糧的虧空,渙散的八旗子弟生計,鴉片的開始流入,河漕等社會難題和危機。這一切嘉慶感覺到了火山口的溫度,使他焦頭爛額,他認為“漢,唐,宋,明之所未有,竟出大清朝”。


嘉慶也做出主觀努力,對乾隆朝的遺留歷史問題重新糾錯平冤,以求廣開言路力求使大清走上正軌。在主流輿論上,嘉慶主要平反了乾隆時期軍機章京曹錫寶案,當初曹想從彈劾和珅的親信劉全下手來揭發和珅貪贓枉法,只是非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和珅反咬,最後被革職鬱鬱而終。嘉慶下旨加恩含冤而死的曹錫寶副都御史銜,授其子嗣官職,以表揚其勇於直言。

另一個就是乾隆朝反對和珅“議罪銀”的尹壯圖案。當時尹不顧“議罪銀”實際是乾隆同和珅默契的結果,大膽上疏議論此法的危害,同時對當時腐敗的吏治作了深刻的揭露,當然其結果也是被乾隆治罪革職。嘉慶恢復了尹壯圖的官職,大力褒揚其“敢言之臣”,尹應招入京。


乾隆皇帝留下的爛攤子,本質上是統制者過分榨取社會財富的結果,是每個封建王朝日積月累導致衰敗的根源。嘉慶在位二十餘年厲行節約,勤政圖治,主觀上想讓國家恢復祖上的盛世,但他這種願望同社會發展規律相悖,只能是幻想,嘉慶替他父皇乾隆收拾爛攤子永遠只能“在路上”。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這事,首先就得看看,當1799年,“太上皇”乾隆皇帝留下的攤子,到底有多爛?

當時的大清朝,雖說號稱“十全武功”,但外表光鮮下,內裡卻已潰爛不堪。首先是腐敗問題,大小官員上行下效,貪汙腐敗風氣刮遍全國,幾乎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乾隆晚年時信用的大貪官和珅,私人財產到了觸目驚心地步。整個大清朝官場上下,送禮請託成了家常邊防,剋扣軍餉是常規動作,吏治敗壞到腐爛地步。

經濟問題也十分嚴重,乾隆皇帝在位時,多年如一日猛花錢,下江南打仗等各項大動作,早就把國庫花的空空如也。連乾隆皇帝本人,臨終前都是懊悔不已,連呼下江南等行動,簡直是勞民傷財。可到嘉慶帝親政時,後悔也晚了。黃河連年在鬧,西南白蓮教動亂越演越烈,國庫開支連年暴增,簡直入不敷出。

而最爛的一個攤,莫過於席捲西南大地的白蓮教大起義。這場清朝自康熙年間起,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波及四川陝西湖南多個省份,把擁有“十全武功”的清軍,打到灰頭土臉。好些戰役上,竟出現了裝備低劣的白蓮教軍隊,追著裝備精良的清軍“精銳”滿山跑的情景。眼看著清王朝的西南半壁,就已搖搖欲墜。

看這千難萬難的情景,不得不替嘉慶感嘆一句:他苦苦等來的皇位,簡直就是個大火坑。

但事實證明,雖說乾隆犯了很多錯誤,但在選擇嘉慶帝即位這件事上,他真沒有看錯人。親政後的嘉慶帝,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和珅,將和珅的財產全數抄沒。接著全國開始大反貪,陸續拿下全國多地的封疆大吏。清朝自乾隆年間起,一度庸碌貪墨的官風,幾年間也一掃而空。乾隆晚年時屢次發大水的黃河,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大清朝這個搖搖欲墜的大廈上,嘉慶帝在艱難的打著補丁。

而最艱難的一戰,莫過於平定白蓮教的大戰。嘉慶帝登基時,正是清軍在前線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面對困局的嘉慶帝,除了法辦了一批貪汙腐敗的軍將外,更在老師王傑的建議下,果斷改變了之前硬衝硬打的打法,轉而以堅壁清野的堡壘戰,對白蓮教叛軍進行層層圍困。並在前線各地的村莊全數搬空,村民驅趕到堡壘裡,以切斷當地村民對白蓮教的援助。如此效果;立竿見影,到了嘉慶十年,在付出了兩億兩軍費和四百多名軍官陣亡的代價後,清王朝終於艱難平定了白蓮教之亂。

以這幾個成績說,乾隆皇帝留下的爛攤,嘉慶皇帝到底接住了。雖然清王朝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但僅以嘉慶在位的表現說,能把清王朝艱難維持住,交接給下一個皇帝,已經足以證明他優秀的能力了。

歷史風雲錄


乾隆的這個兒子,接乾隆的班其實挺不容易。

嘉慶皇帝是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能夠被乾隆相中繼承大統,足以說明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嘉慶的過人之處是什麼?

