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浙江千岛湖,以水闻名天下,以鱼为世人所想念,浙江西部的“生态文化名县”淳安也因它而闻名遐迩。

普通的淳安县,特殊的千岛湖。1959年,淳安县为打造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建设的新安江水库,30万人背井离乡,此后,30万亩良田化为了一湖秀水,形成了浩渺的千岛湖,面积573平方公里,湖上有1078个大小岛屿,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岛湖总蓄水量在178亿立方米,相当于3000个西湖大小。

“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千岛湖自蓄水以来,一直以青山绿水闻名于世。然而在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中心湖区出现大面积的蓝藻水华,并发出怪味。经研究发现,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库内渔业资源的严重衰竭是导致水华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1999年库内鲢鳙鱼产量不足25万公斤,是历史上最低产量。

究竟该怎么治理?参照西湖、东湖的治理经验,若在千岛湖放养足够数量的鲢鳙鱼,消耗蓝绿藻以净化水质是有可能的。从2000年起,淳安县在多家科研院校的帮助下,结合千岛湖实际情况,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保水渔业”的概念。

传统的湖泊渔业,无论是对鱼类资源的捕捞、还是开展鱼类的增养殖,通常都以追求渔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因此传统湖泊渔业的这种由渔业自身利益驱动的发展模式由于缺少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足够和及时考量,往往会造成对水环境或湖泊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从而也常常造成湖泊渔业发展与湖泊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对立。然而这并非是说湖泊渔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就不可调和,相反,鱼类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借助于渔业对湖泊鱼类群落结构的调整,使其更好地发挥在营养物循环中的作用和食物网营养级联效应(下行效应),从而使湖泊水质得到一定的净化,即将湖泊渔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保水渔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提出的,以水环境保护或水生态修复为渔业发展主要导向,以非经典生物操纵和生态化学计量学中的消费者驱动营养物再循环理论为主要依据而设计的,以鲢、鳙放养和凶猛鱼类控制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一种湖泊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具体地说,就是针对目国湖泊普遍面临营养盐过量输入,使湖泊上行增强,原有生物群落特别是鱼类的下行控制力不足,不能有效遏制藻类异常增殖,而导致湖泊功能退化和呈现富营养化症状时,通过人为调体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别是通过人工大量放养性鱼类(鲢、鳙)、同时适当控制凶猛鱼类以利于人工放养鱼类的成活率和使食有机碎屑的底层类得到增殖,加速或改变湖泊内不同营养物再格局或速率最终使湖泊水环境得到净化、湖泊系统稳定,以及使湖泊鱼产力得到充分利用的兼顾湖泊渔业与水环境保护的渔业生产方式。

“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何为“保水渔业”?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水体特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的鱼类,来改善水域内鱼类群落组成,保障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既保护水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水体的渔产力为目的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10余年的实践证明,推行“保水渔业”,可有效避免蓝藻暴发,保护千岛湖水域生态环境。

该如何推动“大鱼保水”,淳安有具体规划:每年向千岛湖投放规格为12尾/公斤以内的鲢鳙鱼种60万公斤以上;实行捕捞配额制度,年捕捞量以前3年鱼种平均投放量来核定。同时,千岛湖实行网箱上岸,以杜绝网箱养殖带来的各种污染;2007年,县里还专门成立渔政局,全面承担渔政管理、渔技推广等职能,并打造了20分钟水面快速反应圈,重点打击禁渔区(期)违法捕捞、使用禁用工具和方法捕捞、无证捕捞、偷捕鲢鳙鱼等违法行为。

  2014年以来,淳安县创新保水渔业发展,适时提出“小鱼治水”理念。经过10多年增殖放流,千岛湖鲢鳙鱼的蕴藏量已有了大幅提高,但对于可摄食水体底部有机碎屑的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等鱼类的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要知道,这些小型洁水鱼,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改变这一局面,淳安县建立了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种育种科研基地,推进全溪流禁渔、保护土著鱼类产卵场、加大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力度等措施。

“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据介绍,一直以来,淳安县持续开展并不断提升千岛湖增殖放流规模,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合理的品种、数量、规格及放流时间。据统计,2014年以前,年增殖放流苗种数量在1000万尾左右。2014年后,每年增殖放流苗种数量在5000万尾以上,形成了“大头鱼保水、小头鱼治水”的放流模式。千岛湖天然鱼类得到大幅增长,捕捞量从2008年的2500吨增加到2016年的3000吨,捕捞产值从2008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4500万元,渔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根据调查,在千岛湖内,现存有114种鱼类,水质水体监测全部达到Ⅰ类标准,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未受污染的大面积水体。

“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放鱼养水”的千岛湖

保水渔业”的实践,2000年以来千岛湖未发生因藻类过多影响水质的情况,水生生物蕴藏量日趋合理,湖水透明度提高,水质越来越好。2004年在城中湖实施“保水渔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解决了水体污染的问题,而且增加了鱼种生产量。通过“保水渔业”的实施,实现了保护千岛湖环境、保障旅游、发展渔业和保证水产食品安全的多赢目标,开创了千岛湖渔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保水渔业”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目前千岛湖渔业资源已得到有效保护,并形成“科研、养殖、管理、捕捞、加工、销售、烹饪、旅游”一条完整的渔业产业链,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千岛湖渔业经营模式。千岛湖有机渔业已成为我国水库生态渔业的管理典范,引领着全国有机水产品发展的潮流,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渔业专家和渔业经营单位前来考察、学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库渔业的发展。五十年实践,青山碧水的启示山花喜争春,碧水映秀姿。在公司的精心呵护下,生态乐园———千岛湖,以迷人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千岛湖: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

http://www.xzbu.com/8/view-8517679.htm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特征影响的分析 刘其根 王钰博 陈立侨 刘国栋 中国知网

千岛湖山水资源保护实践与启示 徐高福 邵建强 彭方有 潘兰贵

1631228 食品科学与工程 何扬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