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愁:分享經濟形勢下,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對分享經濟的概念是: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閒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分享經濟”概念的出現最早是在1978年的《美國行為科學家》雜誌上,又被稱為“協同消費”或“合作消費”。

花不愁:分享經濟形勢下,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花不愁”認為,從以上對分享經濟的定義和概述中可提煉出三點:一是可利用的閒置資源;二是共享平臺高效供需對接;三是資源供需雙方的積極參與。 根據“花不愁”同城消費服務平臺的大數據統計,未來幾年中國分享經濟將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到2020年分享經濟規模會將佔到GDP比重達10%,2025年預計達到20%。

由此可見,分享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已經是大勢所趨,“花不愁”作為一家專業的同城消費服務平臺,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聯網+實體+分享經濟”的創新型O2O商業模式,將實體經濟與分享經濟相互融合,為實體經濟找到發展新出口,同時作為一箇中間角色,實現供求方與需求方的無縫對接。

“花不愁”創始人表示:在日常的交易過程中,商家最關心的莫過於能否迅速推廣自己的商品,快速提高市場佔有率,樹立良好的商業形象及口碑;消費者最關心的莫過於商品的質量、價格、服務,能否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獲得額外的收益!而“花不愁”作為中間人的作用就是把這些看起來都是獨立分散的問題聯繫到一起,通過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把“消費者-商家”這種近似於“對立面”的關係“協同化”,最終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花不愁”的異業聯盟打破了傳統“關起門來做生意”的純競爭商業關係,讓同一區域內的所有商家共享客戶資源,商戶的會員來店鋪消費,商戶賺錢,商戶的會員去別的店鋪消費,商戶同樣賺錢,商家與商家之間通過這種利益合作來達成同盟。而“花不愁”的消費聯盟又可以讓消費者在來到實體店享受優惠折扣的同時,還能通過推薦分享來賺取佣金,消費者主動參與到這場商業利益的再分配中來,主動與商家發生“合作關係”,而不是傳統的買賣關係,將消費者變成實體店鋪的合作伙伴!商家與商家之間、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一種“三角”關係,利益互通,合作共贏。

花不愁:分享經濟形勢下,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作為一家功能新、服務全的同城消費服務平臺,“花不愁”最具平臺特色的是其獨有的“分期付費”功能,花不愁可撮合第三方金融機構與商家的合作,通過平臺資源為中小實體企業提供授信服務,解決實體企業在運營週轉中的燃眉之急,省去了各種中間過程,審核認證更加方便快捷。同時,消費者也能享受“支付分期”的服務,讓消費者體驗隨時隨地、想花就花的快感。

 “花不愁”同城消費服務平臺在分享經濟趨勢下,利用平臺自身的服務功能完美地實現了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了新的出路。“花不愁”作為一家專業的同城消費服務平臺,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為用戶提供精準、高效的消費服務為目標,以區域實體消費行為為基礎,傾力打造“線上引流+線下消費”的創新型移動互聯網同城消費平臺,從根本上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經過團隊近兩年的研發,“花不愁”用“福利消費”的新概念和“商客共贏”的核心理念幫助商家和消費者打造出了一個和諧商業圈,為區域消費者及商家提供“快捷、便利、實惠”的同城消費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