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体质如何调理最好?

王长义聊素描


上热下寒,泛指的是上部热、下部寒,热、寒证一同存在的证候,也就是寒热错杂出现症状之一。

上火下寒比较难治可尝试以下方法进行缓解和医治:

通过人参、黄芪这类中药进行中药医治,因人参具有治寒的作用,黄芪则可治火,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不可私自使用。在使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必须忌口,尤其是不能食用海鲜。

枸杞茶

多喝茶,对我们的身体也大有裨益。而枸杞茶,也是我们平时能够涉及到的。用枸杞泡水代茶喝,对此证具有不错的功效。因枸杞具有滋阴补肝肾,且还不上火功效,一年皆可用来饮用。

调整饮食

在饮食方面,也要进行调整。不宜食用生冷,油腻食物,规律作息。少食用水生动植物,豆类食品等,可食用些牛羊肉。水果也不宜过多食用,宜适量饮用些牛奶。

服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服交泰丸,对此症状具有一定作用。

艾叶泡脚

平时用艾叶水泡脚,勤泡脚能缓解寒证,需坚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运动,一些有氧运动包括骑单车、慢步跑、快走,通过运动可改善体质。

穴位艾灸

要多食用温热食物,还有,要进行艾灸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穴位。


光线医生


大家好,我是中医推拿保健师巧玲,很高兴继续今天的分享,主题:上热下寒体质如何调理最好?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首先,上热下寒,使人体的一种疾病产生的征兆,它主要是由于人体内寒热戳中复杂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它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说腹泻经验搜索以及科学等。产生。那么对于上热下寒的体质,我们该进行怎样的调理呢?



其次,上热下寒的症状是由于人体的上半身鱼肚或者下半身淤堵引起的气血不通所造成的,一般上半身鱼肚的现象由脸色红润,但是面部有浮肿的现象产生,还有黑色的眼袋经常出现咽喉不适,以及口里酸酸的,曾壮如果人体的下半身与肚子会有人体的腰部以下会感觉到冰凉,伴随有腰痛,腰酸,膝盖疼痛以及四肢沉重等症状,上着引起的。仔虾寒引起下班生病了,这都是由于全身的气血不通,严重的淤堵所导致的。



最后,那我们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如何去调理呢?

第一,我们可以每天坚持用艾叶泡脚,把人体的虚火乡下牌用新鲜的艾叶或者感染叶熬水,然后放一点盐用来泡脚,直到脚发汗为止。每周坚持三次,坚持两个月再之后用温水泡脚,出汗可以很好的解决人体上半身租一组的情况。与此同时,可以缓解人体关节的疼痛症状。

第二,每天坚持锻炼身体30分钟以上,可以有效的疏通人体的经脉。



第三,可以再用拔罐,刮痧来调理人体的淤堵情况。

第四,食疗,但是不能吃过于寒性的,不要进食过于补气的产品。

第五,可以多吃点儿,的蔬菜,比如白菜,包菜,青菜,胡萝卜,平时可以多饮水。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你可以评论区回复你遇到的问题,感谢信任,再见。


中医推拿保健师巧玲


“上热下寒”是一种寒热错杂的表现,顾名思义,上面热,比如有嗓子疼,有黄痰,胸中烦热等等,下面寒,可以表现为拉肚子,腿凉等。治疗起来需要兼顾“上面的热”以及“下面的寒”,方子里面也就要“寒药”和“热药”并用。这种证型在《伤寒论》中有较细致的讨论,其中提到了几个代表方:栀子干姜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乌梅丸。每个方子都有其适应症,限定了其应用范围。

栀子干姜汤多用于因为误治而形成的郁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热,心烦,但是腹部寒凉等症状。上热较轻,用栀子清上焦之热, 除轻微之烦。

黄连汤可以调和上下寒热,其上热主要表现为胃阴不足,胸中烦热而呕吐,下寒表现为脾阴不足,腹痛肠鸣而泄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用于寒热格拒证,表现为食入口即吐,胃热气逆,又有脾胃虚寒所致腹泻,本证以胃中热势上逆为要紧, 所以用黄芩与黄连的苦寒之性来清上焦的邪热。

麻黄升麻汤的热证是肺脏郁热,进而可见喉咽不利, 甚至唾脓血。因其阳气被郁结,不能到达四肢末端所以可有手脚凉,其脾阳受损所以又见下利不止。

乌梅丸证用于治疗寒热夹杂的蛔厥证。上热为肝热,有渴而多饮、心烦的症状。病人膈上有热, 肠中虚寒,勉强进食但是难以消化, 胃气反而上逆引起呕吐。

各个证型引起的原因不同,热与寒的表现以及程度不同,邪热性质与侵扰的脏腑不同,所以在用药上也犹如调兵遣将,选药和药量上也有所差异。


药事健康


有些人,很容易上火,但下肢又怕冷。

中医上有上中下三焦的说法,现在很多人因为生活习惯导致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它所对应的三焦说,其实就是上焦内火旺,下焦內寒大。

