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爲是太陽系邊界的奧爾特雲是否真實存在?那裡存在上億顆彗星嗎?

清明的星空


存不存在只有等人類探測器飛到那裡並傳回有效數據才能知道真相,現在所有的假設只是建立在

並不是那麼明瞭的理論和觀測證據上

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是傾向於存在的。

為什麼這麼說?理論層面就是恆星形成理論,一片星雲裡誕生了一波恆星,而太陽就是其中一個。在形成初期的混沌裡,可能數百顆大小不一的行星在太陽系裡橫衝直撞,最終秩序停留在了八大行星上。不是所有的星塵都能統一在行星上,混沌裡催生了大小不一的隕星和彗星以及數不清的碎冰塊,碎石塊。它們在八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七衝八撞地亂跑,要麼被收編,要麼甩向內太陽系,要麼甩向遙遠的外太陽系。柯伊伯帶的存在說明了這一點(柯伊伯帶被證明觀測到確實存在),但太陽的引力範圍能影響到的星際並不止步於柯伊伯帶,遠比柯伊伯帶更大更遠的空間有理由幾乎空無一物嗎?


這裡說明一點,假設的奧爾特雲估計最遠在5萬-10萬個天文單位左右。

這裡冒昧地問一下回答裡火星一號作者20萬個天文單位(3.2光年)哪來的數據?經過簡單的萬有引力定律算出3光年之外10噸的物體,太陽對它的引力不足1微克,還有,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只有4.3光年而已,這奧爾特雲有點大了吧,這要重疊多少?

觀測層面就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這個容易理解,就是科學家發現了一些週期比來自柯伊伯帶彗星還長的多的彗星,這隻能說明遠離柯伊伯帶的地方也有彗星源。



過多的數據分析就不說了,回答裡有人說了一些了。

各位晚安!


通俗科普


奧爾特雲最初是天文學家提出的太陽系假想邊界,但現在已經有幾個證據可以表明奧爾特雲的存在。理論上,奧爾特雲的內邊緣距離太陽5萬天文單位(0.8光年),外邊緣距離太陽20萬天文單位(3.2光年)。奧爾特雲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層是盤狀的希爾斯雲,外層則是球狀的奧爾特雲。在奧爾特雲中,可能分佈著多達上億塊冰狀天體,它們是早期太陽系的殘餘物。

關於奧爾特雲存在的第一個證據是長週期彗星。最初,天文學家簡·奧爾特(Jan Oort)通過研究長週期彗星發現,這些彗星的週期要比冥王星長得多。冥王星處在柯伊伯帶中,這個盤狀結構距離太陽30至50天文單位,這裡是短週期彗星的發源地。由於長週期彗星的週期很長,表明它們來自於冥王星軌道之外很遠的地方,而不是柯伊伯帶。

然而,長週期彗星幾乎不可能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因為星際天體的運動速度極快,它們不會在軌道上環繞太陽旋轉。去年發現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高速衝入內太陽系,然後受太陽引力作用拐了個大彎,最終朝著星際空間飛去,太陽引力無法抓住它。於是,奧爾特雲的概念被提出來,該區域被認為是長週期彗星的發源地。

第二個證據來自太陽系形成理論。根據太陽系形成模型的預測,巨行星的形成會把較小的天體向外太陽系驅逐。有些天體獲得足夠快的速度,脫離太陽系飛入星際空間(奧陌陌很可能就是被它原先的恆星系統驅逐出來);而有一些則分佈到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中,受到太陽引力的束縛。

第三個證據,天文學家已經在其他恆星系統中觀測到了柯伊伯帶,而奧爾特雲很可能就是柯伊伯帶的延續。

此外,在2013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了一顆週期極長的彗星——C/2013 P2,其軌道週期超過了5100萬年,它是奧爾特雲存在的很好證據。


火星一號


物理學從來都是由自然現象推測出一個模型,想象出受力狀況和運行狀態,並得出看似合乎情理的推斷。牛頓也是由一個向下墜落的蘋果想出萬有引力的,並由卡文迪什實驗證實以後,運用於天體計算。當下就是婦孺皆知的“萬有引力定律”了。這個定律,形成了地球物理模型,產生了重力學和引力學,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並廣泛應用於現代科學研究。但這個萬有引力的形成機制,目前仍然還是一個謎。

人類對太陽的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無論奧爾特雲假設是否正確,都說明我們對太陽的理解和認識在不斷進展中。這裡也一定還有大量有關太陽活動機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來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