史官對嘉慶皇帝顒琰的評價大致上有這麼幾個方面:善良,仁慈,勤奮,節儉。

本來,這麼一個有上進心也有品德的人,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皇帝才是,但是縱觀嘉慶朝二十五年,儘管嘉慶也著實努力了一番,但是,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大清一步步的走向沒落。

這實在不是嘉慶的過錯。他的那個“好大喜功”又“奢靡富華”而且“自高自傲”的爹給他留下的爛攤子是在是不好收拾。

首先,吏治腐敗幾乎成了朝廷上下的“固疾”,無官不貪成了慣例。

第二,國家入不敷出,稅收不利,而付出卻無法控制。

第三,各級官員的懶政怠政成了風氣,朝廷上下不思進取。

第四,盲目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的“小農經濟”幾乎無以維持。土地兼併使得作為中國最核心的經濟支柱農民的生計難以為繼,而國家的稅收卻因為土地的兼併無法保障。

重農抑商,的確已經“過時了”。

第五,越來越龐大的旗人供養問題幾乎無法解決。

嘉慶在接班之後,準確的說是親政之後,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嘉慶不是雍正,同時,時代變了,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的環境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嘉慶的努力沒有太大的效果,嘉慶之後,大清就“一瀉千里”。

縱觀嘉慶一朝,這位中規中矩的皇帝還是辦了幾件事,有些事主動的,有些是被動的。

最主動的事,就是“殺和珅”。嘉慶殺和珅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殺了這個大貪官而達到“殺一儆百”,“遏制貪腐”的目的,但是從結果來看,和珅是殺了,也懲治了和珅的一些心腹,也殺了幾個其他的貪腐官員,貪腐的勢頭並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貪腐之風氣已經深入到大清官員的骨子裡了。

所以,嘉慶殺了和珅,也只是得到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評語。這個評語連嘉慶殺和珅的目的都給歪曲了。

嘉慶朝一共二十五年,但是卻有將近一大半的時間是在“剿匪”。

白蓮教起義,在乾隆朝的後期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模,到了嘉慶朝,白蓮教起義成了氣候,也是嘉慶皇帝心腹大患,嘉慶鎮壓白蓮教起義用了九年,花費銀兩達兩億多。這對大清的國力是一項巨大的損耗。

白蓮教起義被鎮壓之後,蔡牽又在海上造反,他們封鎖航道強收“保護費”,後來乾脆“反叛朝廷”。

蔡牽造反,嘉慶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將其剿滅。

另外,在嘉慶朝,鴉片開始大肆流入中國,在造成大量白銀外流的同時,也開始大面積的侵蝕國人的身體。

國庫越來越空,國民越來越弱,這就是當時的“現狀”。

到嘉慶朝後期,勤勉節儉的嘉慶也是心灰意懶,安於做“守成之君”,甚至也開始用“賣官”來充實國庫了。

千瘡百孔的大清,嘉慶努力了一陣子也看明白了。

乾清宮牌匾上的那隻箭,現在還在那裡,嘉慶怎麼也想不清楚“康乾盛世”咋說沒就沒了?

嘉慶的死也是說不清楚,民間流傳的居然是“讓雷劈死的”!當然,幾乎肯定是“無稽之談”,但也多少可以反映出民間的不滿之情。

從“康乾盛世”,到“割地賠款”,由正所謂的“強”到弱,嘉慶這個鍋是背定了。

但他真的很冤枉,閉關鎖國政策不是他制定的,旗人的供養政策也不是由他而起,吏治腐敗也不是他的罪過。

一切就是為他爹還債而已。


步武堂


看過張宏傑老師的《坐天下》裡對嘉慶的解讀,不禁感慨,有個敗家的爹,真是受罪。嘉慶是一個想要勵精圖治的好皇帝,跟中國曆代皇帝相比,不貪圖享受,有人情味,心地善良,仁慈,平易近人,勤奮,愛民,節儉等等,是品德最好,仁慈聖明的皇帝。



