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上點金 知未來 點金新聞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時下,外資撤離中國的言論盛行,原因解讀千奇百怪,被多次舉例的是外資集聚重鎮蘇州。

繼去年希捷、JDI等相繼關閉蘇州工廠,2018年7月16日,又一外資企業歐姆龍永久關閉其蘇州工廠。而從2015年以來,蘇州每年撤離的外資企業保持在2-3家。

這是外資在有計劃地撤離蘇州,還是蘇州產業轉型所必須經歷的陣痛期?請看下文分析。

外資正撤離蘇州

改革開放以來,地處長三角這一中國最活躍經濟區的蘇州,借鑑新加坡成功經驗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吸引外資快速流入蘇州。

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來,蘇州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機遇,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戰略,新增外資發展迅猛,2012年達到巔峰,實際利用外資91.6億美元。這些外資主要流向了蘇州製造業,成就了蘇州“世界工廠”的美譽。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巔峰期過後,蘇州吸引外資能力開始逐年下降,到了2017年穩定在60億美元左右。2018年前5個月吸引外資21.3億美元,同比僅增長4.5%,全年大概率不會超過60億美元。蘇州市固定資產投資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使得外資固定資產投資佔比由2013年的20%下降到15%。可以說,無論是從實際利用外資還是外資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外資正在撤離蘇州。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人工成本上漲,不得不說再見

跨國公司紛紛進行海外投資,無外乎利用當地廉價資源、優勢技術,或者規避貿易壁壘以接近消費市場。自中國加入WTO後,外資與蘇州的廉價勞動力相結合,迅速賺得缽滿盆滿。然而,近些年快速上升的人工成本(參見圖3),讓逐利的資本考慮撤離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目前蘇州市居民平均年工資年均增長幅度達到9.67%,超過了GDP增長速度。工資快速上漲導致製造業勞動力成本飆升,製造業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參見圖4),對勞動力成本較為敏感的代加工廠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讓人疑問的是,勞動力成本上升能完全解釋外資撤離蘇州嗎?在筆者看來:不能!

雖然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但相對於美國、德國、日本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仍具有一定優勢。此外,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快於中國,2016年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差距已非常小。再考慮中國基礎設施和勞動力熟練度優勢,中國與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差距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大。顯然,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無法完全解釋外資工廠轉移至印度、美國等地生產的原因。

產業轉型升級,不是想留就能留

更進一步說,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是外資撤離蘇州的重要原因,而外資企業自身競爭力下降則是問題的本質。

蘇州是製造業大市,在向製造業強市轉型升級過程中,跟不上時代要求的低端製造業終將走向外遷、倒閉。最近幾年,撤離蘇州的外資企業大部分屬於電子製造業的代加工廠或組裝廠,這些企業自身盈利能力較弱,抵抗產品更新換代和同行競爭的能力較弱。

例如,蘇州歐姆龍主要生產液晶背光板,但廣泛用於智能手機、車載裝置、電視等場景的OLED屏並不需要背光板。再者,受本土廠商崛起競爭影響,歐姆龍產品競爭力與巔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未來其產品被淘汰出市場是不可避免的,提前關閉蘇州工廠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處於產業轉型升級期的蘇州,也不是其想留就能留下的。

而且,歐姆龍並沒有真正離開中國,其一邊關閉蘇州工廠,一邊投資10億日元增設上海控制機器二期工廠。由此可見,成本上升並沒有嚇退“追風少年”,只是風口變了而已。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隨著經濟與時代的發展,在一些產業漸次退出的時候,很多新興行業也在迅速崛起。蘇州市自2010年出臺《新興產業倍增發展計劃》以來,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製造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以OLED、集成電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產值佔比一直處於穩步上升階段,2016年規模以上企業產值佔比達到40%以上。

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必然擠壓傳統低端製造業的發展空間。但從江蘇全省來看,蘇州轉型升級步伐較慢,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江蘇省總產值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參見圖5)。究其原因,蘇州早年大量吸引外資發展加工製造業,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現在的產業轉型升級。為了追趕省內其他城市,蘇州勢必會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未來仍將有外資加工製造企業從蘇州撤離。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事實已經佐證了這一點。近年來,蘇州實際利用外資額保持在60億美元左右。在2017年實際使用的60億外資中,51.2%流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比2016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

不應過度放大外資撤離效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每次有外資製造業企業撤離中國,都能成為網紅話題,那些有“血汗工廠”之稱的工廠逐漸關閉,並沒有令人們高興,反而將外資正常商業經營決策放大成了外資“大逃亡”。

十幾年來,中國粗放式出口和財政信貸貨幣大投放式增長模式已經不復存在,急需新興產業快速成長以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習慣於舊常態的外資企業關閉代加工廠,轉移到越南、印度生產,本來就是中國要調整和壓縮的行業。例如,全球最大的硬盤、磁盤和讀寫磁頭製造商——希捷在蘇州工廠的產品並非市場主流的新型固態硬盤,而是日薄西山的磁頭驅動傳統硬盤。由於經營狀況不佳,希捷關閉的也不僅是蘇州一家,其在全球範圍內的裁員達到14%。

我們不應過度放大外資撤離效應,外資遷移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在看到外資撤離的同時,也應看到蘇州產業轉型升級的努力,畢竟2018年上半年還有488個新設外資項目不斷落戶蘇州。

外資撤離蘇州,背後原因真是成本壓力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