可以观察自己的舌像,舌尖发红,舌根发白,这就说明是上热下寒,我们的健康全赖于阴阳平衡,体内寒热处于动态平衡。上热下寒的人往往是经不起补,一补就容易上火,同时下肢怕冷。中医认为,上热下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肾不交,肾阳不足导致肾水不能中和心火,同时肾也得不到心火的温暖。二个是中焦经络淤堵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上下热寒无法交融。针对上热下寒,调整的原则就是清上温下,疏导中焦经络。具体的做法:

1,敲带脉,带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位于腰腹之间、是横向运行的脉络,平时可以手握空拳敲带脉,每次15分钟。

2,搓八髎,同时它也是检测督脉和膀胱经是否通畅的地方,方法就是用手掌快速在八髎区摩擦,大多数人也就股热,好一点的膝盖能发热热,上下通畅的是脚心会觉得热。

3,睡前艾灸太溪、涌泉。

用上述方法,调整一段时间,上热下寒的症状都会有所改变的。


学艾灸课堂


黄帝问曰:何为上热下寒?

莫老爷话养生答曰: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热证、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面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

为什么如今上热下寒体质的人越来越多呢?

NO1、首先现代人喜欢生冷水果、冰冻饮料、凉茶、空调、美丽冻人等等不良生活习惯,当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你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真正的肾火就守不住,往头面部跑,寒湿越重,虚火就越来越大。

另外,现代人经常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虚火,进一不损伤阳气,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NO2、现代社会食物丰富,餐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不节,饱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中焦是臃滞不通。食滞中焦,久滞不化,郁而化热。所以胃火旺,一旦遇见热性食物,胃火上逆。

NO3、现代人过度闲逸,喜欢宅家,严重缺乏运动,久坐伤脾,而导致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得不到后天的补充。

NO4、现代人喜欢熬夜,纵欲过度,损伤肾气。

黄帝又问曰:上热下寒体质如何养生调理?

养生调理就是尽可能做到以下👇

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一、注意饮食,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少吃生冷水果、特别是冰冻饮料啤酒🍺,少吃肥甘滋腻,注意防寒保暖,夏天少用空调,至少夏天开空调不能低于27度,冬天不要过于受寒特别是MM们需要注意。

第二、就是适当的运动,找自己喜欢的有氧运动:骑自行车、慢跑、快步走。

第三、爱爱要有度,保障充足的睡眠。

养生调养



第一、热水泡脚,这也可以帮助解决上火严重的问题,并配合十指梳头,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第二、要多吃温的东西,另外,需要艾灸。关元、带脉、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溪、悬钟、涌泉。



第三、手掌搓脚心,左手搓右脚,右手搓左脚。脚心的涌泉穴,便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常搓脚心有降虚火,填补肾精,聪耳明目的效果

中医药调理

脾胃虚寒运化不力,一吃点辛辣的食品脾胃便无法承受,就会上火,这种情况如果清热解毒必然伤其脾胃,造成脾胃虚寒更加严重,首先清胃火,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再可调理脾胃,可用附子理中丸,真武汤。

肾阳不足的用金匮肾气丸药补阳,也有助于上热下寒症的治疗。配合柴胡等疏肝理气效果更好。(中药的调理一定找中医大夫进行辨证开方进行调理。)


经方学堂


临床上我见过很多上热下寒的病例,以面部唑疮,口鼻上火,下部痛经,小腹怕冷多见。这类女孩子往往往返于皮肤科和妇科。青春逗治好了,痛经加重,痛经治好了,痘痘又复发,此起彼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治疗面部唑疮,用的多为苦寒性药物,用多了虽然面部痘痘会有所好转,但也必然会引起痛经;而治疗痛经的药物,多为温性活血药物,又会加重痘痘的复发。



面对这种常见问题,针灸科的医生解决办法如下:面部、背部相关穴位针灸,局部相关穴位点刺放血,使上焦之热随血而出。腹部运用温针灸(将艾条放在针灸上),温熨下焦,缓解宫寒。一般经过2-3个疗程基本会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痤疮与月经不调、痛经并见,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治疗首先从内分泌调节入手。针灸治疗较为直接和重要,中药治疗也一定兼顾上热下寒这种特殊体质,以免顾此失彼。针灸治疗这种病症,还比较有优势,可同时兼顾上热夏下寒。