然而,乾隆留給他的爛攤子實在太大了,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以至於掌權的20多年時間裡,除了初期的意氣風發,後期一直深陷無奈、苦悶之中。

下面我們大概來說說,乾隆去世後,嘉慶都做了哪些事。

乾隆是禪位給嘉慶的,但是名義上是禪位了,事實上權力還在他手裡。嘉慶這個名義上的皇帝,就是乾隆一秘書似的,表現的很溫順、服從、溫和。乾隆剛去世的時候,人們憑藉對嘉慶以往的印象,都認為這位真正掌權的“新皇帝”,應該就如同他平時的表現一樣,朝政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然而,從乾隆去世的第二天起,嘉慶就開始大施拳腳了。

首先,在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嘉慶就開始了對乾隆的寵臣和珅的清算。先是免了和珅的職位,下旨讓和珅去守靈。然後下旨嚴查貪汙受賄,接著劉墉等大臣檢舉和珅貪汙受賄,再接著就是下旨逮捕和珅,對其抄家,最後賜和珅自盡。前後一種用了10來天。

嘉慶之所以,會如此迅速的就把這件事給處理了,原因就在於嘉慶已經為這件事準備了太長時間。


我們知道,乾隆早期還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在中晚期,就成了一昏君,這時朝廷貪汙腐敗的現象盛行,為此民不聊生。而大臣裡的貪汙頭頭就是和珅。在乾隆當政的時候,嘉慶不能說什麼,但是他都看在眼裡,所以等太上皇一登天,他就採取了行動。

其次,取消乾隆晚期,大臣對皇帝的進貢。

乾隆很喜歡古玩字畫,珍奇異寶。大臣們個個想投其所好,在乾隆晚期,這種風氣愈演愈烈。乾隆死後不久,嘉慶就下旨再有人向皇帝進貢這些東西,就嚴懲不貸。他說“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真糞土之不若”“下而取之州縣,而州縣又比取之百姓,稍不足數,敲撲隨之。民何以堪?”。嘉慶看得很清楚,這些都是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這種風氣斷不可長。這可見嘉慶是為民著想的。

然後,鼓勵官員諫言。

乾隆晚年,只想聽好的,不能體現他治國之盛世的言論都不想聽到,所以,“揭短”的言論是不中聽的,也沒有幾個大臣會說。乾隆死後,嘉慶鼓勵官員揭露朝政的利弊,廣開言路,這讓他對當下的政局更加的瞭解。


再者,嚴抓腐敗。

當時的朝廷內外,貪汙腐敗盛行,連軍隊也不可倖免。嘉慶廣開言路的做法,揭露了很多貪汙腐敗的官員,嘉慶對這些官員的處理當然是嚴懲不貸。但是當時的腐敗經過乾隆時期幾十年的積累,已經深入骨髓了,說白了,當官的幾乎員貪了,嘉慶有心嚴查,但是就像割韭菜一樣,隔了一茬,又長一茬。

就像《坐天下》的作者張宏傑老師說的:

“乾隆時期,腐敗向底層全面擴散,所有的基層幹部都成為權力尋租者,一些普通公務員甚至成為腐敗案的主角;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社會上所有大事小情都需要用錢開路,否則寸步難行。”


雖然嘉慶在掌權後做了很多舉措,但是這些都只換來了一時的、十分短暫的政治清明,嘉慶也意識到所謂的“康乾盛世”已不存在,現在他接收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當時的人口問題,財政問題,貪汙問題,經過種種跡象表明,前面採取的“新政”,已經救不了大清了。

最後,嘉慶決定採取守成。

守成的重心就在於,選拔清官做榜樣,以及思想教育,自己則以身作則,崇尚節儉。然而,這種溫和的方式,對病入骨髓的大清朝是不管用的,非得做事果敢,有非常手段的人才有可能拯救大清朝。然而,嘉慶皇帝只是一個比較中庸的好人。


密斯時


嘉慶掌權後,開始勵精圖治——比如說整頓吏治,殺貪官汙吏。

奈何,勵精圖治也是講究時代的,乾隆後期,大清國已經腐朽到了難以救要的地步,朝廷很多決策無法落實到地方,嘉慶後期,清朝財政收入,只能靠賣官來解決。

終究,時代趨勢,真不是個把個賢明君主和能幹的大臣就能對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