米儿妈


上热下寒乃中医病名,本证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真寒,临床上辨证论治均比较棘手。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易导致下寒;人体的阴阳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壮态时,才能阴阳平秘,人才是健康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人体阴阳二气,凭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而出入,内彻脏腑,外达皮毛,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济以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火在上而下行以温肾水,肾水在下赖阳以温蒸而上升以济上火,这一升一降,全靠元阳、元阴发动。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而应阳,才能阴阳平秘,人体才能处于健康状态。上热下寒,水火不济之证,本病的焦点在于上焦阳盛,盛则亢,亢则不下行,不下行而使肾水无火以温,不能蕴蒸肾水以上济心火,而处于阴阳的交感相错、相反相成、消长转化、阴阳离合、阴阳反照的关系失常之中,因而减弱了“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的阴阳合作、相互为用的调节作用,而处于阴阳离决偏之极的动态循环中。下面用一则典型的上热下寒验案来讨论。

李某,男43岁。体胖浮肿,患腰以上汗出口干而心烦,脐以下无汗而发凉。伴遗精,阴部发冷冰凉,阴茎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夜尿频多。舌质黯红,脉沉滑。辨证为:阴阳不和水火不济。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火为法。药用八味地黄汤加减。大剂与服。

熟地18克,山药、山茱萸各1O克,茯苓、丹皮、泽泻各6克,炮附子、炝姜各15(二味先煎1小时,不麻嘴时,余药后下)肉桂3克,麦冬、五味子各9克。水煎服。服药五剂后,大便成形,稍稀,下肢已由凉转温,汗出口干心烦止,梦遗阴缩消,阴部仍然有凉冷感觉仍有。舌边尖红,脉沉,滑象已消。这是火热邪气已清,但阳气未下济遍达周身之象,守方再进十剂而愈。

体会:此病寒热并存,而加减的八味地黄汤大开大合,三阴三阳并治,阴阳并调,寒热共冶。故能取效也。陈士铎云“盖此病乃下焦肾中水火俱耗尽真阴,即元阳无可居之地,于是上腾而作乱,倘以寒药救之则愈炽,以补气药救之则反危。”加减后的八味地黄汤,佐入麦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气。六味地黄统治三阴,炮附、姜、桂统治三阳,附、姜炮用久煎,以温下焦之虚寒。诸药合用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各凑其功,服之热得六味而降,寒得姜、桂、附温热三友而暖。诸药和合,与病药证对应,寒热并治,阴阳调和,水火即济。双管其下,故能收到良效。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本案方药仅供中医爱好

者讨论之用。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若非“明” 医亲诊指导,万勿轻用!


手机用户落霞孤鹜


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机体功能衰减,所表现的症状;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机体功能亢盛,所表现的症状。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治法,用于寒证的治疗。清法,是用针灸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泻热开窍的一种治法,用于热证的治疗。

清热法:“热则疾之”,出自《灵枢·经脉》篇。“热”是指邪热亢盛或为感受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热证。“疾”是快速的意思,这时是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与此同义,如点刺出血,以泄其邪热。如表热证用毫针浅刺、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热。“疾”也有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多用于实热证。“温者清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温”是热的意思,即病性属热证,“清”是治疗大法,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清法有:

清解热邪法:用于热证。取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针刺泻法。

清热解毒法:用于湿毒热证,取穴如委中、曲泽、十宣、阿是穴,点刺出血。

清热开窍法:用于热闭神昏证,取穴如水沟、十二井穴、劳宫,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

清泻脏腑法:适用于脏腑热证,取所属脏腑的荥穴和相应的经穴,如心热证,取少府、劳宫,肝热证取行间、阳辅等,针刺泻法。

热证和寒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有表热还有里热,有里寒还有表寒,有上热下寒,还有真寒假热和假寒真热,所以清热温寒的运用也应灵活机变。假如热邪入里可采用深刺久留针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假如邪在表,亦可用浅刺不留针的方法或用点刺法治疗。如咽干而痛,心烦,兼见便溏肢冷,脉沉弱者,是下焦虚寒,阳不入宅,戴阳于上,治宜温补下元引火入宅。真寒假热者,可在温寒的基础上佐以清热,真热假寒者,可在清热的基础上,佐以温寒。


康复汇


寒性体质就是阳虚体质,需要注意保暖,不能吃寒凉食物,可以吃温补肾阳的食物食补,狗羊肉,也可以吃补肾阳的中药就如君山的五子衍宗丸,次点的金匮肾气丸,同时需要你注意锻炼身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